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郁化火的病机(健康术语-气郁化火)

气郁化火指气郁日久而化生火热的病理变化气本属阳,久郁则从火化《医旨绪余·气郁胁痛论》:“是以七情一有不遂则生郁,郁久则生火,壅遏经隧,充塞清道而痛作矣”临床常在气郁基础上,兼有面红目赤、心胸烦热、小便赤涩灼痛等火热见症,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气郁化火的病机?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气郁化火的病机(健康术语-气郁化火)

气郁化火的病机

解读

气郁化火指气郁日久而化生火热的病理变化。气本属阳,久郁则从火化。《医旨绪余·气郁胁痛论》:“是以七情一有不遂则生郁,郁久则生火,壅遏经隧,充塞清道而痛作矣。”临床常在气郁基础上,兼有面红目赤、心胸烦热、小便赤涩灼痛等火热见症。

应用领域

(一)气郁化火的生理病理

中医讲的郁火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外感六淫之邪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火。②体内的病理产物(痰、瘀血和食积等)作为致病因素均能郁而化火,同时他们亦可是郁病病程中的病理产物,这种“因果链”是很多慢性疑难病证中常见的病理现象。③情志内伤,怒郁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高鼓峰指出“气郁不解,则郁久而化火。”郁火一旦形成,其生理病理与肝关系密切。

生理状态下,肝主疏泄,以气为用,具有舒畅条达,调理气机、血行的作用。病理状态下,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或壅结成痞,或郁滞化火,或气滞水停,气滞血瘀,产生诸多病证。赵羽皇曰:“盖肝性急而善怒,其气上行则顺,下行则郁,郁则火动,而诸病生矣,生于上则头晕耳鸣或目赤,发于中则胸满,胁痛或吞酸,发于下则少腹痛疝或溲尿不利”。说明郁火伤肝时产生众多内伤杂病,甚至疑难病症的病理基础,深入探究郁火的成因与病理对于杂病辨治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气郁化火可影响五脏

气郁化火病本在肝,古有“肝为五脏之贼,百病之源”之说,指肝气若变为邪,诸邪相随,克脏、克腑之变非止一端。肝为厥阴之脏,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与肺胃肾心密切相关。肝胆互为表里,肝疏泄失常,则致胆汁壅滞,郁而化热。肝与肺主要表现在气机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致气火上逆,肝火犯肺,肺失清肃,气道挛急而致咳。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胃气以降为顺,胃气调畅有赖于肝之疏泄。气郁而化火,横逆犯胃,则可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正如《血证论》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肝与肾古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气郁化火日久,必损及肾阴,下焦虚衰,肾气不固。肝与心的关系为肝属木,心属火,是一种相互资生的母子关系。肝藏血,心主血脉,心肝配合方能气血畅达,肝病及心可引起心主血脉或心主神明的功能失调。

(三)气郁化火临床证治

气郁化火可以影响五脏,病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中医临床上很多治疗疑难病症的妙方皆出自郁火学说。《类证治裁·肝气》篇云:“相火附木,木郁则化火为吞酸、胁痛,为狂,为厥,为痞,为呃逆为失血,皆肝火冲击也。”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肝火炽盛,肝火犯肺,肝胃郁热,郁火扰神,扰动风阳五种类型。历览前贤诸论,深感中医治郁理论博大精深,此处所列难免挂一漏万。

1、肝火炽盛:本证多为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而致肝胆之气上逆。火热之邪内扰肝胆循经上攻头目,故头晕目眩,肝失调达,胁下灼痛,急躁易怒,肝热移胆,口苦耳鸣。故本证临床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医贯》云:“木中有火,郁甚则火不得舒,血不能藏而妄行……必当疏散气郁为主,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是也,其方惟逍遥散……外加丹皮、芩连随手而应。”其治疗根据“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的原则。治法:舒肝解郁,清热泄火,用药宜选用疏肝理气药如柴胡、枳壳、陈皮等,配伍清热的山栀、黄芩、黄连等,代表方:丹栀逍遥散。本证常见于中医头痛、耳鸣、耳聋、血证、不寐、狂躁等疾病中,西医临床多见于:高血压病、眼科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精神失常类疾病、上消化道出血、神经官能症等。

2、肝火犯肺:本证之肝火,主在灼伤肺阴,或邪热蕴结肝胆,上犯于肺,肺失清肃上逆而为咳,肺络受伤,络损血溢则咳血。症见: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咳嗽阵作,甚或咳血。《医碥·咳嗽篇》曰:“火刑肺金,燥痒不能忍因咳,是咳必有火…咳急呕逆胁痛者,肝火也,泻白散加青皮、青黛等。”治法:清肝宁肺。用药宜选用清肝热的栀子、黄芩、青黛、丹皮,配伍清肺热的石膏、知母、黄芩等,代表方为:黛蛤散合泻白散。本证中医见于咳嗽、咳血等病,西医临床上多见于: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病。

3、肝胃郁热:本证的病机要点是肝失疏泄,郁火横逆犯胃,肝胃失和,胃失和降,故见胃脘胸胁胀满疼痛,吞酸嘈杂。木克脾土,脾失健运则纳呆腹胀。症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此“火”与“热”为肝火,故治宜:清肝泻火,降逆止呕。用药宜选清肝热的栀子、黄芩、黄连配伍苍术、生姜等理气健脾。代表方:左金丸。中医临床上胃脘痛、嘈杂、呕吐、痞满、呃逆等多见此证。西医临床上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病。

4、郁火扰神:本证为情志不畅,恼怒伤肝,“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痰热上扰,蒙蔽清窍,引起心主神明,主血脉功能失调,轻则扰动心神,可致心神不宁出现心烦、失眠、心悸,重则扰动神明出现谵语、癫狂。《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症见:急躁易怒、不寐多梦、头晕头胀、目赤耳鸣、身热、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证治准绳》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本证虽与“痰”有关但其本仍为气郁化火,故治宜:清肝泻火,镇心安神。用药宜选用:龙胆草、黄芩、栀子等清肝火为主药,配伍茯神、龙骨、牡蛎、朱砂等镇心安神药。代表方:龙胆泻肝汤。本证中医见于眩晕、不寐、郁证、癫狂,西医临床上多见于:高血压病、精神疾病、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内耳性眩晕等。

5、扰动风阳:本证的病机关键在气郁化火之后,下灼肾阴,上扰风阳,故见头晕、头痛。肝主筋,风动则筋脉挛急,故肢体震颤,手足麻木。《类证治裁》:“风依于目,木郁则化风,为眩,为晕,为舌麻,为耳鸣,为痉。”故本证表现眩晕欲仆,头晕耳鸣,肢体震颤,手足蠕动,步履不稳,甚则不知人事,舌质红,脉弦。因其根源为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化燥生风,所以在治疗时应当标本兼故,治法:滋阴潜阳,清热熄风。用药宜以镇肝潜阳的龙骨、牡蛎、石决明为主药配伍滋养肝肾的龟板、生地、白芍、玄参等。中医临床上见于:头痛、眩晕、中风、厥证、温病等病证之中,西医临床上乙脑、流脑、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等病亦较常见。

参考文献

1、艾霞,高强强,“气郁化火”证治琐谈,现代中医药,2005年5月,第3期。

2、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