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生书法家(读写人家专栏李玉生散文)

天水人的火锅▬馓饭

读写人家专栏作者:李玉生

入了冬,天气一天天冷起来,风靡全国的火锅又分外红火起来了。城镇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火锅店里人头攒动,日夜不息。就是寻常人家,因为有现成制作好的火锅底料可以随处买到,做法简单易学,食材方便,可简可丰,隔三差五吃一顿也不是什么难事。好这一口的人说起火锅来,绝对是赞不绝口,视为人生一大乐事。在天水,火锅也自然成为流行城乡的外来美食,到处被热捧成了一种时尚。殊不知,在我们天水本土有一道不起眼的家常饭是大可与火锅相媲美的,那就是馓饭。外地人可能比较陌生,我们本地人是再熟悉不过了。

那是一种在开水锅里拿玉米面 ( 为了增加细腻度和口感也可

李玉生书法家(读写人家专栏李玉生散文)(1)

以添加少许白面 ) 搅拌煮成最后能拿勺子甚至筷子挖起来吃的稠饭团。因其做法简单速成而成为大众化的日常饮食。馓饭其实是多种花样吃食的基础,熟悉的人都知道,馓饭还可以进一步做成面鱼和搅团的,而这两样一般在天热时吃能解暑消渴补充水份,天冷一般是不吃的,撒饭则是天越冷吃着越热火,越过瘾。

汉语是很美很奇妙的,在饮食的起名上也不例外。这馓饭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也没人考证过,名字听起来就有让人玩味的兴头。因为没人去考证,也没有人和组织规范过,大家一般都根据读音口耳相传,在用字上借音凑字。一般写做“馓”字,指的是面和水结合做成的散状物;还有人写作“撒”字 , 这可以形象地意会为做饭时的动作 , 一边往锅里撒面 ,一边要不停地搅动;也有人写做“糁”或“糤” , 这只好留待专家学者慢慢考究了。

馓饭虽是家常饭,要做好也不容易。原料用到的玉米面既不可太粗也不可太细,当然在玉米面中适当加点白面可以改善玉米面的粗糙度,面太细做出来又会太黏牙。这就是直接用白面做馓饭不好吃的原因。一般做馓饭要加上本地的另一种食材▬浆水,这种微酸的食材和开水有一个适当调和的比例,既要吃起来能尝到浆水的原汁原味,又不能酸到让人流口水,不熟练的新手往往出现不是淡而无味就是酸到让人眨眼睛。做馓饭时要一丝不苟,不能心浮气躁,在往锅里撒面时不能急躁图省事,一定要细细的一点点撒下去,另一边要用小木棍或勺子不停地搅动。这个环节最为关键,只有细细的撒面馓饭才做得好,否则容易起面疙瘩,既影响食物美观又大大影响口感,浮起的面疙瘩多半还会是生的。熟练的巧妇撒饭时两手配合的恰如其分,动作轻松自如。一手握紧了一把面,上下轻轻一抖一抖地只让面粉从指缝间缓缓漏入锅中,另一只手则不停地搅动。旁边的人只消听一听搅饭时勺子激荡起的响声的节奏是从容不迫还是杂乱无章,就能判断出是新手还是熟手了。馓饭快熟的时候还有一点往往容易被有些人忽视,那就是要尽量多地搅动。老辈们传下来一句话叫做“馓饭若要好,三百六十搅”,馓饭的境界大概是在这个环节上提升上去的吧。

李玉生书法家(读写人家专栏李玉生散文)(2)

待一锅热气腾腾的馓饭做好 ,另一边随手炒几个小菜做下饭菜,爱吃辣椒的可以多放些辣椒,或者来一小碟油泼辣子,甚至平日腌的咸菜泡菜都上了场,热热闹闹的挤满了饭桌。

黄亮亮的馓饭,红通通的辣椒,多彩的蔬菜,无一不让人赏心悦目,食欲大开。一家老小围坐在饭桌旁或农家的热土坑上,端起一碗馓饭,碗底热腾腾地暖着手,碗上面热气烘着脸,嘴里含着热热的馓饭,伴着浑身融融的暖意,一顿馓饭定能让你在冬日里吃得畅酣淋漓,大呼过瘾。   

不常吃的人会以为馓饭总是很单调的,其实阅历丰富的人们或许能见识到它的丰富多彩。就如寻常做法里,有的只在白开水里撒成饭就成,有的加浆水拌和,有的加上土豆,还有的加一些豆类,这样的馓饭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李玉生书法家(读写人家专栏李玉生散文)(3)

对于不习惯吃辣椒的人,尽管四川的火锅让人馋涎欲滴,却苦于无福消受那出奇的麻辣味和动辄就上火导致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带来的烦恼, 只好畏 而却步,爱而远之了。馓饭却无此弊端,不放辣椒却丝毫不影响尽情享用,尺度全在自我灵活掌控之间,足以与火锅各领风骚。

不常外出的本地人,馓饭于他们来说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了,什么时候想吃了,随时动手就能搓一顿。可对于常年奔波在外的游子,在外地要吃一顿地道的馓饭就是可盼不可求的奢望了,有时那滋味如同上瘾犯了一样令人熬煎。记得那年在南方呆了近一年时间,天天米食,连面条馒头也成了稀罕物。好不容易捱到了冬天,有天早上一个同事给家里打电话,碰巧他老家四五岁的儿子在电话机旁边呆着,冷不丁插了 一句 “爸爸,你吃馓饭不?”大约他儿子当时正在吃着馓饭呢,这同事立马答道“想吃得很呐,只是到不了我跟前来呀”。这同事后来说起这事,马上引来大家的一片唏嘘声,更勾起大伙的思乡之情来,都恨不得插上翅

膀飞回家乡,吃那久违了的馓饭去。

因为被多数人所喜爱,馓饭自然而然地在城镇的饭馆食堂里也有了一席之地。屡屡能见到好几个人围成一桌热火朝天在吃馓饭的场景,那绝不输于一桌酒席的热闹。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区间交流日益扩大,馓饭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所知晓和喜爱。听说天水名人潘石屹先生將天水特产天水小吃连同馓饭推介到首都北京,这对天水扩大知名度和发展无疑是有很大作用的。遍布全国各地的天水人,不仅时常会怀念着家乡的馓饭,也许在合适的情况下,能将馓饭带到全国各地。毕竟,美食是没有界限的。

无论身处何地,那热气腾腾的馓饭总会让天水人魂牵梦绕。早些年的“老婆孩子热炕头,一碗馓饭一冬闲”的日子在如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早已被当做懒汉作风与不思进取的陋习了,如同当今多数家庭一家老小难得有机会聚在一起一样,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了。只不过有的时候,忙得晕头转向的现代人也许会偶尔怀念起那一份温馨与闲适来:农家灶膛里红彤彤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厨房里弥漫着厚厚的白 色蒸汽 。母亲娴熟地撒着饭,那熟悉的搅饭的“嘭嘭”声从容不迫,清脆响亮……缕缕淡淡的乡愁蓦然升起,却是那样的剪不断、理还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