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学中的语篇教学(解读语法三维要素)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英语语言学中的语篇教学(解读语法三维要素)(1)

解读语法三维要素,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赵一庆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片面侧重形式、孤立使用教材和忽视语境创设的现状,通过几组教学设计实例剖析,基于三维语法框架提出立足语言结构、着眼单元整体和聚焦真实语境的教学策略,以促进提高语法教学成效,进一步从单纯传授语言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语法结构;语用能力;语法教学

一、引言

语法是语言的精髓,是造句的机器,语法学习也因此可以挖掘学生无限的语言创造潜能(S. Thornbury, 2003)。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 旨在促进学生在运用中逐渐掌握语言形式、规则,让学生使用正确的语言形式展开交际活动,因此语法教学应进一步从单纯传授语言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学家Larsen-Freeman(1991)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维语法框架,即语言的结构、意义和运用。这三者本属于语言系统中的三个层面,交际语言的三个维度,分别与传统的语言学中的形态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对应。这三个元素相辅相成、互为交融(如图1)。对于英语语法教学而言,三者缺一不可。

英语语言学中的语篇教学(解读语法三维要素)(2)

三维语法框架主张联系语言意义和运用来阐释语言的形式现象。作为语法学习者,首先要从结构出发,搞清语言结构和规则,通过重复、模仿等操练方法来学习语法;接着,运用相应语法进行有意义的训练;最后,达到能在特定语境中正确使用语法知识的目的。三维语法框架在结构、意义和运用这三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对语法和语法教学进行了阐述,要求语法教学必须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言运用的情境相结合,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英语语言学中的语篇教学(解读语法三维要素)(3)

二、教学现状

就目前的初中英语语法课堂而言,教师仍然多采用“告知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活动往往割裂了语法结构、意义和运用的联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过分关注形式结构

在语法教学常态课中,教师往往直接呈现语法结构,并通过杜撰的例句进行讲解,并辅之以相应的练习(如教学片段1)。教师过分注重语法结构的正确性,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参与、机械记忆和操练语法规则,缺乏必要的体验与感悟。学生作为听众和“做题者”,对于语法学习失去兴趣,参与度低,但在实际运用中依然无法借助语言结构来表达语义。

[片段1]

教师活动:展示感叹句的构成和相应例句,感叹句一般有两种构成方式。并让学生造句。

一是What (a / an) 形容词 名词 主语 谓语! → What a clever boy he is!

二是How 形容词 / 副词 主语 谓语! → How well you look!

学生活动:识记语法结构,背诵例句。根据语法规则造句。

(二)孤立使用教材内容

新课标(2011版 )要求教师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构建多维度的语法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环境中运用语法进行交际活动。文本解读的不充分容易导致教师照搬教材,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上课,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如教学片断2)。

[片段2]

教师活动:首先让学生齐读Grammar Focus部分,并讲解注意点;要求学生完成3a和3b部分并校对;最后一起回答3c的问题,并做知识点讲解。

学生活动:朗读grammar focus并做相应笔记。根据指令完成3a, 3b和3c内容。

在上述片段中,貌似教师完整地完成了一堂课的任务,但事实上,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在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前,都没有对完成该任务的目标和意义对学生作出相应的解释或说明,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和做题,而忽略了只有在文本语境的支撑下,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感知语言结构在特定语境中的应用。

(三)忽视创设适切语境

课程标准(2011版)五级语言知识标准指出: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感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即语法的语用)。传统语法课堂多为“一言堂”模式,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依靠语法规则进行机械训练以提高表达的正确性(如教学片断3)。但由于忽视语言形式的交际功能,导致学生仅理解了语法知识的表层含义,无法在特定语境中借助语法结构表达进行交际。

[片段3]

教师活动:解释一般过去式的特征,要求同学进行造句:

我昨天没有去上学。/ 小明今天早上吃了两个鸡蛋。/ 你上个月读书了吗?

