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地理笔记(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自然地理知识)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自然地理知识:太阳

事业单位考试地理笔记(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自然地理知识)(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阳啊太阳,你为什么这么亮!小编今天读了一篇散文,叫《两小儿辩日》,相信大家也都听过,那太阳的构造大家了解过吗?作为我们太阳系唯一一颗恒星,太阳可是存在了大约45亿年了。今天小编带着大家了解一下太阳的知识。

一、太阳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平均密度1.409克/立方厘米,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5770℃,中心温度1500万℃。体积是地球的130多万倍。太阳的质量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

按照由里往外的顺序,太阳是由核心、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构成。光球层之下称为太阳内部;光球层之上称为太阳大气。

二、太阳及太阳活动

太阳能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源于氢转化为氦的热核反应(核聚变)

太阳活动周期

或称为太阳磁活动周期,是太阳黑子数及其他现象的准周期变化,大约11年为一个周期。

太阳黑子

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中国公元前140年前后(西汉)成书的《淮南子》中记载的:“日中有踆(cūn)乌。”

耀斑

耀斑的产生源于磁场能量的快速释放,发生在色球层,会严重干扰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和反射作用,使得部分或全部短波无线电波被吸收掉,短波衰弱甚至完全中断。

太阳风

即太阳风暴,是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时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影响:①影响地球空间环境,破坏臭氧层;②促成彗星彗尾的形成;③两极的高层大气受到太阳风的轰击后会发出光芒,形成极光;④干扰卫星通讯,影响卫星运行。

极光

极光产生的条件:大气、磁场、太阳风,三者缺一不可。极光发生在电离层

天文单位

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被定义为一个天文单位

光年

光年是天文学中常用的长度单位,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叫光年

三、日食

成因

太阳、月球、地球运行到同一直线上,月球挡住了太阳光。月球在太阳和地球的中间

时间

只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但并不是每次朔都会发生

类型

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

过程

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日食从西边开始,我国西部居民先看到

观测

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失明

最早的日食记录见于中国《尚书》。夏、商、周断代工程利用了中国古籍中丰富的日食记录

四、太阳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黑子与三个纬度带的降水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2)对电离层的影响,表现在耀斑爆发影响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或中断。

(3)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例题】

1. (单选题)关于日环食、金星凌日等天文奇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日环食每个月都会发生

B. 日环食在农历十五、十六发生

C. 日环食发生时,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

D. 有“小日食”之称的“金星凌日”发生时,太阳、地球、金星三者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位于中间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A项,日环食的发生与月份没有关系,与月球、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有关,说法错误;B项,月食多发生在农历十五、十六,日食多发生在初一,错误;C项,日环食发生时,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正确;D项,“金星凌日”发生时,太阳、地球、金星三者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金星位于中间,金星遮住了射向地球的阳光,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位于太阳最外部的是( )

A. 光球

B. 色球

C. 日珥

D. 日冕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太阳从内向外分为核心、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在太阳的最外面,有一层又厚又暗的大气,被称为“日冕”。日冕的密度极其稀薄,温度可以高达几百万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3. (单选题)以下关于太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B. 太阳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有氢和氦

C. 太阳的平均密度小于地球的平均密度

D. 我们所见的太阳光主要来自于色球层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A项正确;组成太阳的大气层的气体中,氢约占71%、氦约占27%、其他元素占2%,B项正确;太阳的平均密度约为地球的26%,C项正确;一般认为,太阳大气由内向外由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构成,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由光球层发射出来的,D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自然地理知识:月亮

上一期小编带着大家了解了太阳,那跟太阳相对应的就是“太阴”,也就是月亮啦,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月亮的相关知识。

一、月球

月球,俗称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内密度第二高的卫星,仅次于木卫一。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人类探索宇宙星际航行第一站。前苏联的月球计划在1959年发射了第一艘登月的无人太空船;美国NASA的阿波罗计划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实现的载人登月任务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月球表面布满了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

月球体积小,其引力不足以吸引住太空中的气体,所以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不能传播

二、潮汐

潮汐

海水在月球和太阳(主要是月球)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钱塘江大潮

天下第一潮,北宋潘阆《观潮》中名句: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三、月食

成因

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在中间,月球被地球的影子遮掩而发生

时间

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即“望日”

类型

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地球直径是月球的4倍,因此不能形成环食

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月食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其次是中国前1136年(殷商时期)的月食记录。

