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下过酸雨么(桂林5年来酸雨频率在全区排首位)

桂林晚报 记者周绍瑜近日,有网友在本地论坛发帖,对桂林地区的酸雨进行了关注该网贴称,根据自治区环保厅发布的环境状况公告显示,2015年桂林酸雨频率为42.5%,位居全区各大城市之首,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广西下过酸雨么?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广西下过酸雨么(桂林5年来酸雨频率在全区排首位)

广西下过酸雨么

桂林晚报 记者周绍瑜

近日,有网友在本地论坛发帖,对桂林地区的酸雨进行了关注。该网贴称,根据自治区环保厅发布的环境状况公告显示,2015年桂林酸雨频率为42.5%,位居全区各大城市之首。

据了解,我国主要有三大酸雨区,分别是西南酸雨区、华中酸雨区和华东沿海酸雨区,而桂林位于西南酸雨区的范围内。记者查阅最近5年的环境状况公告,桂林的酸雨频率在全区都是最高的,酸雨频率最高的年份甚至达78.7%。

事实上,近年来我市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关停并转高耗能企业等工作,一直在努力改善空气环境。那么,桂林的酸雨频率为何还会这么高?

1、酸雨频率居高不下

根据自治区环保厅公布的《2015年广西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全区14个设区市酸雨频率均值为16.9%,比2014年下降4.7个百分点。其中,南宁和玉林的酸雨频率为0;来宾、柳州、防城港、河池、百色等几个市的酸雨频率范围是20%-30%;桂林市酸雨频率最高,是42.5%。就降水酸度而言,14个设区市pH年均值范围是5.23-6.52,平均值为5.59。其中,桂林的酸雨pH年均值最低是5.23,这也意味着降水的酸度比较高。

记者登录自治区环保厅和桂林环保局的官网,查询了2011年到2015年关于桂林的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5年来桂林的酸雨频率在广西的城市中都排在首位,酸雨频率最高。

公报显示,2011年桂林降水酸度pH值年均值为4.80,酸雨频率是72.8%;2012年桂林降水酸度pH值年均值是4.67,酸雨频率是78.7%;2013年桂林降水酸度pH值年均值是5.04,酸雨频率为56.3%;2014年桂林降水酸度pH值年均值是4.84,酸雨频率为64.8%。

从最近5年的数据来看,桂林酸雨的降水频率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降水酸度的pH值年均值则呈现出上升趋势。总体而言,桂林地区的酸雨情况有所好转,但与全区的其他兄弟城市相比,桂林的酸雨频率仍属最高。

记者了解到,除了环保部门对桂林地区的降水酸雨情况进行监测外,作为气象研究的一部分,桂林的气象部门也一直对酸雨进行观测。

“通过我们多年来的观测,桂林的酸雨频率确实比较高,属于比较典型的酸雨区。”桂林国家基本气象站站长龙凤翔说。

桂林国家基本气象站酸雨观测点,是中国气象局建立全国酸雨监测网中的一个规定监测点,布设于1991年。龙凤翔介绍说,这个酸雨监测点所监测的数据主要用于气象方面的研究分析。当桂林市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时,观测点就会采集雨水样品进行检测。

龙凤翔告诉记者,2014年,他们基于气象站收集的2006年到2013年的945个降水样品,对桂林酸雨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相关的分析。根据观测资料显示,945个样品中,酸雨共出现567次,频率为60%;其中75%为较弱酸雨,20%为较强酸雨,5%为强酸雨。通过8年的资料分析显示,弱酸雨的出现频率有缓慢上升趋势,较强酸雨则呈现出波动性,而强酸雨除2006、2007年出现次数多外,之后的6年一共仅出现过3次。

“从这8年桂林市酸雨的年变化特征可以看出,强酸雨和较强酸雨的发生明显减少,可见近年来我市的环境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效。”龙凤翔说,但从酸雨频率来看,桂林仍属于频率较高的区域。

2、酸雨从何而来?

