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奥迪撞成两半的沃尔沃(当奥迪与沃尔沃相撞)

新的一年刚刚开始,然而沃尔沃似乎并不顺利。沃尔沃XC60的国内发布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面对还没有换代的奥迪Q5、奔驰GLC等车型,沃尔沃的优势就立马体现出来了。但售价公布后,围观的人群立马就散了,至于原因大家都明白。

从现在来看,沃尔沃作为二线豪华品牌似乎和凯迪拉克、捷豹等品牌渐渐拉开距离。究竟是什么让其在中国市场如此受挫?除此之外,最近因为一件事又让沃尔沃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人们心中普遍以“安全”为标签的沃尔沃品牌,却首当其冲为我们带来了今年第一“门”事件。

01

“安全”标签被撕掉?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我们迈过了一起起关于汽车“门”事件,瑞虎“生锈门”、速腾“断轴门”、宝骏510“短腿门”、本田CR-V“机油门”等等。让我们不禁对部分汽车的安全性和制造品质打起了打问号,在刚刚进入的2018年,人们心中普遍以“安全”为标签的沃尔沃品牌,却首当其冲为我们带来了今年第一起“门”事件。

被奥迪撞成两半的沃尔沃(当奥迪与沃尔沃相撞)(1)

根据事后现场图来看,车辆撞击点始于B柱,但是B柱本身并未见明显的变形,由此可以去推断撞击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可能正好避开了B柱,而发生于右后门的位置,导致车身断裂,车尾和车身脱离,汽油也洒落一地。

被奥迪撞成两半的沃尔沃(当奥迪与沃尔沃相撞)(2)

沃尔沃V40的气囊均正常弹出,车门也能正常开启。据现场的了解,事故双方在发生碰撞的时候都有系安全带,索性无人员伤亡。如若沃尔沃后排还有乘客,那后果不堪设想。

被奥迪撞成两半的沃尔沃(当奥迪与沃尔沃相撞)(3)

奥迪S6方面,右脸的严重变形也能看出当时的撞击力度和撞击的角度防撞梁也已经完全陷入车身内部,从引擎盖上的变形来看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弯折,而是在撕裂V40过程中受到了巨大的下压力,右侧悬挂也应此变形,轮毂也因此严重变形。

据报道,奥迪S6的驾驶员时候逃离了现场,目前事故仍然在调查中。

被奥迪撞成两半的沃尔沃(当奥迪与沃尔沃相撞)(4)

这起事故中,最万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也让我很是质疑,沃尔沃被撞击部位是B柱下方的底边梁位置,也就意味着是全车强度最高的部位。从侧面撞击B柱并未发生形变,但反而底边梁被撕裂?那么,是奥迪太刚硬还是沃尔沃太脆弱,导致沃尔沃变成了两节?

02

故障频发,召回频繁

上面说的这起事故如果是偶然,那我们就来看看沃尔沃安全隐患问题。相信不少人都知道沃尔沃XC90这款车,其全新车型在上市一个月后就被全面召回。

主要原因是新车第三排侧面安全气囊在特定的碰撞的条件下,D柱的内饰板可能会导致侧方安全气囊无法正常开启。这对于贴着安全标签的沃尔沃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讽刺!

被奥迪撞成两半的沃尔沃(当奥迪与沃尔沃相撞)(5)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其他的车型上,其中包括S60、V40、V40CC、V60、V60CC、XC90等部分进口车型。

其召回原因就是供应商制造问题,导致安全气囊无法正常展开,增加了车内乘员受到伤害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我想说,沃尔沃你作为一个豪华品牌可不能学习某品牌快餐式的造车风格啊!

03

售价高,降价快

说道车辆价格,全新一代的国产沃尔沃XC60在众多车友的日夜盼望下公布了售价,售价为36.99—47.99万元,本来车友们感觉全新一代车型至少跟现款一样35万,甚至可能更低,没想到被忽悠了半年。

要知道这款SUV在美国市场是以41,500美元(约合人民币28.6万元)起售, 没想到进到国内起售价却从28万飙升至37万,这下真不知道是吉利收购了沃尔沃,还是沃尔沃把吉利耍了?

被奥迪撞成两半的沃尔沃(当奥迪与沃尔沃相撞)(6)

沃尔沃XC90这款车。其全新车型刚上市时定价高达79.80—101.78万元,最后销量上不去,短短6个月后就马上官降到68.80—93.86万元。

这对早期购买其车型的车主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心理不平衡,即使沃尔沃在官降之后对早期车主通过积分返还差价,但也无补于事,其品牌形象在车主心目中一定程度上有所受损。

被奥迪撞成两半的沃尔沃(当奥迪与沃尔沃相撞)(7)

如果能换来高品质的享受,那价格高倒是在情理之中,但沃尔沃显然并没有做到价格和品质对等。XC90全系搭载2.0T发动机,虽然这款发动机的功率有高低之分、能使车辆购置税更低、对环境来说更环保,但将其与同价位的奔驰GLE以及奥迪Q7的3.0T发动机相比,未免显得掉价。

总结: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导致沃尔沃在我国市场屡受挫败、销量惨淡的原因。若想改变现状,沃尔沃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找到更多贴合当下国内豪华车市场需求的产品,而不单纯靠“安全”来打市场,并且还需改变营销思路来提升品牌力。至于V40这件事,我想沃尔沃还是要给个说法的、

所以,沃尔沃在把“安全”这条捷径走完之后,面对他的是暴露在对手和消费者面前的技术羸弱和豪华感缺失,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尤为致命,天天把北欧和所谓“高素质”用户挂在嘴边并不能让市场信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