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改革开放的城市(80后的青春记忆那年的改开)

1997年电影《花季雨季》海报今天不谈历史,只聊聊情怀,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1984改革开放的城市?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1984改革开放的城市(80后的青春记忆那年的改开)

1984改革开放的城市

1997年电影《花季雨季》海报

今天不谈历史,只聊聊情怀。

1996年,一部叫《花季雨季》的青春校园小说横空出世,夺得了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并被改编电影、电视剧、漫画等,一时风靡全国。1998年,10岁那年我在读书笔记上用了一个对当时上小学的我来说很“厉害”的词——“心灵震撼”。20年过去,再回首品味当年这种“震撼”,莫过于两点:一是对美好⻘青春的向往;二是类似于福柯所说的“异质空间”,我出生在北方一个滨海小城,尽管也算“发达”,但深圳特区少年无论在物质生活还是精神世界都超出了我的认知,可以说,书中的深圳满足了童年的我对现代化的想象。

小说《花季雨季》与作者郁秀

小说以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中期深圳为背景,围绕九中高一(4)班同学们缤纷多彩的校园生活展开,这群16岁少年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同龄人,他们目睹了深圳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变为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浪潮下,他们经历着现实的迷茫,但仍洋溢着明丽清新的青春气息和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20年后重温此书不禁惊叹于小说几乎囊括了那个年代各种问题——贫富 差距、户口、出国、炒股、父母离异、走后门、金钱与读书之争等等。

1984年邓小平题词

一、金钱观

深圳文化中的财富观念在中国开了风气之先,强烈冲击了内地以及中国传统观念。对物质利益的公开追求是深圳人鲜明的金钱观,高中生余发边上课边炒股,他“要钱生仔”。“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宣传语随处可见,但当它从一位高中生陈明口中说出时,着实让刚到深圳的江老师一震。深圳效率下的财富增长,不仅给处于成长期的少年带来困惑,也让暴富的父辈们面对“金钱与读书”之争迷茫不止,余发学习不争气,其父暴怒甩出一句“不好好读书只能像我一样做生意”,余发怼回一句“像你一样做生意有什么不好”让父哑口无言,到底“有什么不好”余父却说不出,但心里总是不舒服。同村的陈明学习优异,其百万户父亲挂在嘴边“考上大学就是5万元”(村委奖励本村考上大学的少年),让陈明反感不已,之前余发父亲高价给余发在九中买了个学位让一直寒窗苦读的他更是苦恼:难道硕士、 博士也可以用金钱买来吗?

二、出国潮

出国潮在80年代悄然拉开序幕,途径主要包括“嫁出去”和“留学热”。小说中柳青家姐妹三个,大姐嫁到香港,父母乐开花,二姐嫁到澳大利亚,父母逢人夸,对柳青更是寄予厚望,下血本让她考托福,“其它功课不好没关系,只要英语好就行”。跨国婚姻不仅带来社会身份的改变,还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80年代中期,“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十二个字方针,一场史无前例的留学热席卷全国,并代替“嫁出去”成为出国潮的主流。

用大哥大可比iphone还时髦

如果说“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是初期留学生的共识,那么随着留学渠道的多元化和自费留学生的增多,“出国镀金”成为90年代留学生的普遍心态,小说中苏拉认为“美国的大学文凭要高于国内的文凭”,所以他放弃保送深圳大学的机会而选择出国深造,并先在国内学了一段时间厨师以适应国外打工生活,他临走之前真诚地呼唤“希望中国快富起来”,“我们国家能有一天像美国一样,让许多国外学者、留学生在中国餐馆洗碗洗碟,让他们尝尝这滋味,让他们千方百计来中国”。萧遥则放弃了了父母的海外关系,选择继续在深圳求学,他希望以更高的起点、更独立的姿态出国开眼界。无论出国还是选择留下,这群少年就像中国敞开的国门一样敞开了自己胸怀,拥抱世界,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的“出国潮”为之后的“回国热”埋下了时代的伏笔。

1990年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解放路正式开业,去麦当劳被认为一种时尚,小说中也提到这点

三、移民文化

移民文化是深圳文化的核心部分。从1980年的30万常住人口,到2015年人口超过2000万,深圳改革开放的奇迹背后涌动的是人的创造力。在90年代中期前,深圳出现三次移民潮:

一是基建工程兵集体南下,开启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特区的序幕,在荒郊开山炸石,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甚至创造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小说中王笑天父亲便是军人南下深圳。

