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效应的类型(影响力第四章社会认同)

今天要说的是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从众,但社会认同比从众感觉还要宽泛一点社会认同可以大致理解为:人们的决定偏向大众做出的决定;即大家这么做,总没错,跟着他们走,我就是对的社会认同就像一个GPS,在大部分时候它都可以正常运行但偶尔也会出差错,有时候是因为输入出了错(有人利用这一点),有时候则是GPS本身出了bug,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社会认同效应的类型?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社会认同效应的类型(影响力第四章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效应的类型

今天要说的是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从众,但社会认同比从众感觉还要宽泛一点。社会认同可以大致理解为:人们的决定偏向大众做出的决定;即大家这么做,总没错,跟着他们走,我就是对的。社会认同就像一个GPS,在大部分时候它都可以正常运行。但偶尔也会出差错,有时候是因为输入出了错(有人利用这一点),有时候则是GPS本身出了bug。

重要的是,和前几章所说的一样,社会认同在我们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我认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可能与这有关。除此之外,社会认同可以节省思考的麻烦。这与前几个影响力似乎都是在说一个字:懒!

等等诸多因素,社会认同便得以在我们心里扎根!

社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让四个人在街上盯着什么也没有的天空,目不转睛的看1分钟。几乎每个路人见到他们都会抬头去看天空,甚至有时候还会有许多人停下来看,以至于看得人越来越多。

还有一个实验:测试者给几个被试者出题(只有一个是真被试者,其余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托),即使是对于一道比较简单的题,倘若假被试者们统一给出错误的答案,会导致绝大部分真被试者怀疑并修改自己的正确答案。经过反复测试,只有少数人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给出的答案。这项测试在不同国家都有进行,其中日本的从众率是相对而言的(题外话,以后还会说到)。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广告里会说他们的品牌是多少人的选择,也是利用了社会认同的原理。

不过,我们也可以利用社会认同去做好事

他可以帮助小朋友改善一些恐惧症。一个怕狗的孩子,给他观看其他小朋友与狗狗愉快玩耍的视频,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弱小朋友对狗的恐惧。利用社会认同原理,还可以用在促进孤僻孩子参与社会互动,等等等等。

还有以下几点可以增强社会认同,不确定性和相似性。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就是指:我们面临的问题、所处的环境、自己的了解等等比较陌生、难以拿定主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更遵循社会认同。这种情况其实大家都在观察别人怎么做的。

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多元无知的现象——几年前的小悦悦事件、美国一次凶杀案,38户人家袖手旁观等等类似的事件。

对此大家众说纷纭,开始抱怨社会的冷漠,却始终不能给这些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但社会学家另有看法:恰恰是人多才导致了没有人出手相助,1.在事发现场人多会导致责任分散效应,救助这个行为的责任被分散到了围观人身上,在他们每个人身上的责任就会小很多。2.除此之外,这很容易引起社会认同,别人为什么没有救或者帮助,是不是不紧急?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他到底怎么了?处于很多困惑,他们更容易遵循大多人的行为。

对此社会学家还做了许多实验,他们在街上装作发生紧急事件,第一组是发生在人多的地方。第二组是发生在人少的地方。第三组是发生在人多的地方,但伪装发生紧急事件者主动呼救。最后的结果是:发生在人少的地方救援率更高,呼救比不呼救救援率更高。

(所以说并不是社会冷漠了,人们其实还是很热心的,只是脑子里的怪物在作怪!)

你现在可以知道应该怎样求助了吧~当你需要帮助时,你可以尽量减少这些不确定性:

☞呼救(救救我!)

☞说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帮我、、、)

☞指定某个人来帮助你(你!黄衣服那个,帮我打一下120)

相似性

相似性顾名思义:和你越相似的人。人们更愿意遵循和自己相似的人的选择。

美国一项数据显示:​​每当黑人拳击手在大赛被击败之后,短期社会上就会有越多的黑人遭受暴力事件。反之白人被击败,短期社会上就会有越多白人遭受暴力事件。

再例如:比起明星代言的产品,大家往往更愿意相信的是和自己有更多相似点的人(例如身边的朋友)的选择。接下来是重点!

有一个现象我们必须重视!这也是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你或许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那就是: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歌德写了篇文章《少年维特之烦恼》最后维特选择自杀,这本书在欧洲引起了众多人的效仿,以至于其被一些国家视为禁书。

对此还有一个重要的例子:根数据显示每当关于“自杀”的话题在媒体上被疯狂报导,被大家广泛议论。短期交通出事导致的死亡就会比平时提升10倍!对此给出了许多解释,例如丧亲说,但都不能完美解释自杀与交通出事的关系。

但是社会学心理学家解释了:自杀议题的狂热讨论 会成为一些本就有自杀念头的人自杀的导火索。尤其是那些与自杀人有相似经历的人,更容易受影响。“那个人都这么做了,我是不是也……”就可能成为本就有自杀倾向的人最后的想法。

对此也有数据的支持:每当自杀时间被群众热议之后,接下来11天的自杀率会比平日提升许多。而这也解释了交通出事的可能因素,因为这很可能并不是真的意外!

如何拒绝“社会认同”呢?

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可以利用社会认同的,在许多数情况遵循社会认同还是可以给我们满意的答案。但是以下一些时候,我们应该注意:

0.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就比如选专业等关系到人生转折点的时候,千万不要根据社会认同去观察身边的人的选择,这个时候是你盘问自己内心的时候,果断关闭GPS!

1.对于一件事,自己有所了解、甚至是个专家的情况下,那你就不要谦让啦,思考后表达你实实在在的观点吧。

2.有的商家会伪造社会证据,让大家相信他的东西好,这些经不起推敲甚至很假的社会证据,我们可以把他们当个笑话来看。

3.在对一些事情自己不确定的时候,最好自己先观察客观事实,再去做决定,因为大多数人其实都在观察别人的选择。

(例如开车的时候一系列车做出奇怪的举动,很多人会想:他们肯定知道什么!但实际上前面的车也是这么想的)

给我们的启示有什么?

1.你或许可以尝试解释一下: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意思?

2.在你在街上遇到困难急需帮助的时候,请大声求助,记得降低不确定性:☞你怎么了☞指定某人来帮助你

3.看完《乌合之众》我觉得:大众缺乏理性不就是这里的社会认同(群体无知)吗?往往领导者不需要说服全部群体,只需要有一部分人认同,他们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掀起全体群众高涨的热情。

4.为什么不适合广泛的讨论关于自杀的话题?为什么各个学校都要立马封锁信息?从社会认同的角度来看,是不是我们应该更在意那些有自杀想法却没付出行动的人呢?

5.(补充一处文章例子)在看情境喜剧的时候,你是不是会在“罐头笑声”响起之后也尽情大笑?单独去听“罐头笑声”,你觉得是好笑还是愚蠢?

6.社会认同存在在各种地方。但如果要探寻事物的本质,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养成批判性思维。

7.你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并用社会认同来解释生活中的事情吗?不妨举出两个试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