学生活动:识记学法规则,依照中文语用一般过去式造句。

英语语言学中的语篇教学(解读语法三维要素)(4)

三、基于三维要素的语法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施

(一)基于语言结构,设计体验活动,感知语法规则

教师应针对一定的语言结构,设计相关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语言。语言结构是组词造句的规则,处于基础的地位。Larsen-Freeman(2009)认为,语法教学首先应帮助学习者建构三维语法意识,教师除了要让学习者注意或理解语法结构之外,还要训练他们有意义地、恰当地使用语法结构,以实现语法运用的自动化。相对于“告知式”的语法规则传授,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语法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现、感知语法现象,落实语法结构的学习和操练,而不是在任务设计中过于注重形式。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可以更进一步尝试让学生通过语法结构自己归纳语法规则,有益于提高学生语法项目学习的理解能力和习得效率。

[教学案例1]

以《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八上Unit 4 What’s the best movie theater?第三课时的语法聚焦内容为例,教师A设计以下的体验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能准确掌握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的变化规则,并使用目标语法对所给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出合理的选择。

英语语言学中的语篇教学(解读语法三维要素)(5)

活动1:教师A利用自我介绍直接导入本课的重点语言结构即比较级和最高级,并用stop the bus游戏(如图2)适时检验学生在第一课时以及在前一单元所学知识。

活动2:利用完成表格的形式(如图3)检测学生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的变化规则。

活动3:教师通过比较级最高级的表格要求学生讨论完成语法总结。让学生通过选词完成语法结构的规则能帮助学生由感知到归纳的学习过程。

案例评析:

教师A通过语篇改错的方式呈现语法结构,学生在改错过程中不仅对前一课时的语法进行了复习,也引导学生对比较级最高级的基本规则进行了感知。之后自然引入需要学生填写的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表,让学生对于最高级的变化规则有较为直观系统的认识。而自主归纳语法规则,则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

除了课堂游戏,初中年段学生可以听、说、读等(比如英文歌欣赏、原版影视片段配音、课外绘本阅读)方式相结合来感知语法现象,体会不同的语法结构表达的不同意义。教师可利用现有的教材内容,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地道的扩展资料,基于学情串联有效的课堂活动与任务,提升学生对于语法结构的认知兴趣。

在语法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相关语法现象的结构与意义,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语法规则。这种“归纳式”语法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语法表达的含义和承载的功能,加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形成(赵尚华,2015)。语法规则的教学把更多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但是对于低学段的学生而言,用英语进行语法规则的归纳存在着表达上的难度,可以通过搭支架解决。

(二)立足结构语意,联动单元整体,强化语言意义

课堂教学不宜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流于形式或过分拓展教学内容。有意义的练习往往和语法结构合为一体,而语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取舍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认知规律。教师应精简太难、过于繁琐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添加语言实践;教师还可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适合的内容,让学生可以选择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杨成,2009)。值得一提的是,在语法教学作为常态课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花大量时间精力在拓展资源与拔高立意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能把握和最应该把握的还是手头上的教材内容和每单元独立的话题。当然,教材上的语法语料有话题的狭隘、内容滞后、数量有限等缺点,故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可理解的、高质量的交际性输出(朱文英,2016)。因此,教师应结合单元整体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把它们整合成围绕某一话题、由易到难的语料链。但是,教师另辟蹊径、完全脱离教材亦不可取,导致教材内容在课堂上无法有效体现;话题脱离单元整体,无法形成递进的语料链,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由于没有铺垫语意,无法升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教学案例2]

以《英语(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Unit 4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的语法聚焦内容为例,单元话题为How we have changed。教师B设计以下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能熟练掌握used to do句型来描述人物、校园等的变迁。

活动1:教师B首先展示几名学生的儿时照片,让其用used to do/be句型来描述自己的外貌变化。

活动2:教师B把教材内的4b内容进行改编,引导学生通过听语篇,完成信息记录表。活动3:学生根据信息两人小组编对话来谈论Emily的外貌、性格及习惯上的变化。

案例评析:

教材的Grammar Focus罗列了used to在肯定句、否定句、一般疑问句等句型中的使用,并设计造句、根据信息写句子、同伴调查等多种活动形式操练和巩固语法知识,但这些活动之间的关联性不大。教师B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地取舍和改编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和认知规律的任务,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更好地凸显目标语言的语用功能。并将4b内容改编成听力材料,使任务围绕着单元主线changes,由易到难,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从单句到语轮逐级递增,使课程内容多样有效、贴近学生生活。

学习内容的改编与整合要与教学主线息息相关,语法学习材料的改写可以从字、词、句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教师必须基于学情对现有的学习内容进行适度的删减或改写,以更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修改会影响到语言材料原汁原味的风格和完整性,因此教师在操作时需要谨慎,尽量保持语料的“原汁原味”(赵尚华,2015)。因此,教师要应基于单元整体目标和话题,适时和灵活地开发、利用和整合静态与动态的课程资料与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建构多维度的交际空间。

