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教师苦寻五年找到救命恩人(余姚一群学生5年护送154位无名逝者入土)

葱茏的树木下,一个2平方米的墓穴,用石栏相砌而成,碑上无字。

20多位身穿校服、手戴白手套的高中生,双手捧着红色骨灰袋,小心翼翼地逐个放入墓中,添上黄土,行鞠躬礼献上鲜花……

这是宁波余姚市第一公墓里举办的一场无主骨灰公益生态葬仪式,仪式的发起人是余姚市第四中学的一群师生。

宁波教师苦寻五年找到救命恩人(余姚一群学生5年护送154位无名逝者入土)(1)

9年前,余姚市第四中学教师钱剑波在综合实践课上引导学生探索各类社会现象时,就有高一学生严梦妮、孙钶等人在社会调查中了解到“无主骨灰”问题。据他们了解,当时在余姚市殡仪馆内,因各种原因遗留下来的无主骨灰就有600余袋/盒,有的最长年限已超过了30年。

后来,师生们就向余姚市民政局提出了一份《关于建设余姚义冢的建议》,希望以生态葬的方式,安葬这些无主骨灰。

从此,余姚市第四中学的师生就开始接力送“无主骨灰”入土,只为“给予每位逝者一份尊重”。

宁波教师苦寻五年找到救命恩人(余姚一群学生5年护送154位无名逝者入土)(2)

正就读于温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大三的洪凯昕曾是钱剑波的学生,2018年参加了第一届“义冢”仪式。他印象很深的是,他接过一个红色的骨灰袋上的标签写着一个模糊的数字“22”,“我不知道他身前是怎样的一个人,做了什么,但我知道,他的生命永远停在了22岁。”可能因为年龄相仿,他说自己眼眶一下子就胀胀的,在把骨灰放入墓穴时,他流泪了,感觉为这个“年轻人”找到了归宿。

在此后几年,无论是高强度的学习,还是生活的不顺,“22”成了激励自己的“动力”数字。进入大学后他加入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坚持把公益类活动“进行到底”。

今年的无主骨灰公益生态葬仪式,他又来了。凌晨5点起床,乘动车从温州赶来,现场指导学弟学妹们的操作,一起为41名陌生的逝者“送行”。

宁波教师苦寻五年找到救命恩人(余姚一群学生5年护送154位无名逝者入土)(3)

在钱剑波眼中,在为无主骨灰寻找安置之地时,也给他们自己上了一堂生命教育课。

“生命主题空对空很难讲,但如果到过殡仪馆,看过骨灰堂,捧过骨灰袋,相信许多学生跟洪凯昕一样,记忆里会留有一个数字。”钱剑波说道,或许项目意义在未来的某一刻,某个触动,肯定会帮助到某位学生,那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如今,无主骨灰生态葬仪式已然成了学校和当地民政部门的一个特殊“约定”。5年时间,这群高中生已“护送”154位无名逝者入土为安。

据余姚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无主骨灰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现象正在逐渐减少。目前,由于墓地的局限性,只能分批安置,今年余姚市政府正在规划一个大型的公墓,到时在那开辟一个无名逝者区块,无名骨灰生态葬的进度就会快一些。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