百度百科资料显示,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吸收并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质,形成了pH值低于5.6的酸性降水。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所造成的。

钱建平是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长期关注汞污染的课题研究。鉴于桂林属于我国西南酸雨区的范围,他也研究了桂林地区汞污染与酸雨之间的联系。

2011年到2012年期间,钱建平曾带领学生对桂林市进行了持续一年的降雨监测,以及一次降雨面状监测研究。其中,对桂林理工大学监测点,进行连续一年逢雨必测的降雨监测,共收集42个雨水样品。

钱建平教授说,根据监测的结果表明,桂林市属于典型的酸雨区。桂林全年雨水pH值月平均值范围为3.84-5.38,除6月、7月外,其他月份pH值均小于5.0。全年收集的雨水样品中,有34件样品pH值小于5.6,即属于酸雨,占比81%。这也意味着,在监测的这一年中,桂林的酸雨频率为81%。

根据监测分析的情况,2012年钱建平教授写成了《桂林酸雨的时空分布及汞污染》论文,并发表在《地球科学进展》学术杂志上。

“通过对雨水的监测研究,并结合桂林市燃煤、汽车尾气颗粒物等方面的分析,初步认为桂林市酸雨的来源主要有燃煤释放、汽车尾气排放和其他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染。”钱建平说。

在燃煤释放污染源方面,从全年时间上来看,桂林冬季雨水酸度最大,而冬季正是桂林市燃煤使用的高峰期;从雨水受污染的空间分布来看,桂林市饮食服务区雨水酸度大,这表明燃煤释放是酸雨的重要来源;再者,桂林市雨水汞的最高值带均沿着桂林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分布,这表明除燃煤释放作为酸雨污染来源外,汽车尾气释放在特定地段——— 主要交通干道附近是重要的来源。

去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于奭,联合桂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相关人员,对桂林酸雨进行了研究分析。

在研究中,于奭等研究人员收集了桂林市2008年到2011年共396个降水样品pH值统计,数据表明,桂林市酸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酸雨污染程度较低,冬春两季较为严重。并通过轨迹模拟,分季节对2010年强酸雨水汽来源进行了追踪、聚类,分析桂林市酸雨受区域输送的影响。

“从气象要素方面来看,通过模拟分析,基本可以确定通过气流输送致酸物质到桂林的,有3个主要的源地。”于奭分析说。一是东北方向的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的工业发达人口稠密地区,通过湘桂走廊将含有致酸物的气流输送到桂林,来源于这些地区的气团春季占到19%,夏季26%,秋季19%,冬季由于盛行东北风占到36%;再者是东南方向的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来源于西太平洋的气流经过此地后到达桂林,春季占19%,秋季占33%,冬季占36%;最后是西南向的南宁、柳州等本自治区城市,春季所有的强酸雨水汽气团都汇合到广西的西南侧,经南宁、柳州抵达桂林。

于奭分析认为,除了气流输送,当然桂林本地污染物的排放,也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这包括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烟花爆竹的燃放、工业气体的排放等等。

3、哪些时节酸雨多?

根据业界的划分,我国酸雨区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西南酸雨区、华中酸雨区和华东沿海酸雨区。而桂林,正属于西南酸雨区的范围之内。

在研究桂林酸雨的课题中,钱建平教授对桂林市区酸雨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

钱建平介绍说,根据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路网系统特征,他们对桂林市一次降雨过程进行了面状雨水样品采集和测试,根据数据分析了解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这次观测共采集了32个雨水样品。

“数据分析显示,总体来看,市区内多数地段的雨水pH值均小于5.60,已属于酸雨的范畴。”钱建平说,由北往南,整个桂林市区大致可以分为3片酸雨区。

监测的结果显示,中部酸雨区位于十字街以北,中山北路以西,是市内餐饮业集中分布区,建筑物密集,空气流通相对较差,车流和人流量大,燃煤粉尘、燃气和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集中,空气中酸性物质多。因此,该片区雨水的pH值较低;南部酸雨区位于上海路和环城南路之间,为桂林市高新开发区,集中了较多的工厂企业,其中以制药业和电子类企业为代表。制药行业能源消耗大,生产过程会产生较多的酸性废弃物。该区段8个观测点中有4个点的pH值低于5.6;东部酸雨区位于环城北路和东二环路之间,该片区集中了广西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和两所中学、中专。众所周知,学校化学实验室是酸排放的重要来源。监测显示,该区6个观测点中有4个点pH值小于5.6。

