抗 德 神 剧(这部抗德神剧拍得)

苏联电影,从斯大林时期讲起比较中肯。

斯大林喜欢电影,但不喜欢以爱森斯坦为首的那些黄金时期的著名导演。1930年他一上台,就将这些人划分归类——形式主义者。还说他们拍的电影都是在用“无价值的知性主义”去取悦外国人和知识分子,全然不顾水深火热的苏联老百姓。所以从斯大林上台开始,那些享誉国际的苏联大导演们都被迫成了“艺术顾问”,苏联电影也变成了整齐划一的“主角爱开拖拉机”。

抗 德 神 剧(这部抗德神剧拍得)(1)

现在已成一种特色

随着二战打响,纳粹逐渐逼近这片长年被白色包裹的土地。斯大林下令要通过电影宣扬“祖国英雄”和爱国主义,要不断加强俄国民族主义和团结一致。等到战争结束,苏联电影中的主角又悄悄开起了拖拉机。

在国际电影市场和世界电影历史上,苏联电影永远躲不开这段曾被独裁政权所左右的时期。那时的苏联电影也一直贯彻着非黑即白的人物设定和价值观,更是将纳粹描绘成“魔鬼”。等到了冷战时期,曾经的英雄又坐上了这个反派的位置。

在知道这段历史简介后再看成长起来的俄国电影,就会觉得其中很多设定已足够大胆。就拿《猎杀T34》的结尾来说,俄罗斯坦克士兵和纳粹军官在朝阳下的握手,这就是一种进步、一种自我超越。

抗 德 神 剧(这部抗德神剧拍得)(2)

在俄国人自己拍的二战题材中,德国人已经被十分可观地划分成两个群体——军人&老百姓。当那些从集中营逃出来的俄国士兵在大街上“抢劫”的时候,德国老百姓还会送上啤酒、多放一些胡萝卜在对方怀里。就算是德国的军人,在俄罗斯电影中的形象也变得逐渐丰满,变得会冷静思考也会冲动行事、会杀人如麻也会惺惺相惜。

《猎杀T34》在细节设定上的进步非常明显,而且相较于上一部同样俄国出品、同样讲T34的《白虎》,《猎杀T34》明显不再玩儿高深莫测的象征和指代,而是实打实地通过故事向观众传递精神、通过画面让观众感觉很爽。

抗 德 神 剧(这部抗德神剧拍得)(3)

抗 德 神 剧(这部抗德神剧拍得)(4)

说到《白虎》,这部电影的评分不是很高可能跟它过于隐晦有很大关系。《白虎》中夹杂着太多作者的思考——俄国的国际地位和民族位置、战争的意义和影响、纳粹的动因和结局。想说的太多,导致最后一样也没说明白。

虽然这部《白虎》的上映时间不过是8年前,但那时候的俄国导演仍然处于矛盾挣扎之中。苏联的荣光在那里,苏联的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也在那里。名为欧实已亚化的俄国,尤其是俄国导演已经很久没找到表达的方向,甚至连要表达什么东西也不清楚。这从俄国各种电影节各种圈地自嗨就能看得出来——他们排斥被商业化的国际主流,但自己也拿不出什么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抗 德 神 剧(这部抗德神剧拍得)(5)

所以在《白虎》中,战胜“白虎”的T34有“坦克之神”保佑着,所以在电影的最后,希特勒对面坐着的人像极了死神。

抗 德 神 剧(这部抗德神剧拍得)(6)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猎杀T34》很让人惊艳也很让人欣慰,这部电影的成片效果和取得的票房成绩,已足够说明很多问题——观众认可它、接受它,愿意为了几个坦克对着开炮坐在那里看2个多小时、为了几个俄国人把纳粹一整只军队耍得团团转去花钱、花时间。

从情节设定上来说,《猎杀T34》绝对是传统意义上的“抗德神剧”。就算抛开“发动一辆T34到底需要几个人”等类似专业层面的问题,电影在很多细节上也经不起推敲。但这并不影响它好看,也不影响它讲明白一个故事、讲清楚一个道理、做好一部战争电影的本分——止战、反思

抗 德 神 剧(这部抗德神剧拍得)(7)

更重要的是,电影结尾的握手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两个人物之间的和解,而是象征着俄罗斯整个民族对战争的反思以及重新定义。这部电影和《白虎》最大的不同也在这里,在《猎杀T34》中“元首”已被弱化到近乎于不存在,所有人都在两种驱动力下去选择、去行动——命令&本能

在基调上这部电影就赋予战争更多人性的色彩,也冲淡了它本身“抗德神剧”的离奇和架空。

抗 德 神 剧(这部抗德神剧拍得)(8)

好电影的定义是什么?没有标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猎杀T34》是一部看的时候刺激、看完以后也会引发思考的电影——这对于观众来说,足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