二是1980年确定为特区的深圳,以各种优惠政策刺激资本生产,搅动沉寂已久的市场,临近香港,开放的社会,一切都对外界构成魔性般的吸引力,内地大量的知识分子、工程师、大学生甚至体制内的得意者或失意者,纷纷来到深圳,最终形成百万人民下深圳特殊移民潮,小说中谢欣然的父亲、刘夏的父亲、林晓旭的母亲还有来自西安的特级教师江老师都是这移民群体的代表。人才涌入,注进了活力,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原本大学老师的古主任为实现快速调动,来深圳后只能当中学老师。他们也是一群出色的拓荒者,在上海从事外译工作的白老师放弃原本安逸的生活,来到深圳创造新的精彩,她真诚地鼓励学生“离家的人最有出息”。

第三次移民潮发生1992年到1993年前后,邓小平南巡带动新一轮开发热潮,香港制造业北迁在90年代中期左右也达到顶峰,从而使得深圳吸纳了大量内地的劳动力转移,小说碧奇厂中阿春、燕妹以及一直说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李艺就是90年代初深圳打工者的缩影,“移民是梦想的产物,对梦想的追求和竭力改变原生活状态的理念,正是绝大数移民搏命与拓荒的深刻动机”,她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她们仍怀揣梦想,希望在这座遍地是黄金的城市能站稳脚跟。

90年代初南下深圳打工潮

深圳拥有特殊的区域文化,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都在这里汇集、冲突、重建、融合。在小说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上的对立:香港与大陆、特区与内陆、本地人与外来人、富裕与贫穷等等。香港翡翠台铁达时石英表广告“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大陆飞亚达广告词“一旦拥有,别无所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让深陷父母离异风波的刘夏对爱情意义产生了困惑。没有深圳户口的谢欣然每次在班级统计常住人口时强作镇定却十分在意同学们的眼光和语气,她善良忠厚耿直的父亲在把户口名额让给单位快退休的同事后,不得不在妻子的逼迫下硬着头皮去公安局局长家送礼,高三的唐艳艳在继续等待深圳户口还是回上海参加高考的两难之下,依然选择了前者,退学后她花了7000元买了一个广东户口,但仍然因为没有深圳户口在找工作中处处碰壁。“户口”如同一座墙,户口不能迁入,便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住房、煤气、入学等等,谢欣然站在自己家18层楼阳台上,心里由衷感叹深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可这里是她的吗?”。

虽然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深圳仍以开放、包容的身姿拥抱着世界和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移民文化本身就给深圳人带来一种开放型的文化心态。高一(4)班的大多数同学都跟随父母移民到深圳,颇具魄力的北京少年萧遥、稳重独立的上海女孩谢欣然、多愁善感的杭州女生林晓旭、大方爽朗的四川人刘夏,还有极具商品意识的本地人余发,高一(4)就是深圳这个文化大熔炉下的小熔炉,虽然他们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但他们在高一生活中逐渐互相理解、欣赏、包容和接纳,在他们身上已初现深圳文化特有的精神气质和蓬勃向上的宽阔胸怀。

今天的回答

从小说出版到现在,20多年已过去,我相信时间已可以回答书中很多时代问题。我们看到小说无不流露着上海“旧”和深圳“新”的对比,当时很多人对上海浦东开发也抱有观望的态度,然而事实证明“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上海”,上海浦东开发是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又一个奇迹。进入新世纪以后,有一位上海少年叫嚣着郁秀那一套已落时了,于是《三重门》拔地而起。前年去香港,特意路过深圳,就是为了满足一下童年的想象,然而那次深圳之行并无给我带来太大的冲击,这并不是说深圳落后了,而是中国更多的城市都发展、富裕起来,这种地域上的经济差异在逐渐缩小,可谓“先富带动后富”。

1974年深圳上大街,上大街是老深圳最具代表性的街道

小说中曾引导读者思考特区少年的教育问题,也借用了三毛的话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二三十年后可能发生比‘文化大革命’更不堪设想的事,那就是一代人的精神失落”,小说中重重写道:“脆弱加懒惰的时代病吗?青年人危机!令人忧心”。有一个人,可以说几乎与小说完全同时代人,他80年代随父母移民深圳,90年代入读深圳大学,后来他打造了一个“QQ帝国”,为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交流方式,他就是当时引发“青年人危机”特区少年中一个,他也是成千上万已成长为社会中流砥柱的特区少年的缩影。

90年代还在深圳大学读书的小马哥

10岁那年读完小说后,我又去看了李晨、颜丹晨主演的同名电影,只是想不到20年后“王笑天”怎们就和“金锁”在一起了?颜丹晨的包子脸怎么就没有了?还有一个很久就想问的问题:那些曾为深圳户口放弃高考的少年他们现在在哪里呢,他们有过后悔吗?

致敬改革开放,问候青春。

(作者:浩然文史·刘小花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