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秦始皇(今天不说大秦赋)

最近

电视剧《大秦赋》热播

无数历史剧迷终于迎来

等待三年多的这部剧

历史故事秦始皇(今天不说大秦赋)(1)

电视剧《大秦赋》海报

但你知道吗

其实

大秦帝国的故事

离不开母亲河黄河

蜿蜒的黄河

给秦国提供了天然的地理屏障

使秦有着易守难攻的优越地理位置

自秦以后

崇拜黄河、敬畏黄河、尊重黄河的思想

沁入了中国人血脉之中

演变为民族的文化基因

而这些

都与秦始皇密切相关

今天

中国水利网就带您了解一下

秦始皇与黄河的故事

历史故事秦始皇(今天不说大秦赋)(2)

秦始皇画像 资料图片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赵氏,名政。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他不但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制度,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时期兴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运河——灵渠。灵渠连接漓江和湘江,打通了岭南与中原的水路交通,成为中国最早的越岭运河。

历史故事秦始皇(今天不说大秦赋)(3)

灵渠 图片来源:人民网

除了伟大的工程,秦始皇与黄河也有着深长渊源。他为黄河做了两件事:一是给黄河改名,二是为黄河建祠以祀河神。

标榜以德治天下,改黄河为“德水”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这里的“河”指的是黄河。为什么秦始皇要把黄河改名为“德水”呢?

这要从“五行”说起。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即木、火、土、金、水五大类,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又创造了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终始循环的原理进行推求,认为周朝是火德,秦朝取代了周朝,就是周朝的火德抵不过水德。

周为什么是火呢?是秦王室以黄帝为祖先所推导得出的。所以,秦始皇要巩固他的统治,就要取“以水克火”之意,因此把黄河改名“德水”。

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一方面是按照五行理论;另一方面显示出秦始皇所秉持的治国理念,即以水德治天下,以法家理论为治国指导思想,制订颁布了秦律,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巩固中央集权、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融合起到很大作用。这些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设河祠为国家管理江河立威

历史故事秦始皇(今天不说大秦赋)(4)

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

雍城曾为秦国都城,也是秦人的祭祀中心

山川祭祀源自自然神崇拜,商周以来演变为诸侯祭祀,以山川代表“天下”。对河流的祭祀不仅是统治者祈福一方土地,更是皇帝或诸侯对江河所有权的宣示。

秦统一六国后,将江河祭祀纳入国家礼制。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讲的是从五帝以来到秦,各名山大川有时候在诸侯掌握中,有时候在天子控制下。祭祀它们的礼仪有增有减,各个时代各有不同。秦统一天下后,开始规定大江大河设祠的地点和相应的仪礼,朝廷命令祭祀官员按照规定来祭祀名山大川。

四条大川排在第一的是黄河。“水曰河,祠临晋”,是指秦朝在临晋(现在的陕西大荔)设立祠庙祭祀黄河。这个地点成为后代国家公祭黄河的主要地点。秦还规定黄河在春天解冻、秋末封冻及在冬天等时间举办报酬河神的祭祀。

秦始皇把黄河祭祀纳入国家祭祀名山大川的活动中。这一举措使得春秋战国以来祀仪礼各异的情况得到改变,使江、淮、河、济的四渎祭祀从国家文化意识层面得到统一。

汉承秦制,继续完善国家四渎祭祀制度,祭祀四渎的地方修专祀的祠庙。长江,于四川成都置江渎祠;淮河,在河南桐柏设淮渎祠;黄河,在陕西临晋设河水祠;济水,在河南济源设济渎庙。

历史故事秦始皇(今天不说大秦赋)(5)

山西忻州河曲县的河神庙

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历朝历代河神祠不断增加,如今,陕西韩城、山西芮城、甘肃临夏、宁夏中卫的河神庙都是建在黄河沿岸重要的农业区,是灌溉工程密集的地方。而河南武陟、濮阳,山东东阿,江苏沛县、淮安等地的河神庙则都是建在黄河重要险工段。

河神庙既是祭祀的地方,也衍生为水利工程管理的场所。祭祀黄河既祈求风调雨顺、黄河安澜,又凝聚力量,是沟通官方与民众的纽带。

学完厚重的历史知识

小编决定

下班去看看《大秦赋》

缓缓神了

历史故事秦始皇(今天不说大秦赋)(6)

来源 | 中国水利报 原题《秦始皇与黄河文化》作者:牛志奇 本文有删减

编辑 | 陈静

制作 | 李想

来源: 中国水利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