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做了最早的科学解释。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后世称张衡为“科圣”。

【例题】

1. (单选题)在月球上,下列哪种活动是不能实现的( )

A. 利用激光进行远程测距

B. 利用声波进行远程测距

C. 利用天平测物体质量

D. 利用弹簧秤测物体重力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月球体积小,其引力不足以吸引住太空中的气体,所以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并且声音在真空中是无法传播的,所以在月球上利用声波进行远程测距是无法实现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 (单选题)下列关于月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球古称金乌、玄兔

B. 1969年美国航天员加加林第一个登上月球

C. 我国古代目前可考的对月食最早的记录是在殷商时期

D. 西湖著名景观“三潭印月”体现了光的折射原理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月球古称太阴、玄兔等,金乌是古时对太阳的称呼,A项错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美国航天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B项错误;“三潭印月”体现了光的反射的原理,D项错误。中国前1136年(殷商时期)的月食记录是我国古代目前可考的对月食最早的记录,C项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3. (单选题)东汉时,( )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做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A. 裴秀

B. 郦道元

C. 王夫之

D. 张衡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后世称张衡为“科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自然地理知识:地球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村里,地球就像一位无私奉献的长者,养育着人类文明,但是不知道大家对我们的地球有没有相应的了解呢?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我们地球村的相关知识。

一、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由内到外分为三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1)地核: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产生地球磁场)

(2)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壳在软流层上漂移,软流层的活动与下列现象关系密切:地震和火山、矿藏的形成、大陆板块运动。

(3)地壳:含量最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水晶和沙子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

二、板块构造学说

(1)1968年法国勒皮顺等首创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跃的地带,世界上的火山、地震活动以及地热资源,几乎都分布在板块的分界线附近。

(1)青藏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地壳隆起而形成的。(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

(2)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3)由于板块运动,南极洲现在没有森林,但冰原下有丰富的煤炭;南极没有熊。

三、世界三大地震带

名称

概述

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直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勘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例题】

1. (单选题)地球由表及里可分为( )

A. 地壳,地幔,地核

B. 地壳,地核,地幔

C. 地幔,地核,地壳

D. 地核,地幔,地壳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组成的球体,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单选题)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 )

A. 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B. 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 欧亚地震带、北冰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D. 印度洋地震带、北冰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知识。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区,且呈有规律的带状,叫做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物理知识:光学

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忽略某些很重要的存在!正是因为某些存在太平常了,太普遍了,所以才最容易被忽视。比如光,大家有没有了解过关于光的知识呢?今天小编带着大家了解一下光学的知识。

一、光的概念

1.光是沿射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也不需要任何介质。但是,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光受到介质的相互作用,其传播路径遇到光滑的物体会发生偏折,产生反射与折射的现象。

2.光也可看作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也可把光看成是一个粒子,即光量子,简称光子。

3.光以波的形式传播,不同波长的光呈现不同的颜色。光速极快。在真空中为3.0×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要慢些。

4.小孔成像: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墙体与物之间,墙体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影,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墙体上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二、光的反射

1.概念

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2.分类

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

①概念:发生在十分光滑的物体表面(如镜面)——两条平行光线能在反射物体上反射过后仍处于平行状态——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

②镜面反射的应用之平面镜

A.水中的倒影:光照射在平静的水面上所成的等大虚像。成像原理遵循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B.平面镜成像:镜子中的另一个影像叫虚像。镜子里的影像就叫平面镜成像,经常被缩写为镜像;

C.潜望镜:潜望镜其构造与普通地上望远镜相同,只是另加两个反射镜使物光经两次反射而折向眼中。

③镜面反射的应用之球面镜

A.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应用: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B.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天文望远镜。

(2)漫反射

①概念: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

②特性:漫反射的每条光线均遵循反射定律。

三、光的折射

1.概念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折射角。

如果射入的介质密度大于原本光线所在介质密度,则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反之,若小于,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折射现象:

折射使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相关知识:

海市蜃楼,简称蜃景,常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由于不同的空气层有不同的密度(因海面上暖空气与高空中冷空气之间的密度不同/沙漠无风时上空的垂直气温差异显著,下热上冷,上层空气密度高,下层空气密度低),而光在不同的密度的空气中又有着不同的折射率,光线折射而产生蜃景。

彩虹的形成: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雨点,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的光谱。彩虹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于阳光射到空气的水滴里,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造成的

