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在过去6个多小时里已经欣赏过了很多的奇松和怪石,黄山风景区的景点也走过了大半,但却没能观赏到飘渺的云海,不免让人感到有点遗撼。谁曾想,正在我心心念念中,云雾却渐渐地出现了。

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1)

出了一线天,下行80多级台阶,就逐渐走上了开凿在莲花峰西北麓峭壁上的一百余级险峻陡峭的云梯栈道。这时,山间升腾起了阵阵的迷雾,让莲花峰脚的“莲梗”不远处两块平行夹峙,如龟如蛇的巨石显得影影绰绰,看起来别有一番梦幻般的情趣。

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2)

在漫天的云雾中,我们如同神仙般在下临深渊的磴道上踏着云步,把守在梯口的龟蛇二石在薄薄的雾烟里时隐时现;眼前的山峰在云雾缭绕中,显露出峥嵘的峰顶;刚才清晰可见的绝崖奇岩,被飘潇洒洒的浓雾所笼罩,成为云天一色的混沌世界。

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3)

凭栏眺望:垂崖在云气岚氤中吊悬,山色于飘渺无影里空朦,随着微风聚雾成海,它们在差次不齐,高低有致的峰林间翻腾着云涛海浪,尽显其深邃含蓄的意境,使得崇山峻岭更显变幻莫测,让人沉醉在无限的暇思之中。

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4)

在无边无际的茫茫云海里,我们腾云驾雾地穿行在奇山秀峰之中,徘徊于松林曲径之间。在上行时,就看到前面右手边的绝崖上突现一块奇特的大石,仔细一瞧,这不正是栩栩如生的海豚?只见它从云海中一跃而出,尖尖的嘴角直刺苍穹。

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5)

远处就是被云遮雾锁的玉屏楼,那里也是观赏黄山奇景的绝佳之处。正在行走间,前面的游人纷纷停下了脚步,抬首仰视着悬崖上。见此,我也驻足而望,原来在高高凸起的崖角上,一棵苍松透过时散时聚的云雾展现在眼前,这就是送客松。

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6)

想来搞笑,还没有看到大名鼎鼎的迎客松,先入眼帘的却是送客松。说起来,应该从黄山的南门上山,据事后了解,约有75%的游客就是从这先到达前山游览,只有25%的人分别由北门和西门而入,是我们将方向弄拧了哟。

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7)

走过送客松,自然离迎客松也就不远了。这时,山上的大雾和山间的云海慢慢地消退而去,前面的玉屏楼已清晰可见。玉屏楼位于天都、莲花两峰之间,背依玉屏峰,海拔1716米。著名的“玉屏卧佛”就在峰顶,头左脚右,惟妙惟肖。

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8)

玉屏楼距峰巅约30多米,明代的普门和尚曾在峰上建有文殊院,现为玉屏楼宾馆。在玉屏楼的左边有狮石,右侧有象石,两石形同门卫。在峰石上,刻有毛泽东草书“江山如此多娇”,朱德、刘伯承等元帅也在此题词作诗过。

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9)

踏上玉屏峰前的文殊台后,首先寻找著名的迎客松。迎客松不但是黄山的标记,更是安徽省的名片。我记得在人民大会堂里,就悬挂着巨幅迎客松铁画。挤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再次看到了倚着青狮石破崖而生的迎客松。

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10)

迎客松,屹立在玉屏楼左侧、文殊洞之上的海拔1670米处。树高约10米,树龄已有800年,是黄山的“四绝”之一。在树干的中部,伸出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就像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着双臂,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

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11)

我随意地在玉屏楼前的几个平台上,变换着不同的角度,细细地品味枝繁叶茂的迎客松。当年到黄山,可以沿小径到迎客松下,近观龙爪样的松枝,轻怃龙鳞般的树身。现在则因围栏所阻,只能隔空相望,无缘再次接近迎客松。

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12)

站在文殊台上,可以看到附近的“仙人飘海”、“羊子过江”、“金龟望月”、“松鼠跳天都”、“孔雀戏莲花”等奇岩巧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楼,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岩壁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黄山的迎客松的传说(登临黄山之七云遮雾锁)(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