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李自成有什么共同点(清朝搞定洪秀全)

作为封建社会后期两大王朝,明清有太多相似之处,可称得上是一个时代。王朝前期,明清均极力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劝课农桑、奖励耕织,严格限制土地兼并,养活了以亿计之人口;外战中,屡屡击败强敌,保证了中华文明之延续性。到了王朝末世,明清帝国均面临内忧外患之严峻局面,两面受敌,疲于应对。不过,清朝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就拿“外患”来说,明朝面对的是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处在半农业文明的满清,这些强敌虽然牛,但军事上对大明并没有绝对优势;清朝则不一样,面对的是已经进入工业社会的英国、法国,实力不在一个档次。

洪秀全李自成有什么共同点(清朝搞定洪秀全)(1)

面临严峻“外患”之同时,明清后期国内也不太稳定,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义军遍布全国各地,极大威胁着封建统治秩序。明朝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作乱;清朝则有太平天国运动、“捻乱”、“回乱”、白莲教起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差点灭大清。相对而言,清朝农民起义之规模与影响力比明朝大,洪秀全目标是推翻清朝,自己当“皇帝”,而李自成等人目光短浅,只是想裂土封王,自己当了“土皇帝”而已。

可以说,王朝后期,大清处境比大明更加艰难,面对之敌人也更为强大。有意思的是,在内忧外患之局势下,同是爆发农民起义,清朝可以搞定洪秀全,为何崇祯却被李自成逆袭成功呢?

洪秀全李自成有什么共同点(清朝搞定洪秀全)(2)

解决军费方式不同:大清玩厘金,崇祯转嫁负担给农民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拼的就是后勤,拼的就是经济,谁人经济实力强,谁人钱多,谁就能获胜。所以,要想打赢战争,关键就是王朝要有足够财力,确保军费正常,否则一切免谈。王朝后期,国家财力困难,若想确保军费充足,必须得开辟财源。对此,大清比较明智,玩“厘金”,即是向过往商旅征收交易税,而且让各省督抚去干,这既能保障军费充足,又可以激发地方督抚之积极性,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正是通过征收“厘金”才能确保军队之饷银,从而成功剿灭太平天国。

反观崇祯,自从干掉魏忠贤后,在文官集团压力下,他硬是没能征收商业税,而是将负担转嫁给农民。如此一来,问题可就大了,农民本就因饥荒严重没饭吃而被逼造反,如今国家不但不赈灾,不但未能减轻赋税,还将军费负担转嫁,这不是赶尽杀绝嘛。所以,崇祯不但未能解决军费问题(农民没钱),还引起农民群众极大不满,他们纷纷支持李自成“均田免粮”政策,站到大明之对立面。说句实话,大明东南地区商人不缺钱,后来为了不让官兵入扬州,市民能自筹100万白银犒军,而崇祯却不能拿出100万两银子给李自成,让其退兵,实乃可悲。

洪秀全李自成有什么共同点(清朝搞定洪秀全)(3)

对待私人武装不同:大清鼓励地主办理团练,崇祯坚决反对

王朝末年,国家正规军往往不堪一击,大明卫所兵,满清八旗、绿营兵等均腐朽不堪,对农民起义军丝毫无招架之力。在象州中平,7人太平军小分队就敢追着1000贵州兵打,实乃军事史上一大笑料。正规军不行,不代表私人武装不行,地主兴办之“团练”是对付农民军之一把利剑。对此,清朝很清楚,“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摧毁后,便赋予曾国藩实权,让其节制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省军务,让“湘军”、“淮军”、“楚军”等私人武装作为剿灭太平天国之主力,最终扭转颓势,成功镇压起义军。

反观崇祯,出于防止地方割据之考虑,他屡次拒绝大臣提出兴办“团练”,利用地主武装镇压农民军之建议,即使是地方官自办之武装,崇祯也是极力限制其规模,更别说授予大权了。明朝末年,私人武装中最厉害的有两支,即是卢象升麾下之“天雄军”,孙传庭麾下之“秦军”,这是农民军之克星,即使面对满清八旗也不落下风。可惜,崇祯没能用好这两支军队,卢象升5000兵马孤军奋战,因崇祯战和不定,杨嗣昌、高起潜拒绝发兵增援,卢象升身中四十余箭而亡;孙传庭则更倒霉,明明可以铲除李自成,先是被杨嗣昌陷害入狱,后则被崇祯强迫出关作战,兵败身亡,还没抚恤。史载:“传庭死,明亡矣!”

