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感受人情冷暖(过年了要明白先是人情后是债)

过年了,自然少不了各种迎来送往,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过年感受人情冷暖?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过年感受人情冷暖(过年了要明白先是人情后是债)

过年感受人情冷暖

过年了,自然少不了各种迎来送往。

在农村,大家在外忙碌一年,都会候鸟般地回家过年。家里的各种喜事也自然要等到这时节来操办,或乔迁、或订婚、或嫁娶、或过寿……

一来只有这时候才得空筹办,二来也只有这时节大家赋闲在家有空参加。办喜事,要的就是个热闹劲儿,图的就是个好彩头。否则冷冷清清的,自然少了喜庆的气氛。

我们那办喜事叫“弄酒”,赴宴叫“吃酒”。加之拜年,大家吃了东家吃西家,赶场子一样,忙的不亦乐乎。

沉寂了一年的村庄,也只有这时节才又恢复了生机。就像鲁迅所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而在城里,大多数人的圈子基本超不出这座城市,大可不必非等到这时节来操办什么喜事,过年就是过年。但拜年以及各种应酬也是少不了的,自然平时的各种人情往来也是免不了的。

其实,无论城里还是农村,无论平时还是过年,互相给小孩一点压岁钱,互相随个份子,或收送礼品,或吃请请吃,其本质都是各种人情往来。

办喜事,自然是来客越多,场面就越大,气氛也越好,东家脸上当然就越风光。所以往往是客不厌其多。

送贺礼,自然也是越贵重显得彼此关系不一般。不仅受者脸上有光,送者脸上也有彩。所以往往是礼不怕其重。

记得小时候,也时常随父母上别人家“吃酒”。若家里遇上什么喜事,来“吃酒”的客人也是络绎不绝,满屋、满院子都是,或打牌取乐、或闲聊八卦、或帮忙做活……好不热闹。

而印象中家里每次“弄酒”,母亲却不肯铺张,请的客人都是必请的,那些可请可不请的则一概不请。一是怕给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烦,二是怕给自家增加一些不必要的“人情债”。

《礼记》上说,“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母亲没上过几年学,并不知道有本叫《礼记》的书上说过“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样的话。但每逢家里“弄酒”,便常常能听到母亲不无感叹地说:先是人情后是债呀

其时,我并不懂得“人情”与“债”之间又有什么关联。直到长大了,自己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圈子,亦经历了些事,才慢慢懂得“先是人情后是债”这句话的真正意蕴。

债者,人之责任也。

母亲的意思,是要记着人家的这份情谊,即人情;进而记得在适当的时候回礼,即还情。

其实,最初的人情,说白了就是人与人之间在长期共存中结成的一种互助型生存关系。

比如你有事时我帮你,我有事时你帮我;比如谁家有了红、白事儿,大家通过随份子给予帮衬以解燃眉之急……

人终究是社会的人,社会终究是人情的社会。人情二字,谁也躲不过。

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府。一次,刚进贾家不久的尤二姐没头油使,那个不服使唤的丫头善姐搪塞说的,“我们奶奶……一日少说,大事也有一二十件,小事还有三五十件。外头的从娘娘算起,以及王公侯伯家,多少人情客礼……那里为这点子小事去烦琐他。”

是的,“多少人情客礼”,即维护着贾府“白玉为堂金作马”般显赫尊贵的体面,也维系着贾家的各种社会关系。难怪贵如凤姐也免不了会对刘姥姥诉苦说,“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

就像老舍笔下那个潦倒的不能再潦倒的祥子。原先“不懂得行人情”,后来朋友之中若有了红白事,他也学着出份子或随个“公议儿”,而且“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

是的,“不出声的雁也喜欢群飞”。几经命运折磨的祥子,“再不交朋友,他的寂寞恐怕就不是他所能忍受的了。”

就像汪曾祺在《徙》中描写的高北溟。虽然“很孤僻,不出人情,不随份子,几乎与人不通庆吊”,从不请客,也从不赴宴。但碰到于他有知遇之恩的沈石君请客,不但“不须催请,早早就到”,还会主动“备了几样便菜”,“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员,在家里赏荷小聚”。

是的,虽然好多人情关系,早已无需最初那种最原始的互助来维系,但谁都不是曹禺笔下的李石清,“要硬成一块石头,决不讲一点人情”。显贵者如此,卑微者如是,谁都免不了人情世故之俗。“有来有往”,仍然是人情建立的基础。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讲情重义,本是人性之美,理应不为人所反感。真正让人反感的那些过于世故而不按人情规矩出牌的人。

比如,汪曾祺笔下那个爱吃白食的张维谷,“不愿我请人,不愿人请我,只愿人请人,当中有个我”。

比如,有的人不论亲疏远近,只要认识就请;有的人不论事情大小,只要沾点“喜”就请;有的人不论合不合时宜,只要没办过就请。

于是带着亲生孩子办婚礼的、考个大专也庆贺的、买台车还请客的,等等,各种名目的宴请,不一而足,大有人在。

搞得被请者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随礼少了,不够意思;多了,又有点承受不了,或觉得彼此交情还不到那份上,好不尴尬。表面上说着“恭喜”,私底下却有几多无奈。

而更让人无语的是,这其中又有一种人,他并不懂得什么叫“人情债”,什么叫“礼尚往来”,喝完“喜酒”过后,照旧是你走你的道,我过我的桥,彼此陌路。

当然,每当你家里有什么喜事,他是绝对想不到该主动来祝贺还礼还情的,抑或压根就没关心过你家有什么喜事,已然成了只吃不拉的貔貅。

他的理由是,你请我肯定去,不请自然是你自己的事了。而他绝不会想到,并非人人都如他那样——但凡认识就请,但凡有“喜”就请的。

于是乎,一张张红色的请柬开始被人戏称为“红色罚款单”。

有的人为了收回自己随出去的礼金也开始纷纷效仿。他们考虑的只是机会成本,而非人情往来。

“人情”二字,就此名实分离。各种“喜事”成了捞取钱财、收回成本的由头,人情已然变馊走样。

所以,人人一边行着变味的人情,一边感慨着世风之日下。

哀哉!

《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没错,人情本是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本来就有着约定俗成的行为规则,更是一门学问,是一本无字之书。

这门学问,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也折射出一个人的品性。

做事先做人。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一切失败都是做人的失败。

所以,做人做事,先从行好人情开始!

—END—

作者:顽石,一个始终不甘于世俗洪流中沉沦的理想者,一个始终酷爱红学的悲情浊物。公众号“青埂石语”(qinggengshihua),微信号wanshiyhgz。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