“根据数据分析,桂林属于典型的酸雨区,pH月平均值范围为3.84-5.38。”钱建平教授说。

桂林国家基本气象站站长龙凤翔,基于2006年到2013年8年的酸雨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桂林降水月均pH值范围是4.74-5.50,且出现频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秋末11月至次年夏初6月是酸雨的频发期,其中以3月最为频繁;夏季7月至秋季10月,酸雨的发生频率较小。同时,酸雨强度与酸雨发生频率基本一致。一年中,3月降水的酸性最强,月平均pH值为4.74。其次是4月、12月、11月,降水的pH值均小于5.0,而7-10月降水酸性最弱,接近于天然降水。

“桂林酸雨出现这种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气候条件有关。因为冬季、春季多为阴雨天气,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大气中的污染物不宜扩散,加之水汽充沛为酸雨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龙凤翔分析说,桂林的夏秋两季雨水量多,风速较大,有利于大气中各种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从而降低了酸雨出现的概率。

统计分析显示,每年11月到次年6月,桂林市出现酸雨的概率均大于60%;9月酸雨出现概率约为50%;7、8、10月出现酸雨概率为35%左右。“总体而言,桂林酸雨的发生与风向和降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北风向时桂林最容易出现酸雨,而随着降雨量级增大,出现酸雨的概率明显减少。”龙凤翔说。

4、桂林努力遏制酸雨

据了解,酸雨被认为是人类21世纪所面临的4个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其危害包括导致土壤的酸化,对森林植物的损害,以及对非金属建筑材料的溶解等等。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果,钱建平教授对桂林酸雨提出了建议和防治措施。他说,首先要由政府引导,逐步改变桂林主要能源结构,减少燃煤的使用比例,以减少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再者要加快桂林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倡导环保低碳的新生活,逐步推广使用电动汽车,合理安排外来汽车入城和出城通道,以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和地面扬尘的污染。

“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净化桂林的空气环境。”钱建平说。

事实上,近年来桂林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努力。

记者了解到,针对2011年到2014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逐步下滑的严峻形势,在2015年初,市委市政府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当年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在广西率先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从整治建筑扬尘污染、监管砖厂排污、控制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全面检查采石场扬尘防治、推进燃煤锅炉清理整治等5个方面,积极开展整治行动。全年共整治砖厂110家,采石场193家,燃煤小锅炉138台。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3年至2015年底,全市共完成减排计划项目365项,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4792吨、氨氮769吨、二氧化硫8064吨、氮氧化物13376吨。我市2015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2.97%、2.46%、1.5%和33.9%,全面、超额完成自治区人民政府下达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通过努力,我市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6天,PM 10、PM 2.5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8.6%、22.7%,酸雨频率同比下降21.5个百分点。

“通过近8年的酸雨资料分析来看,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桂林酸雨的发生频率有所下降,强酸雨的发生频率更是有了明显的降低。”龙凤翔说。

尽管桂林多年来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从近5年的酸雨频率来看,酸雨的控制仍不尽如人意。他山之石,或可攻玉。柳州作为一座工业城市,曾有“十雨九酸”的说法,因此被人们成为“酸雨之都”。然而,近年来柳州通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关停并转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等措施,控制了酸雨的频率,生态环境也得到有效改善。

作为柳州人的于奭,在桂林学习工作了10多年,在去年研究桂林酸雨时,他曾对比了柳州市近年来的酸雨数据。从两市的酸雨频率来看,柳州近年来控制酸雨确实比桂林要好。“同样做了大量工作,桂林酸雨频率为何仍然高,这得结合气象等因素,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于奭说。

2月20日,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在继续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目前他们正在对桂林酸雨频率较高的原因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了解清楚酸雨频率高的原因,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整治方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