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场舞弊案杀了多少人(晚清戊午科场案)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一次伟大政治革新,它给寒门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生门,虽然这个生门依旧很窄,但,至少它给了人们一种希望,而这种希望无疑保证了一个王朝的稳定。”

清朝科场舞弊案杀了多少人(晚清戊午科场案)(1)

古代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大,普通人要想改变命运实在太难太难,这也是为什么古代造反频发的原因之一。

而科举制度则在一定程度上,让普通人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实现人生逆袭。而对于一个王朝来说,科举制度也是打破贵族垄断,选拔更多有真正才能之人的一个重要方式。

正是因为科举制度关乎国本,因此在清朝,科举舞弊罪是仅次于造反的特大罪行。比如说,丁酉科考案这个清朝历史上最大的科举舞弊案就让顺治皇帝发出雷霆之怒,该案18名主考官后来被顺治全部处以绞刑。

清朝科场舞弊案杀了多少人(晚清戊午科场案)(2)

在晚清咸丰时代,因为国家时局动荡,西方列强如恶狼一般虎视眈眈,因此,对于能够“动摇国本”的科举舞弊,晚清政府更是从严从重处罚。

咸丰年间著名的戊午科场案就在晚清官场和科场引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一个堂堂的一品大员却因为“区区16两银子”,就被咸丰下令斩立决。

清朝科场舞弊案杀了多少人(晚清戊午科场案)(3)

不得不说这在当时是无数人没有想到的,很多人因此评论说,为了区区16两银子就丢了性命,丢了一世英名,这是不是太冤了啊!

戊午科场案

公元1858年9月,清朝历史上三大科举舞弊案的最后一案正式摆在了历史的案头上。这场科举舞弊案一共有五十多份考卷涉嫌舞弊。

清朝科场舞弊案杀了多少人(晚清戊午科场案)(4)

柏葰画像

这其中以考生罗鸿祀贿赂科举主理人柏葰社会影响最为剧烈,而柏葰身为文渊阁大学士,一个真正的一品大员,在清朝官场上他也一直以为官清廉著称。

然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科举舞弊案中,柏葰却因为区区16两银子栽了,最后被判斩立决,成为清朝历史上科举舞弊案被杀的官职最高的官员。

柏葰被斩立决

仔细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从柏葰个人来说,他的被杀的确有点冤。毕竟,至始至终他并没有真正参与腐败舞弊。

清朝科场舞弊案杀了多少人(晚清戊午科场案)(5)

他没有直接受贿,这16两银子事实上在当时的清朝腐败官场根本算不上受贿,甚至这点小钱也许连柏葰的下人都看不上呢?更何况这16两银子是考生罗鸿祀以感谢他录取自己的“谢师礼”。

另外,在这场众多主考官、副考官们参与的科举舞弊案中,柏葰并没有违反考官守则,他没有泄露考题,没有帮助考生夹带“私货”,也没有和考生“里应外合”在考卷做记号搞腐败。

柏葰在这场科举舞弊案中唯一做错的事情,也是唯一涉嫌违规的事情就是,在认定罗鸿祀考卷不合格情况下,他尽然为了照顾同僚浦安面子,为了所谓的官场潜规则,草率的批准录取罗鸿祀。

清朝科场舞弊案杀了多少人(晚清戊午科场案)(6)

值得一提的是,柏葰这样“漫不经心”的决定,却是建立在,牺牲一个已经考取功名的人的利益之上的卑劣行为,说到这里,也许不少人心里对柏葰被斩立决已经不怎么抵触了。

毕竟,柏葰罪责看似不重,却违反了科举制度的“核心原则”,如果咸丰皇帝对这种行为不进行果决的处理,那么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原则就会被推翻,这对于当时风雨飘摇的晚清是极其不利的。

内忧外患的清朝

谈到这场科举舞弊案,我们必须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图。此时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了大半个天下,国家已经处于危亡时刻。

清朝科场舞弊案杀了多少人(晚清戊午科场案)(7)

更让咸丰皇帝忧心忡忡的是,大清王朝的官员们不思进取,暮气沉沉,短视守旧,一旦科举舞弊案处理不当,那么这就很有可能在清朝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

甚至被太平天国“借题发挥”,这就必将动摇满清的统治基础,试想一下,如果那些有才华的读书人,觉得清朝已经找不到希望了,他们转而投奔太平天国去,这对于大清王朝将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啊!

因此,咸丰皇帝必须在这件事上做出表态,而且必须是强有力的表态,而几个微不足道的小兵小虾是挽救不了清朝形象的,让柏葰这个国家一品大员为这场科举舞弊案负责,才能让清朝在这场舞弊案中利益最大化。

清朝科场舞弊案杀了多少人(晚清戊午科场案)(8)

最终,戊午科场案有91人被处理。其中,5人被处死,7人被革职,10人被流放。正是因为这场科举舞弊案对清朝进行了最大程度的顶格处理,这才让清朝科举考试在之后的30年里都没有出现什么大的丑闻。

柏葰之死2.0

当然,不少历史学者也提到,在这场科举舞弊案中,柏葰之死还有一个很多人都会忽略的深层次的原因-晚清的守旧派官僚集团和革新派集团的政治斗争,而柏葰正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清朝科场舞弊案杀了多少人(晚清戊午科场案)(9)

当时,革新派代表肃顺一直建议皇帝进行国家一定程度上的革新,他多次表达对守旧派官员的不满,尤其对于不思进取的只知道浪费国家财政的八旗蛀虫们,他更是非常痛恨。

肃顺清醒地意识到,在国家内有太平天国,外有一帮恶狼列强的危亡时刻,如果清朝还是如此固步自封,如果朝廷的权力还是把持在守旧派官僚集团的手中,那么清朝是真的危险了。

一直以来,肃顺都是和柏葰这帮守旧派官僚作斗争的急先锋,这次柏葰作为主考官,竟然发生如此之严重的舞弊,肃顺自然要抓着这个小辫子不放。

清朝科场舞弊案杀了多少人(晚清戊午科场案)(10)

毕竟作为守旧派官僚集团的中坚力量,铲除了柏葰,也就等于削弱了他们的力量。正是在肃顺的建议下,咸丰皇帝才最终下令杀了柏葰。从这个角度来看,柏葰的确也算死得不冤。

中肯地说,肃顺的革新思想是先进的,是目前清王朝的一剂良药,只可惜他的对手太强大了,柏葰虽然被他借机铲除了,但是之后他的对手换成了慈禧这个更加厉害的女人,在辛酉事变发生后,年仅45岁的肃顺被杀。

表面来看,晚清戊午科场案的主考官柏葰是因为贪污了16两,从而被杀。事实上,柏葰是死在了科举制度的公正公平的核心原则下,是死在了残酷的守旧派官僚集团和革新派的政治斗争上。

清朝科场舞弊案杀了多少人(晚清戊午科场案)(11)

从柏葰之死可以看到,哪怕是在腐败的晚清,科举制度仍然是一个国家最后的底线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的脸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