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中不能出现的字(因为名字里面有一个特殊的字)

古人有项制度叫“避讳”,关于帝王的则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用到帝王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清代入关代明的第一朝皇帝世祖名福临,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曾下诏布恩,特许臣民可不避讳福字,诏曰:“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

名字中不能出现的字(因为名字里面有一个特殊的字)(1)

但是,在顺治以后,有清一代竟大兴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其中,多有涉及避讳的奇谈怪论。

并且,在其他很多方面也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礼节。例如说,皇帝如果生了病快要死了,必须说“大渐”。当皇帝已经死了后,必须说“驾崩”。皇帝死了之后睡得坟墓,必须得称呼为“陵”。皇帝的灵柩也有讲究,人们称它为“梓宫”。当皇帝已经死了,但是,还没有出丧,这时候要把他成为大行皇帝。

皇帝的死还有一个美化的说法,就是“龙驭上宾”,表示皇帝其实是乘着龙去到天上了。

名字中不能出现的字(因为名字里面有一个特殊的字)(2)

据说,我国最早乘龙升天的就是黄帝,司马迁在其著作中记载:“黄帝在荆山下采铜铸顶,成功之后,就有龙主动下来迎接他。黄帝骑上龙,并带走了大臣和妃子们一共70多人,往天上去了。”有了这个记载,后世就以此为范本,哪个皇帝死了都要称赞他是“乘着龙飞走了”。究竟,这些皇帝的阴魂是不是做了天上神仙礼遇的宾客?这谁都不知道。不过,有些暴虐皇帝的死,对于深受其苦的百姓肯定是有好处的,所以,百姓如此赞誉也不为过。

中国有非常完善的礼仪制度,自古代就有规定,只要是父母死了,子女必须为其守丧三年,等到三年过后,才能脱下丧服。古代的皇帝常常以臣民的君父自居,所以,他去世后,全国的人也必须为他服丧。一般人死去只会影响自己的家人,但是,皇帝死了却能影响整个国家。人们为他守丧,要受很多规矩的约束,比如:三年内国人不准结婚等等,日常生活极其不便。而且,这种守丧耗时太长了,根本不能监督到位。

名字中不能出现的字(因为名字里面有一个特殊的字)(3)

因此,到了汉朝时候,文帝立下遗照,废除了这种繁文缛节,简化了这种规矩。在他的带动下,所有百姓只需要为皇帝服丧3天就可以了,而官员们则需要服丧36天。这种简化后的办法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所以,后世的规矩也基本上都沿袭了汉朝的简化办法。

皇帝的地位实在是太超然了,所以,每个朝代都有一套详细的方案来避讳。

在唐朝,假如到了皇帝的忌日,所有人都要表示出深沉的哀痛,不能杀牲畜,不能喝酒、唱歌、跳舞,只能吃素。如果,有人不遵守这类规矩,便要受一百的杖刑。在这一天,无论都城还是地方,政府的办公机构是一律不上班的。这类森严的规矩在宋代的时候,稍稍有些放松,但是,仍有其大体结构。

名字中不能出现的字(因为名字里面有一个特殊的字)(4)

除了皇帝的死要特别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各方各面也都要避免碰触忌讳。

在众多颜色中,最为醒目的黄色只能是皇帝专用,百姓们再喜欢再有钱都不能穿戴。古人喜欢在衣服上锈纹章,可是,有一种纹章他们永远不能用,那就是皇帝专属的龙形章。这种关于服饰颜色、纹样的规矩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候,专门伺候皇家的宫人就叫做“黄门”,这些人的头头就叫做“黄门令”。在唐代以前,黄色虽然是帝王的专用色,可是,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制度,而在唐朝,朝廷正式下令,除此之外所有人都不能穿黄色。

此后,黄袍就成了皇帝的专用服装了。

名字中不能出现的字(因为名字里面有一个特殊的字)(5)

明清时期是封建时代集权最严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避讳更加严格了。

雍正皇帝时,年大将军被扳倒的十六条罪名中,其中有一条就是乱用皇帝的黄色。例如说,他出门的时候需要用黄土铺路,而且,还要补服净街。他在验看武官的时候用了皇帝才能用的绿头牌。他的府邸上有类似于龙椅的存在。他穿的衣服也是抄袭了皇帝的形制,还用鹅黄色的荷包装小刀。他纵容自己的儿子穿着不符合形制的衣服,并命令总督给自己下跪送别,他自己的府邸墙壁上画着四爪龙。不仅是墙壁,家里还有许多地方都画着龙。而且,他毁坏了朝廷给他的将军令箭,自己又私自造了一个。他对下人的赏赐特别丰厚,不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且,还要求品级比较高的官员磕头谢恩… …

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的避讳制度还是相当完善和苛刻的。

名字中不能出现的字(因为名字里面有一个特殊的字)(6)

这种规矩不仅以朝廷文书体现,还无影无形地存在于人们心里,几乎是每个人都要时时担心自己是不是犯了忌讳,每时每刻都要进行自我审查。延续了千年的封建统治确实在人们心里留下了难以消解的奴性,人们惧畏皇权,对于皇帝的权威丝毫不敢违逆,特别是依靠皇权谋生的文官,假如,在文字上稍微出现一点疏漏,就极有可能被有心人抓住小辫子,动不动就是人头落地的遭遇。

参考资料:

『《公羊传·闵公元年》、《颜氏家训·风操》、《古代的那些避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