英语语言学中的语篇教学(解读语法三维要素)(6)

(三)注重话题功能,创设真实语境,培养语用能力

语法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就在我们的身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因此,语法教学必须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用情境相结合,鼓励学生围绕情景话题进行有效交际,在交际中培养语言的运用能力。教师要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语境,以话题为依托,形成语境链,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最终强化语用功能(朱文英,2016)。不同的语境所反映的语意也有所差异,体现了不同的语法功能。教师在语法课堂中应多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体会如何运用语法结构在适切语境中合理表达自己的意愿。

[教学案例3]

以《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八下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的语法聚焦内容为例,教师C将不定式做宾语和状语融合在志愿者话题中展开,以不同人对课余时间安排为主线,以教师自身志愿者经历为文本,鼓励学生参加生活中的志愿者活动。

活动1:在情境创设中,教师C选择展示4条宁波志愿活动的广告,学生通过阅读广告内相关明细,以小组形式选择参加的活动,并完成报告填写志愿活动的计划和目的。

英语语言学中的语篇教学(解读语法三维要素)(7)

活动2:除了志愿活动,学生继续被鼓励使用目标语言(不定式做宾语和状语)来设计志愿者标语,使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活动中来。

英语语言学中的语篇教学(解读语法三维要素)(8)

案例评析: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体现语法的语用功能和交际功能,教师C将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和补充,把学生的讨论范围进行拓展和延伸,借助单元话题设计了真实的交际情境链。从生活出发,教师C选择生活中切实可行的志愿者活动并鼓励学生制作创意广告语。所有活动设计基于学生认知和生活,具有极大的操作性,并且活动紧扣volunteer主题,因此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半开方式单句到开放式语篇再到创造性运用目标语言的渐进任务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运用语法规则在适切语境中了解、掌握语法功能和实现交际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C在语法教学中强化了真实语境的语篇学习,以语篇输出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语篇中自然地体验和感知语言。再者,支架的搭建为八年级学生扫清了词汇句型的障碍,而需要学生填空的不定式做宾语和状语部分既较好地复习了本课的语法知识,又让孩子通过活动中的体悟学会了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可见,教师在教授语法结构的同时,也可以在活动中让学生抒发情感,表达观点,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语法,又能增进合作和友谊,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结语

根据三维语法框架,语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正确地使用语法,而要达成这样的目的,只关注语法形式是远远不够,更需要结合语法意义和真实语用。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语言结构、意义和运用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语法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立足语法结构,借助单元整体话题,创设真实适切的交际情境,达成三维语法框架三个维度的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机械性模仿过渡到创造性运用,由巩固语言知识向强化交际技能转化,在图片和语篇所创设的真情实感中观察、感悟、思考和讨论目标语法,并在情景中综合运用语法,实施交际性输出任务。因此,语法课堂的优化离不开合理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能提高初中英语的语法教学质量,使学生提高英语语法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目的。

英语语言学中的语篇教学(解读语法三维要素)(9)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Larsen-Freeman, D. Teaching Grammar[A]. Celce-Murcia (Ed.)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Second Edition) , 1991: 279-283.

[3]Larsen-Freeman, D. Teaching and Testing Grammar [A].In M. Long & C. Doughty (Eds.), 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Teaching, 2009: 518-542.

[4] Thornbury,S. Teach Grammar[M].Beijing:World Affairs Press, 2003.

[5]陈琳.王蔷,程晓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6]曹式耘.在情景中进行语法教学的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4)

[7]胡洁元.强调语篇注重交际激发情感——由一节微型语法复习课引发的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

[8]杨成.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原则及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5).

[9]赵尚华.初中英语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10]朱文英.在语法教学中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6.(10).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Elements of Grammar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Zhao Yiqing

Abstract: Currently, it’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when teaching, plenty of teacher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place too much emphasis on grammatical structure, isolate the use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gnore creation of context.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grammar framework, it proposes a teaching strategy that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grammatical structure, but also focus on the integrity of units and the real context. The paper aim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grammar teaching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by changing the teaching ways from simply knowledge transmiss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Key words: grammatical structure; pragmatic competence; grammar teaching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8年第3期)

英语语言学中的语篇教学(解读语法三维要素)(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