3.应用——透镜

(1)概念

透镜是指由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2)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投影仪: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四、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让一束白光射到玻璃棱镜上,光线经过棱镜折射以后就在另一侧面的白纸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其颜色的排列是靠近棱镜顶角端是红色,靠近底边的一端是紫色,中间依次是橙黄绿蓝靛,这样的光带叫光谱

2.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红、橙、黄、绿等色光叫做单色光,光学中的三基色为红、绿、蓝红色光波长最长,穿透空气能力最强。

相关知识:

植物叶子呈现绿色,因为其他光被吸收用于光合作用等。

不同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的色彩。如一个黄色的光照在一个蓝色的物体上,那个物体显示的是黑色,因为蓝色的物体只能反射蓝色的光,而不能反射黄色的光,所以把黄色光吸收了,就只能看到黑色了。但如果是白色的话,就反射所有的色。

五、可见光与不可见光

1.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760nm之间。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人眼最为敏感的波长处于光学频谱的绿光区域。

2.不可见光: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光,其中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光,紫外光,x射线,γ射线、远红外线等。

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10nm~400nm辐射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当紫外线照射人体时,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以防止患佝偻病;紫外线也可以用来灭菌。但过多的紫外线进入体内会对人体造成皮肤癌。

红外线:是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760纳米(nm)到1mm之间,比红光长的非可见光。红外线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也非常广泛,高温杀菌、监控设备、手机的红外接口、宾馆的房门卡、电视机遥控器等,都有红外线的影子。

x射线:X射线是粒子流,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之间的电磁波。其波长很短约介于0.01~100埃之间。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可用于肿瘤诊疗。

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是指在自由空间(包括空气和真空)传播的射频频段的电磁波。无线电波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越多。运用非常广泛:调频广播、移动电话、无线电紧急定位信标、数字微波传输设备、卫星导航系统、雷达、微波炉利用高功率的微波对食物加热

六、光的运用

1.激光: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光是从组成物质的原子中发射出来的,原子获得能量后处于不稳定状态(也就是激发状态),它会以光子的形式把能量发射出去。而激光,就是被引诱(激发)出来的光子队列,这光子队列中的光子们,光学特性一样,步调极其一致,威力很大,过去常把激光称为“死光”。

激光的运用:运用激光进行检测及切割、焊接、打孔微雕等各种加工工艺;激光诊疗、美容;军事上发明激光武器;激光通信、激光测速等。

2.光纤:因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光从一种物质射向另一种物质时,在两种物质的交界面处会产生折射和反射。而且,折射光的角度会随入射光的角度变化而变化。当入射光的角度达到或超过某一角度时,折射光会消失,入射光全部被反射回来,这就是光的全反射。不同的物质对相同波长光的折射角度是不同的(即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光折射率),相同的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折射角度也是不同光纤通讯就是基于以上原理而形成的。

【例题】

1. (单选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由于( )造成的。

A. 光的直射

B. 光的反射

C. 光的折射

D. 光的散射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物理知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一片叶子挡住了眼睛,眼睛就看不见后面的泰山了。这是因为叶子挡住了来自泰山的光线,之所以能挡住就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判断题)人们有时会在海上或沙漠中看到海市蜃楼景象,海市蜃楼现象是由于光的直射而形成的现象。( )

【答案】错误【解析】本题考查物理知识。发生在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就是太阳光遇到了不同密度的空气而出现的折射现象。沙漠里,白天沙石受太阳炙烤,沙层表面的气温迅速升高。由于空气传热性能差,在无风时,沙漠上空的垂直气温差异非常显著,下热上冷,上层空气密度高,下层空气密度低。当太阳光从密度高的空气层进入密度低的空气层时,光的速度发生了改变,经过光的折射,便将远处的绿洲呈现在人们眼前了,在海面或江面上,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海市蜃楼”的现象。故本题错误。

3. (单选题)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是( )

A. 吸管插在有饮料的杯子里,页面下的吸管与液面上的吸管看起来不在一条直线上

B. 散步经过池塘时,往池塘里看可以看见池塘边树的倒影

C. 使用放大镜看报纸,感觉报纸上的字大了许多

D. 在河边看小溪底的石头,感觉石头所处的位置没有实际那么深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理知识。A项:吸管插在有饮料的杯子里,页面下的吸管与液面上的吸管看起来不在一条直线上是光的折射造成的,A项错误;B项:树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B项正确;C项: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发生折射现象,C项错误;D项:石头反射的光线斜射到水面发生折射,D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物理知识:声音

