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长寿时代的老龄经济(面向长寿时代的老龄经济)

面向长寿时代的老龄经济(面向长寿时代的老龄经济)(1)

迈入老龄社会,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经济事件。普遍长寿的全面实现,是社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的标志,也是未来经济生活中最具革命意义的动力源泉。

《老龄经济》这本书从老龄社会的基本规律出发,前瞻性地提出,老龄经济并不是在当前经济的底盘上增加一个服务老年人的新板块,而是适应老龄社会的新的经济体系,涉及全龄人口、全生命周期、全行业。作者详细解读了老龄经济的本质、特征、潜能、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老龄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文化、健康、宜居、服务、制造和金融的定位、机遇和挑战,将为人们科学应对老龄社会提供全新思路。

树立老龄经济思维

老龄经济是混合经济

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提到,老龄经济是未来经济,老龄产业是未来产业,如何开发老龄经济和发展老龄产业,特别是开拓适老化相关细分产业,是所有经济产业界人士都要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本书作者党俊武从事老龄工作研究近30年,是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老龄科学研究》杂志主编、研究员。在作者看来,老龄经济是混合经济,“经济当中许多事情是混合的,很难界分彼此。实际上,老龄经济也是一种多要素相互缠绕的混合经济。”作者认为,许多老龄产业界人士已经认识到老龄经济是一种新的复杂的混合经济,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就养老做养老,不能就老龄产业做老龄产业,必须跳出“老人圈”来谋事业。

从实际角度考虑,作为老龄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年经济,其混合性主要体现在老年群体本身就具备复杂性,既有当下的急需,还有长远的忧虑,这些情况是许多老龄产业企业没有深入了解的。党俊武认为,老年人作为客户对象不是孤立的,其消费行为表面上是自己完成的,但背后子女的意愿、取向和态度更为重要。老年人及其子女不仅仅是家庭人,更是社会人。同时要注意的是,同龄人特别是他们的“圈子”文化十分重要。此外,老年经济还涉及社区公共服务体系问题以至老龄产业生态问题。

老龄经济是位阶更高的新经济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邬沧萍认为,老龄社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带来的经济机遇大于挑战,关键在于站位老龄社会,转变观念,重新考量如何组织经济。

在作者看来,老龄经济是新经济,离不开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金融经济、资本经济、实体经济、制造业经济,更需要服务经济和文化经济。

近年来,许多人认为老龄产业是一片蓝海。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产业潜力最大的市场,预计2050年这个领域的产值将突破届时GDP的1/3以上。实际上,这是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讲的老龄产业,也就是中老龄产业。如果从适应未来不可逆转,同时有巨大潜力的老龄社会需求来说,宏观经济下的整个产业体系,也就是大老龄产业的发展潜力更大。老龄经济不是在原有经济体系之上增加的新板块,从老龄社会长期发展来看,它是现代化之后经济的新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军认为,未来的经济是老龄经济,这必然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只有大力开发老龄产业才能解决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党俊武认为老龄经济是长寿准备经济。从整体上看,老龄经济不仅是传统上简单的生产、消费、流通和交换问题,也是国家针对国民以及国民针对自己大幅延寿以后的新的经济安排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新的经济安排正在突破传统社会的经济框架,已经显现出新的要求和新的特征,也正在酝酿形成新的经济形态,这就是准备经济,也称延时经济。在迈向普遍长寿的老龄社会的过程中,长寿引发的微观经济的变动虽然是静悄悄的,却是颠覆性的。

老龄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结构,是位阶更高的新经济结构。“实际上,老龄经济在本质上是人的经济,需要从生命友好的基本面向来考量。我们的经济体系从研发、设计、生产,到流通、销售以及善后处理等,都应当将生命友好的基本面向贯穿其中,而对于从生命孕育到身后安排的处理等全生命历程中的连续性经济事件,也应当将生命友好的基本面向贯穿其中。”党俊武说,老龄经济是生命友好型经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