洪秀全李自成有什么共同点(清朝搞定洪秀全)(4)

应对内忧外患方式不同:大清讨好列强,崇祯非要两面作战

1851年1月,金田起义爆发,太平军所向披靡,横扫清军;1853年3月,太平军杀进南京,霸占东南半壁江山;1856年10月,英法两国炮轰广州,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击败蒙古马队,而后直接开往北京,咸丰被迫逃往承德避暑山庄。此外,沙俄乘机入侵东北、西北,强占大片领土,挑起冲突。此时,大清内忧不断,外患不绝,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岌岌可危。此时,大清向列强妥协,同意签订和约。大清此举虽不地道,却可以避免两线作战,又能借助其力量镇压太平军,暂时摆脱了危机。

反观崇祯,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纵横中原各地,关外东北则是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并不时劫掠中原。相对农民军而言,满洲八旗战斗力很强,但满清内部并不稳定,皇太极为了削弱各大贝勒之权力,进而实现中央集权,所以屡次对明朝抛出橄榄枝,希望双方能够议和,互不侵犯。可惜,崇祯对议和犹豫不决,既有这打算,又爱面子,不想承担议和之责任,不想背锅,导致与皇太极议和失败,陷入两线作战之不利局面。当农民军基本被铲平时,满洲进犯,明军勤王,李自成、张献忠逃过一劫;满洲兵退后,李自成、张献忠又作乱,如此循环往复,大明疲于应对,活活被折腾而亡。

洪秀全李自成有什么共同点(清朝搞定洪秀全)(5)

领导人意志力不同:大清政策保持一致,崇祯则摇摆不定

江山社稷能否守得住,与最高领导人之智慧有很大关系,雄才大略之君王可以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反之,一个昏聩之帝王,硬是能将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丢了江山,赔了性命。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咸丰、同治(实际掌权的是恭亲王奕訢,慈禧太后)这两位帝王谈不上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平平,甚至还十分软弱。但是,他们有一优点,即是不瞎折腾,政策能保持一致,不会经常更换前线统帅和朝中大臣。试想,若是曾国藩打了败仗,抑或是拒绝奉诏时,咸丰立刻将其处死或下狱,太平天国还会灭亡吗。

反观崇祯,即位时手中掌握一副好牌,可硬是能打得稀巴烂,自己瞎折腾,最终丢失了江山。袁崇焕督师东北,战功赫赫,可皇太极绕道蒙古攻击北京,虽然袁崇焕将其击退,可还是被处死;卢象升英勇无敌,“天雄军”能征惯战,可崇祯议和政策摇摆不定,致使卢象升孤军奋战,阵亡疆场;洪承畴、孙传庭两大猛人乃帅才,崇祯先是答应他俩作战政策,后则不断催战,致使洪承畴被俘虏,孙传庭阵亡疆场。在位17年,内阁首辅换了五十多位,朝廷中枢变化不定,江山社稷怎能不败亡。可以说,崇祯是自己瞎折腾,硬是玩坏了大明。当然,这不能全怪崇祯,他并非储君,也没帝王成长之空间,崇祯被赶鸭子上架,也是很无奈。

洪秀全李自成有什么共同点(清朝搞定洪秀全)(6)

总而言之,同是面对农民起义,大清虽然形势比大明严峻,但策略得当,统治者剿贼政策保持一致,故而能击败洪秀全,再续国祚近50年。崇祯则不一样,本身策略存在失误,自己又爱瞎折腾,应对危机政策摇摆不定,最终被李自成逆袭成功,将大明给玩没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