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北大的励志故事(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

文:哲妈说教育 公众号:哲妈说教育

他上小学的时候,小学语文老师要求所有学生把课文背出来,很多同学只要在课余时间把课文读几遍,就能够到老师面前去背了。但他无论怎么努力,都做不到当天就把课文背出来,通常要努力好几天或者一个星期,读上成百上千遍,才能够把课文背出来,因此没少挨老师的批评。

上了高中之后,他的成绩也不理想,第一年高考没有考上,第二年还是没有考上。经过两次高考的失败之后,在大年初一的早晨,睡不着的他睡在自己的床上,静静地想着自己的前途。不经意地翻开一本英语书,就读了起来,就这样,从早上开始读英语,直到天黑,一天共背了六篇文章,从此找到了读英语的感觉,知道了什么是语感。这种感觉导致他下了重新复读的决心。当年的寒假就放了一个星期,他一天没落下功课,整天背课文。最后,四五十篇课文被他不背得滚瓜烂熟。

上北大的励志故事(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1)

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用百试不爽的办法把自己送上了北大

不知不觉,他超过了很多同学,在1980年3月份第二学期的时候,他的成绩就变成了全班第一。成绩赶上来以后,他还抽空辅导成绩比较差的同学。

第三次高考开始了,英语时间是两个小时,但是他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他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他一个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老师认为他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是没有做好。但是,他英语考了95分,并考上了北京大学。

上北大的励志故事(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2)

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用百试不爽的办法把自己送上了北大

进入北大,他第一次体会到了成功与失败的悲喜交加。刚入大学,他的家乡口音很重,讲英文别人听不懂,自己的听力更是不行。老师说他:“你除了XXX三个字能听懂外,恐怕其他什么再也听不懂了!”

他决心改变现状。他戴着耳机,在北大语音实验室废寝忘食地练习英文听力,但是两个多月后,不会说、听不懂的现状依然没有多少改变。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百试不爽的老办法,果断地摆脱了北大现行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而另辟蹊径。他挑了一盘尼克松讲话的磁带,抱着大录音机,钻到了北大的小树林里,开始了他的疯狂之旅。跟以前一样,他杜绝了一切人情往来,一天十几个小时地狂听狂背,用他自己的话说,耳朵都听绿了。后来,他把其中一部分洗掉,录上自己朗诵的声音,让同学们听。同学们说听声音像他,但他的英文不可能说得那么好。他的口语听力就这样练出来了。

上北大的励志故事(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3)

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用百试不爽的办法把自己送上了北大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读者已经猜到了,这个“他”就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高考考了三次才考上北大的农村娃。观看他的成长历程,我们会发现他和很多农村小孩一样,人不算聪明,甚至有点笨,从小到大成绩都不算太好,尤其是英语最差。

但与我们现在很多小孩不同的是,哪怕成绩差,他也没有上过补习班,哪怕是已经到了最关键的高三。而是靠着自己的读和背,从刚开始的找到了语感,到慢慢地变成了全班第一,再到把自己送上了北大。

上北大的励志故事(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4)

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用百试不爽的办法把自己送上了北大

联想到现代社会饱受争议的课外辅导,或许俞敏洪的学习经历有点值得我们去思考或借鉴:

1. 允许孩子学得比别人慢。

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才会有的人开窍得早,有的人开窍慢,有的人学得好,有的人学得差。家长应该接受这种差异的存在。只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是有可能后来居上的。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也并不是个成绩优秀的孩子,考试的时候,他的各科成绩加在一起的总分很低,在全班排名是倒数第三,霍金的母亲看着儿子的考试成绩,非常担心他的前途。

上北大的励志故事(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5)

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用百试不爽的办法把自己送上了北大

伊莎贝尔对霍金说:“孩子,你在学习方面真的这么差吗?”

霍金眨了眨眼睛,立刻回答了母亲提出的这个问题:“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伊莎贝尔听完霍金的回答,哭笑不得。

但是后来,在没有上过补习班的情况下,霍金后来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剑桥大学,并获得了奖学金。

可见,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而过早地上补习班,或许适得其反地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上北大的励志故事(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6)

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用百试不爽的办法把自己送上了北大

2. 读和背才是学好英语和文科的关键。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英语成绩差,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给孩子请补习老师,可是补习了一个学期之后,孩子的成绩提高并不大。我想归根结底,就是孩子对单词不掌握、对课文不熟悉。四会单词掌握不好,句子的意思就无从理解,对课文不熟悉,一看到试卷就会感到生疏和头疼。

再高级的补习老师,也不可能代替孩子去记单词读课文,单词的记忆和课文的背诵都必须由孩子自己去落实和掌握。在学校老师要顾着讲新课,是没有多少时间让学生们复习和记忆的,要靠放学后和周末的时间,而很多孩子这些事件都要用来上补习班,上补习班之后老师又布置了新的作业,更没有时间去读和背,所以为什么会越补越差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北大的励志故事(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7)

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用百试不爽的办法把自己送上了北大

从初一到初三,每次考试我基本上都是全年级第一,而我当时学习文科的方法,也是读和背。印象最深的,是早读课的时候,我总是争分夺秒地读课文,先是英语,然后是语文,总是力争在下早读课之前把最近教过的内容都读一遍,真的是越读越带劲的感觉。

文科的好成绩,多半是读出来的。

3. 任何好成绩的取得,都是需要下一番苦工的。

有人说,我读了,可是成绩并没有提高。那是因为读的还不够多。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要读上一百遍,才能理解课文的意思,你读一两遍就想要提高成绩,这自然是不可能的。新学一篇课文,起码一天要读上十遍八遍,还要读上一两个星期,对课文内容理解了,能背诵课文了,最好是能默写出来了,我不信你的成绩还不会提高。

上北大的励志故事(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8)

一个星期才背出一篇文章的他,用百试不爽的办法把自己送上了北大

就像俞敏洪上了北大之后英语口语和听力不好,他可是每天十几个小时地狂听狂背,才把听力和口语练好了。

很多人都下不了这苦工,又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 不去实践,所以才一直没有提高。要想试一下这方法到底有没有效其实也不难,就挑一个学过的单元多读多背,反复读和背,等到单元检测,或是自己做单元练习的时候,就可以检验效果了。

大道至简,有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其实就是最有效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