小编今天早上睡觉睡的特别香,结果被楼下的大爷大妈们吵醒了,这就让我想到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为什么会传播?声音怎么传播?相信大家在刷题的过程中也经常遇到声学的题目,那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声学。

一、声音的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即振动产生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物体学中用频率来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频率越小,音调就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的单位是分贝,符号是dB。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个反应声音特征的因素就是音色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其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第二,气体排第三。(例外:软木:软木细胞壁薄,内部气泡多)

(3)声速还与介质温度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左右。

(4)声波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处发生反射,形成回声:人耳要想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0.1s以上。如不到0.1s,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只能使原声加强。

(5)耳朵在感知声音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了故障,都会引起耳聋。

相关知识:

回声定位:某些动物(蝙蝠,海豚)能通过口腔或鼻腔把从喉部产生的超声波发射出去,利用折回的声音来定向,这种空间定向的方法,称为回声定位。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如测海有多深,离障碍物有多远。

三、声波

发声体产生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叫做声波。声波是一种机械波,由声源振动产生,声波传播的空间就称为声场

(1)人耳可以听到的声波的频率一般在20Hz(赫兹)至2kHz之间。

(2)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或超低声,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来交流;

(3)频率20Hz~20kHz的声波称为可闻声;

(4)频率20kHz~1G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如海豚的发声频率7000HZ~120000HZ;

(5)频率大于1GHz的声波称为特超声或微波超声。

相关知识:

超声波的运用:

用于超声波探伤、测厚、测距、遥控和超声成像技术;

进行超声焊接、钻孔、固体的粉碎、乳化、脱气、除尘、去锅垢、清洗、灭菌、促进化学反应和进行生物学研究等;

超声波加湿器:在中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湿度;

利用声波反射、衍射、多普勒效应,制造超声波物位计、超声波液位计、超声波流量计等。

四、噪声

通常所说的噪声污染是指人为造成的。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你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1)一般声音达到80分贝或以上就会被判定为噪声。

(2)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

(3)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4)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5)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分贝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会完全失去听力。

【例题】

1. (单选题)商家开业请锣鼓队庆祝时,人们常会听到“隆隆”的鼓声。这种声音的特点是( )

A. 音调高,音量高

B. 音调低,音量高

C. 音调低,音量低

D. 音调高,音量低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理知识。声音频率的高低叫做音调,表示人的听觉分辨一个声音的调子高低的程度。音量又称响度、音强,是指人耳对所听到的声音大小强弱的主观感受,其客观评价尺度是声音的振幅大小。鼓声属于音调低,但是音量高。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2. (单选题)我们常说的噪音污染是指( )

A. 90分贝以上

B. 80分贝以上

C. 70分贝以上

D. 60分贝以上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理知识。噪声在60分贝下的环境是安全环境,通常所说的噪声污染是在8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40-60分贝属于我们正常的交谈声音。60分贝以上就属于吵闹范围了,70分贝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很吵的,而且开始损害听力神经,90分贝以上就会使听力受损,而呆在100-120分贝的空间内,如无意外,一分钟人类就得暂时性失聪(致聋)。其中汽车噪音介乎80-100分贝。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3. (单选题)医用听诊器的作用是( )

A. 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B. 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振幅增大

C. 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

D. 缩短听者距发声体距离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物理知识。医用听诊器的作用是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因为听诊器从远到近把声音集在一起,声音无法逃散就清清楚楚地被医生听到了。简单来说,是把声音集中起来增大响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生物知识:生物的分类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的物种有数百万种,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分类的话,一切就会变的杂乱无章,我们也很难对有些物种的联系和区别进行辨别,所以很早的时候中外科学家就已经想到给生物物种进行分类了。今天小编带着大家来了解一下生物都有哪些分类。

一、生物

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能够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等

二、生物的分类

1.动物

动物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1)细胞膜:非常薄,光学显微镜下不容易看清楚,起着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的进出。

(2)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内的遗传信息库

(3)细胞质:膜内核外的黏稠物质,内含线粒体等,不含有叶绿体、液泡等。

2.植物

植物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叶绿体构成。

(1)细胞壁:位于细胞外层,起着支持和保护作用。

(2)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内侧,非常薄,光学显微镜下不容易看清楚,起着保护作用,并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内的遗传信息库

