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奉为圭臬的启蒙观点是什么(曾奉为圭臬的启蒙观)

本期主持 |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

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是来自高力克的《新启蒙》。自17世纪的欧洲掀起以“理性崇拜”为核心的启蒙运动以来,以进步主义和理性主义为至高价值的启蒙观不断被强化,但同时也不乏批判之声。本书作者高力克所提出的“新启蒙”正是立意于此,他不否认启蒙的意义,但他怀疑以西方进步论和理性主义。

此外,本周书单从文学、社科、生活等类别选择了4本好书为大家推荐。来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许值得你关注和借鉴。

主打

曾奉为圭臬的启蒙观点是什么(曾奉为圭臬的启蒙观)(1)

《新启蒙:从欧化到再生》,作者:高力克,版本:东方出版社 2019年6月

自17世纪的欧洲掀起以“理性崇拜”为核心的启蒙运动以来,启蒙就如同一个游荡的幽灵,始终徘徊在人类历史的上空,未曾离去。然而,关于启蒙,关于进步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批判之声,同样不绝如缕。康德把启蒙视为人类从“不成熟”的状态下的自我解救,从而勇于公开运用理性,不再臣服于任何权威;而经过两百年的曲折发展后,福柯却对康德所提出的理性启蒙目标并不乐观,他更强调“批判”,对理性之正当运用的批判。

本书作者高力克所提出的“新启蒙”正是立意于此,他并不否认启蒙的意义,但他怀疑以西方进步论和理性主义,尤其当这种启蒙观运用到中国的实践的时候,可能还会遭遇某些水土不服。为此,他检视了近代中国百余年来那些对单向度的启蒙观持“调和论”和“反思论”的声音,理出了一条从欧化到再生的“新启蒙”脉络。他深入分析了章太炎的进步论批判、鲁迅“反启蒙的启蒙”思想、杜亚泉的调和思想、梁启超的现代性反思、梁漱溟的东西文化理论、吴宓的人文主义、张申府的五四反思,等等,这些当年在思想论战中处于下风的“保守落后”观念,而今看来却存在诸多合理性和预见性。他所提倡的“新启蒙”,是祛“启蒙”之魅的再启蒙,不仅要祛中世纪神学之魅,而且要祛现代“理性”之魅。(徐学勤)

文学

曾奉为圭臬的启蒙观点是什么(曾奉为圭臬的启蒙观)(2)

作者:(巴拉圭)丽塔·佩雷斯·卡塞雷斯 ,译者:魏媛媛,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9年5月

丽塔·佩雷斯·卡塞雷斯是以短篇小说成名的巴拉圭女作家,她用高超的艺术技巧展现了家庭破碎的女人、寡妇、自杀的妻子等痛苦的普通人,并讲述她们生活的秘密。在写作中,她跃动的想象力没有流入拉美魔幻现实的框架中,因为在卡塞雷斯看来,拉美文学大爆炸时期宣称自己是文学孤儿、在不继承传统的情况下开创新文学的理念值得质疑,她倾向于用偏现实主义色彩的笔调来描绘日常生活。

《残酷的故事》里的主人公皆为女性,这与卡塞雷斯设置的历史背景有关:1864年,阿根廷、巴西和乌拉圭组成三国联盟,对巴拉圭发动侵略战争。据统计,巴拉圭80%的男性死于这场持续6年的战争。这个国家因此只剩下了女人的哀嚎与悲伤,她们的影子飘荡在巴拉圭阴郁的未来中。如何重建这个国家,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些残酷的问题犹如冰冷的纪念碑,矗立在卡塞雷斯小说的中心。(宫子)

经济

曾奉为圭臬的启蒙观点是什么(曾奉为圭臬的启蒙观)(3)

《米塞斯夫人回忆录》,作者:(美)玛吉特·冯·米塞斯, 译者:曾允,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年5月

今年是米塞斯扛鼎之作《人的行为》出版70周年。该书被认为是经济思想领域“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著作之一”,米塞斯在其中对人的自由意志进行了确认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经济能被计算的可能性。那种试图通过统计方法来找出经济规律的经济学在他看来是误入歧途。《人的行为》第一版面世后即广受好评。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在耶鲁大学出版社的再版却遭遇一系列奇怪的“待遇”,先是米塞斯无法联系他们修订,拿不到样稿,接着是书出版时在排版和印刷上漏洞百出。根据米塞斯夫人玛吉特的回忆,更让米塞斯蒙羞的是直到《人的行为》最终出版,他也未得到任何样书。

玛吉特的这段往事讲述反映了米塞斯当年在美国思想界的处境。经济大萧条之后,干预和计划思维兴起,一度垄断欧洲和美国的经济思想,米塞斯对它们保持着警惕,而这也让他长期被美国主流学界边缘化对待。虽然玛吉特声称不在书中谈经济学,只谈丈夫其人其事,对他行事风格着墨多,但实际上从中也还是能感受到米塞斯的治学方法和立场,以及美国20世纪经济思想状况的一些关键性侧面。(罗东)

生活

曾奉为圭臬的启蒙观点是什么(曾奉为圭臬的启蒙观)(4)

《天堂之旅——六道风味品中国》,作者:(德)马可斯·赫尼格 ,译者:王丽萍,版本: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马可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来华留学,后来做过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教育合作部主任和日本京都歌德学院主任,娶了个中国太太,陈晓卿说他“把对妻子、家人及客居国度的所有感情,用食物表达了出来”,但这样的表达却并不轻松——这“不轻松”并非说风格,本书的口吻是欢脱的,甚至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有点儿饶舌;但在这欢脱之下,是细密的观察,而这观察建立在作者对中国的长期经验和广泛阅读之上。

面向大众谈中国饮食,征引李渔、袁枚并不出奇,以林语堂和布里亚-萨瓦兰(1755-1826,《味觉生理学》作者)贯穿全书也好理解,但我们还看到人类学家尤金·安德森(《中国食物》)、汉学家谢和耐(《中国社会史》)和贺东劢(《睡莲与醉鸡》)等一众学者轮番登场,由作者向我们介绍他们对中国的洞见。这场饮食之旅始于沪上,至北京,转四川,下江南,奔广东,在台湾收尾。作者谈饮食,谈交游,更借饮食与交游谈历史和文化、社会与世情,以及浮沉在这样的社会与世情间的一个个人。(寇淮禹)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余雅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