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制度(浙江省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苏州工业园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对外开放协同,加强产业升级合作;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落地嘉善,将重点聚焦发展智能传感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州与上海嘉定区联合发布了《温州市嘉定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举措》……,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制度?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制度(浙江省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制度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苏州工业园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对外开放协同,加强产业升级合作;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项目正式签约落地嘉善,将重点聚焦发展智能传感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州与上海嘉定区联合发布了《温州市嘉定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举措》……

最近一个月来,有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连串喜事接踵而来。记者梳理发现,自去年6月初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地区在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方面,呈现出逐渐加速的态势。浙江参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合作日益转向要素分工、价值链分工。

一批跨省合作园区渐入佳境,探索“共建共享共赢”新模式,在推动产业资源在长三角地区市场化配置和双向流动上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跨过上海枫泾镇与平湖新埭镇的界河,入目的风景已经大不一样。科创大厦、连沪道路、智慧湾等一大批基建和产业项目均已开工建设。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市)合作的科技园,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在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的原则下,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在已经建成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展示中心,记者停留的半小时中,看到有两批客人先后到访。讲解员告诉我们,展示中心对外开放以来,一天接待几十批次客人是常有的事。在这里,可以享受到浙江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和上海的平台、人才和品牌资源的“双重红利”。据统计,目前已有15家科技企业落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累计投资超30亿元。

除此之外,上海自贸区嘉善项目协作区正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由苏州工业园区和嘉善共同协作建设的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有序推进。浙江还在规划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浙沪合作示范区。

产业协作,融合发展,不能“剃头担子一头热”,共生方能共荣,这是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浙江各地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竞相探索更紧密的合作方式,以产业链融合互补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在平湖独山港镇的浙沪新材料产业园,一条跨越浙沪两地的管廊正在加紧建设。这个全国领先的跨省际公共管廊,犹如一根血脉,将两地组成更加紧密的产业命运共同体:浙江跟上海的化工企业物料,通过这个管廊可以互通,形成一个上下游产业链。

“不是产业的梯度转移,也不是一味地错位发展,而是产业的协作融合,产业链上的优势互补。”该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每年在谈项目不少于1000个,但是最终签约落地的只有十几个,真正的百里挑一。

如何在长三角重点产业的优化布局和统筹发展中,提升浙江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浙江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大力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着力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工艺和装备水平,加快构建以中国商飞为核心的民机产业链。

目前,浙江龙头企业加快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服务业等领域战略布局。2018年,曹操专车在沪苏浙皖8个城市进行运营,累计运营车辆超过14万辆。浙江中芯国际绍兴项目,规划建设2条8英寸生产线。波音737完工和交付中心项目顺利推进,首架波音飞机已正式交付。

要不了多久,长三角产业优化布局将有更清晰直观的指导。由三省一市联合编制的“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进展迅速。2018年12月,长三角区域合作办联合三省一市着手编制第一阶段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行业长三角标识图,目前已完成数据采集。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浙江还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长三角区域产业规划协同机制,发挥整体优势,注重产业规划协同和衔接,整合资源,不断促进产业布局互动。值得期待的是,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关规划,将更加注重推动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间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为跨省市产业布局和区域融合发展探索新模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