(4)液泡:位于细胞质中,内有细胞液,可溶解多物质,含有糖、酸、生物碱、无机盐、色素等多种成分。

(5)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

3.微生物

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的种类:无细胞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单细胞微生物(细菌、支原体、酵母菌、蓝藻等)、多细胞微生物(霉菌、大型真菌等)。

【例题】

1. (单选题)细胞作为一切生物有机体构造的发育的基本单位,其结构中并不是所有生物细胞都包括的是( )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质

D. 细胞核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知识。对于动物的细胞来说,它主要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组成,而对于植物的细胞来说主要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组成。微生物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统称。所以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有细胞壁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判断题)细胞核位于细胞外层,起着支持和保护作用。( )

【答案】错误【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知识。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内的遗传信息库。细胞壁位于细胞外层,起着支持和保护作用。故本题错误。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医学知识:人体的呼吸

大家无时无刻不在呼吸,那么我们在呼吸的过程中是怎样完成气体交换的呢?那今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呼吸的问题。

一、呼吸系统

二、呼吸道

作用: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三、肺

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2.结构:由无数个肺泡构成,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功能:气体交换。

四、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肋骨间的肌肉

膈肌

膈顶

胸廓体积

肋骨

肺内气压

吸气

收缩

收缩

下降

扩大

上升

减小,比大气压低

呼气

舒张

舒张

上升

下降

下降

增大,比大气压高

五、体内的气体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2.肺泡与气体交换(如下图所示):

条件:毛细血管与肺泡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六、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条件:毛细血管与肺泡壁上皮细胞构成。

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流经组织的动脉血就变成了含氧少的静脉血。

【例题】

1. (单选题)呼吸系统是执行机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的总称。下列有关呼吸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有( )

A. 呼吸系统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

B. 矿工容易患呼吸道疾病

C. 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粘液,能够湿润吸入的空气

D. 鼻窦炎属于一种呼吸道疾病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医学知识。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其中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当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判断题)吸气的时候,肋骨间的肌肉是舒张的。( )

【答案】错误【解析】本题考查医学知识。吸气的时候,肋骨间的肌肉是收缩的。呼气的时候,肋骨间的肌肉是舒张的。故本题错误。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医学知识:血液

今天小编去献血了,献血的时候看到我的血液缓缓地流入了保温箱,虽然很不舍,但是我知道它可以用来帮助需要的人,小编非常的自豪和光荣。不知道大家对血液有没有了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血液的知识吧!

一、组成

血液,由血浆(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约占55%)、血细胞(又称血球,约占45%,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构成,对维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名称

概述

静脉血

含较多二氧化碳,呈暗红色,注意并不是静脉中流的血是静脉血,动脉血中流的是动脉血,如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动脉血

较多、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在体循环(大循环)的动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中从肺回到左心房的肺静脉中的血液

红细胞

血红蛋白,主要的功能是运送,红细胞较少,就会贫血

白细胞

血细胞中体积最大,主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血小板

血细胞中体积最小,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增加:血栓、脑栓塞;减少:血友病

二、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肺循环两条途径,二者同时进行,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送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不同,结果相反

1.体循环

①途径: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②结果: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2.肺循环

①途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②结果: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含氧较多颜色鲜红)。

三、输血和血型

1.血型

按照红细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成四型:A型B型AB型O型

2.安全输血

(1)同型输血

当一个人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时,最有效的抢救方法是输血。但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灾难,因此,安全输血非常重要。安全输血的时候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缓慢地输入少量的O型血

(2)成分输血

根据病人的需要,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性地输入某一成分。

(3)避免直系输血

直系亲属间输血,易引起输血并发症。现实生活中,直系亲属间输血几乎不可能发生,医生也不建议直系亲属之间直接输血。这是因为直系亲属间输血容易引发一系列免疫性疾病,其中包括TA-VHD,一种致命的输血并发症,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80%以上。

(4)无偿献血制度

a.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可见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b.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作为一个健康的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为挽救他人的生命奉献爱心。

【例题】

1. (单选题)下列关于血液说法不正确的有( )

A. 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葡萄糖

B. 患急性炎症时,验血时往往会发现血液中白细胞增多

C. 贫血主要导致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降低

D. 人体在受伤流血时,血小板有自动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医学知识并选错误项。血浆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可见,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当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单选题)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在两层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白细胞是最小的血细胞,能将病菌吞噬

