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的贡院真实场面(无数学子趋之若鹜)

通过名人题字,探寻身边微历史-第二十八章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里,有一座古往今来读书人都向往且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寒窗十年只为在此泼墨挥毫,奋笔疾书,抒发胸中大志,实现理想抱负,那就是由翁同龢题字的江南贡院。

古代科举的贡院真实场面(无数学子趋之若鹜)(1)

翁同龢题字

  •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下江南贡院的微历史,以及其与题字者之间的历史故事。
  • 江南贡院-科举制度的历史遗迹

    位置: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仅明清时期全国就有半数以上官员出自江南贡院,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

    古代科举的贡院真实场面(无数学子趋之若鹜)(2)

    江南贡院正门

    江南贡院从建成至晚清废除科举期间为国家输送八百余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和、张謇、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金陵文化之昌盛可以想见。

    照例我们继续来了解下题字人。

    翁同龢-两朝帝师,一世清白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号松禅,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书法艺术家,江苏常熟人。翁同龢自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及第,步入仕途。后来凭借他渊博的学识,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龢为官清正廉洁、恪于职守,是唯一一个死后凭学政身份入祠名宦祠的官员。观其一生为官从政之德,可以将其概括为:爱民恤民、清正廉洁。

    古代科举的贡院真实场面(无数学子趋之若鹜)(3)

    翁老晚年照片

    光绪十五年(1889)光绪帝亲政后,翁同龢同往常一样仍到毓庆宫书房给光绪帝授课。为满足光绪帝对西学的探求,他还继续不断向光绪帝呈送有关西学的著作,并且常在书房同光绪帝讨论时政。这一切引起了西太后慈禧和后党官僚的疑忌。光绪二十三年(1897)一月,西太后慈禧下令裁撤光绪帝的毓庆宫书房。至此,翁同龢结束了长达22年之久的毓庆宫教授生涯。

    古代科举的贡院真实场面(无数学子趋之若鹜)(4)

    翁老书法

    古代科举的贡院真实场面(无数学子趋之若鹜)(5)

    翁老画作

    欢迎各位知晓更多关于上述信息微历史的朋友在评论区留言,更希望获得您的点赞,加粉,并提供更多素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