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姓氏为何不一样(姓与氏的区别)

说起姓氏,或许有人认为姓和氏是一回事其实,姓与氏在古代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而且它们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古代人姓氏为何不一样?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古代人姓氏为何不一样(姓与氏的区别)

古代人姓氏为何不一样

说起姓氏,或许有人认为姓和氏是一回事。其实,姓与氏在古代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而且它们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当时,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每个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和标志,这就是“姓”。在母系氏族社会,姓是以母系为中心的,所以远古的姓多以“女”为偏旁,如姬、姜、嬴、姚、姒等。

夏商周三代,远古部落及帝王之族都有姓。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都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比如夏人的祖先是姒姓,后来分出夏、曾、褒等氏;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出殷、宋、徐、陶等氏;鲁人的祖先是姬姓,后来分出孟、叔、季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或者说,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远古时期的人们在漫长的繁衍进程中逐渐发现,同一血统内的婚姻关系不利于后代繁殖,这就是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因此,同姓不婚在古代成为一条社会法则,男子娶妻必先知其姓。后来这条法则又纳入了礼制的轨道,人人都须遵循。这一点,应该说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史所作的贡献。

氏的作用是代表家族,分辨贵贱。最初的氏,大体上应该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和标志。我国最早的一些“氏”,如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燧人氏等,都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不同的父系氏族在从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大变动中,其实力大小和社会地位必然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在同一父系氏族内部,也必然会发生种种剧烈的分化。随着私有制的发展,氏族的纽带逐渐松弛,家族的纽带不断增强,于是不同的氏就逐渐成为不同家族的标志和区分。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周代的姓氏制度又和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天子分封子弟为诸侯,诸侯分封子弟为卿大夫,都要赐“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开始发生变化。由于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战争的频繁,原来严格的等级制度不断受到冲击,不少贵族人士降为平民甚至奴隶;一些庶人、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则大大提高。同时,这一时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人们相互间称氏称名成为客观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氏日渐增多,称氏也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原来无氏的平民逐渐有了氏。这样氏就成为人们相互之间加以区别的重要标志,而原来少数的姓却被大量的氏所淹没。战国直至汉初,姓与氏逐渐融合,氏逐渐取代了姓的地位。姓、氏不分,或者说姓、氏合一。并且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均有姓,表明个人所出家族。

汉族人口众多,来源复杂,故而古有“百姓”之称。其他人口少、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姓的种类和名目就少得多了。比如鲜卑族是北方大族,但也只有宇文、慕容、拓拔等几个姓;至于小族,如契丹,则全民族也只有萧和耶律二姓而已。

应该指出的是,上古时期的“百姓”即指百官、众贵族,这时候的百姓是和黎民对称的。到了战国时期,平民也有氏,并且姓、氏逐渐合一,“百姓”一词的含义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这时候的“百姓”,就是指平民百姓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