B. 血小板没有细胞核,有凝血的作用

C. 红细胞有运输氧的功能是因为其富含血红蛋白

D. 血浆中除含有多种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外,还含有一些体内产生的废物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医学知识并选错误项。白细胞有细胞核,在血细胞中体积最大,但数量少,当病菌侵入人体时,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当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 (单选题)血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血液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血液主要成分为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用来运载血细胞

B.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C. 一般情况下,输血时要同型相输,否则会引起溶血性反应

D. 血压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动力,当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血压最低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医学知识并选错误项。当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心室流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当心室舒张,动脉血管弹性回缩,血液仍慢慢继续向前流动,但血压下降,此时的压力称为舒张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科技史知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

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在我们的事业单位考试中经常出现,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看看我们的古代大佬们是怎样一步步地探索数学的奥秘的。

一、春秋战国

1.算筹

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在算筹计数法中,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

2.《九九乘法歌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九九乘法歌诀》,又常称为“小九九”。从“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得四”止。

二、两汉时期

1.《周髀算经》

成书于西汉时期,是算经的十书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唐初规定它为国子监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经》。主要内容为勾股定理

2.《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3.《数术记遗》

东汉数学家徐岳所著的《数术记遗》,其中著录了“珠算”的算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圆周率

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南朝的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它的专著《缀术》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2.《孙子算经》

大约在四、五世纪,《孙子算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卷上叙述算筹记数的纵横相间制度筹算乘除法,举例说明筹算分数算法和筹算开平方法。卷下第31题,可谓是后世“鸡兔同笼”题的始祖,后来传到日本,变成“鹤龟算”。

四、明清时期

1.《几何原本》

16世纪末,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来华,与徐光启等一起翻译《几何原本》等著作。后来,传教士们又引入了三角学、对数等西方初等数学。从此,中国数学开始了中西汇通的阶段。清朝260余年,留下数学著作极多,都在不同程度上融会中西数学。

2.现代数学研究

1840年,列强用大炮轰开了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数学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李善兰是开展现代数学研究的第一位中国数学家。然而,总的说来,时处清末,经济衰落,社会动荡,有志于现代数学的人没有与现代工程技术结合的条件,不可能有大量可观的成果,而士大夫阶层更多的人抱有西学为我中华所固有的偏见,不求甚解。

3.珠算

珠算运用得到普及和发展。人们可以用珠算法解决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等问题。明朝时,珠算法已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

【例题】

1. (单选题)中国古代数学,和天文学以及其他许多科学技术一样,也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下列著作属于我国古代数学典籍的一组是( )

A. 《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目》

B. 《九章算术》与《资治通鉴》

C.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D. 《孙子算经》与《金刚经》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史知识。《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主要介绍算术命题及其解法。《周髀算经》成书于西汉时期,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 (单选题)关于我国古代的数学研究成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九章算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

B. 明朝数学家李善兰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C. 刘徽在其著作《周髀算经》中首次提出了勾股定理

D.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数学家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史知识。《周髀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典籍,成书时间大约在两汉之间。《几何原本》为徐光启与利玛窦共同翻译编写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并未刘徽所著,作者不详。祖冲之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的数学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科技史知识:中国古代医药学成就

咳咳咳,身体不舒服了怎么办?抓紧去看医生啊!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一直都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今天小编带大家来看一看中国古代的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一、先秦时期

扁鹊,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被奉为“脉学之宗”。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二、两汉时期

1.《黄帝内经》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该书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被称为“医之始祖”。

2.《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3.华佗

华佗,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后人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医疗体育方面,华佗创编了一种锻炼方法,叫做“五禽戏”,一叫虎戏,二叫鹿戏,三叫熊戏,四叫猿戏,五叫鸟戏。

4.《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三、隋唐时期

1.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著作《千金方》《唐新本草》(第一部国家药典),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

2.《四部医典》

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为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

3.《唐本草》

唐高宗时期编修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四、明清时期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例题】

1. (单选题)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是( )

A. 《黄帝内经》

B. 《神农本草经》

C. 《本草纲目》

D. 《伤寒杂病论》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史知识。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 (单选题)中医与京剧、国画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以下有关中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东汉华佗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后世尊为“脉学之宗”

B. 唐代孙思邈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C.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D.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医学四大经典著作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史知识并选错误项。扁鹊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被人誉为“神医”。可见,A项错误,符合题意,当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