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命好的手纹(专家早教手纹看智商)

如果有一个规律,只要看一下孩子的指纹/掌纹,就能知道孩子的智力、情商、哪方面才能突出、应该从事什么工作等潜在性向……,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查看所有命好的手纹?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查看所有命好的手纹(专家早教手纹看智商)

查看所有命好的手纹

如果有一个规律,只要看一下孩子的指纹/掌纹,就能知道孩子的智力、情商、哪方面才能突出、应该从事什么工作等潜在性向……

不需要孩子坐着三十分钟、做完一堆测验题,就能知道他的智能潜能……不需要孩子身上连接满一堆导线,就能知道孩子的大脑那个区域功能最强……不需要孩子写字、阅读、算数,就能分析孩子的学习类型。而且,更能提供你孩子选择兴趣班、未来工作方向,甚至是结婚对象的参考依据……

这样的测试,会不会让你“宁可信其有”?

这些看起来非常华丽、有众多研究背书、非常科学、有诺贝尔奖得主的研究的关联,似乎给大家有高大上的感觉?

然而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们来一一剖析。

1、从指纹量得出脑容量?

首先,两者发展时期不同。

指纹(皮纹)的长成在孕期 4 个月时出现;大脑皮质沟回在孕期 7 个月时生成;没有任何关连,不可能用指纹来测大脑的皮质沟回,即所谓的脑容量。

其次,皮纹(指纹)不会变,但脑细胞会变。

皮纹作为生物讯息的采集相当普遍,主要是其稳定性,也就是皮纹是不会变的。

应用最广泛的指纹,常用于刑侦、智能解锁、支付等

但是,脑细胞及脑神经的连结是会改变的。最显着的例子就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25天,收灾户的核磁共振(MRI)就显出在掌管情绪的神经回路上有了改变。

林萍是四川省汶川县人。在“5·12”大地震来临的那一刻,林萍亲眼目睹了房屋轰然倒塌的可怕场面,更悲惨的是,当亲人遇难的时候,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

在随后的日子里,林萍始终沉浸在痛苦之中,尽管她不愿意回忆地震时所看到的景象,但是每天晚上她都会做噩梦,脑海中总是浮现地震当时的场景,甚至还能听见巨大的塌陷声,即使在白天,也总是感觉到头晕,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晃动,双腿绵软无力……

地震发生的15天后,林萍接受了核磁共振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林萍大脑中负责情绪和记忆的功能发生了改变。

大脑如果不能随时随地应变环境的需求,怎能活到现在呢?因此,通过皮纹来解释脑细胞及其神经连结根本就是不可能。

2、左脑掌管语言、右脑掌管图像思考?

“左右脑分工”的理论来自于Roger Sperry的研究,这也被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所采用,但殊不知,这个研究本身的对象是裂脑(胼肢体切开)的患者,而不是一般人。

Roger Sperry为了治疗癫痫患者发作时的痛苦,尝试将胼肢体切开,让单侧大脑的放电,不至于影响到另一侧大脑,并借由这些患者(也就是胼肢体被切开)的能力表现,提出各半脑的功能说,这功能说是以裂脑患者为研究对象的前提,并不能适用于一般人。

一般人由于胼肢体完好,其功能在联系左右两边半脑,讯息快速地通过胼肢体传递到左右脑,所以,不论语言、图像,其实都在左右脑间快速传递着,不能单纯地说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了。左右脑想要泾渭分明,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切开。

3、十指对应脑区?对应多元智慧?

脑区是大脑分成左右两边半脑、又有不同的区域─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这些脑区彼此以神经元相互联系,讯息彼此传递,并不能也无法通过十指来明确指出哪一指对应那个脑区。

多元智慧是由哈佛大学学者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一套智力组合体系,这体系包含语文、数理逻辑、空间、肢体动作、音乐、人际、内省、和自然智能。

就Howard Gardner的研究来看,这多元智慧的理论并没有相关MRI研究来证实每个智慧相对应的脑区。

因此,从手指指纹去对应脑区,然后指出孩子在多元智慧的表现,这点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

这所谓的检测号称有科学根据,但都是利用某某研究做为靠山,并不是真的应用皮纹去做的研究,让不清楚这研究背景的大众产生误解,更被一些销售话术所蒙骗了。

娃咋养强调科学育儿、医教结合,我们希望所提供的育儿知识都是有相对应的研究支持,对于这些连伪科学都称不上的检测,各位父母请小心不要误入陷阱。

人类的大脑和环境间的互动是一个循环,大脑产生观念,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改变大脑。

人生的成就除了先天的聪明才智外,后天的教养及品格更为重要。孩子的成长需要你的陪伴,从陪伴中逐渐发现孩子的学习特质,这特质是会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决不是从出生就已成定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