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

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1)

故宫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会说,嘉靖年间是大明王朝宦官问题相对较少的时期。与正统的王振,成化的汪直,正德的刘瑾,天启的魏忠贤相比,嘉靖年间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权倾朝野,对文官集团形成压倒性优势的宦官或者宦官集团。究其原因,与明世宗朱厚熜个人的行政风格和权谋能力有关,也因为以小宗入继大统的世宗对于正德时期“宦官乱政”现象深以为戒,需要塑造与武宗完全不同的“贤君”形象。

但这并不表示这个时期宦官们就被彻底打入了低谷。相反,作为明代中后期皇帝唯一能够倚靠用来制衡文官集团的群体,宦官们在嘉靖年间依旧发挥着拱卫皇权的巨大作用,只是在行事上不再这么高调,做事尺度上有了分寸而已。

我之前在每个时期都选取过这么一位典型的宦官人物来讲述,当时嘉靖朝讲的是黄锦。黄锦作为世宗的潜邸旧人,在嘉靖中后期可以算是数一数二的权宦了,也深度参与了当时朝中的大事小情。那么在黄锦之前就没有这么一位宦官吗?有,但却藏得很深,这个人就是麦福

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2)

宦官 剧照

政治清白,顺势而起

麦福,字天赐,号长庵,广东三水人,生于明弘治十一年。《明史》里并没有麦福的传记,只是在提及其他事情的时候会一笔带过。比如《明史·宦官》中曾言:

世宗习见正德时官侍之祸,即位后御近侍甚严,有罪化之至死,或陈尸示戒。张佐、鲍忠、麦福、黃绵辈,虽由兴邸旧人掌司礼监,督东厂,然皆谨伤不敢大肆。

这段文字再一次证明了嘉靖年间的宦官们行事相对收敛,但也给我们后人读史留下了一个困惑,即《明史》是把麦福定性为“兴邸旧人”,也就是说麦福在明世宗朱厚熜还在做藩王的时候,就跟着伺候他了。

但我们从内阁辅臣徐阶为麦福写的《司礼监太监掌监事兼督东厂麦公福墓志》中,却看到了不同的描述:

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3)

徐阶

公幼入内廷。正德丁丑,以选供事清宁宫。戊寅,改乾清宫近侍。嘉靖壬午,迁御马监左监丞,改御用监佥押管事,升左少监。

这里又说,麦福从小就被送入了宫中做小黄门,在正德十三年,入乾清宫做事。武宗驾崩,世宗继位,于嘉靖元年升为少监。

我们知道明武宗的正德朝一共就十六年,麦福在正德十三年的时候被擢升到了乾清宫做事,而明代乾清宫算是皇帝的寝宫了,如果不受皇帝信任,是不可能进乾清宫做事的,哪怕武宗常年不住在宫里。所以,按照徐阶的说法,麦福并非世宗的潜邸旧人

该信哪个?我个人是偏向后者的,因为根据三水县的地方志,也是说麦福是自幼被阉入宫的,再者徐阶与麦福是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相较于后来清人所修之史,可信度更高。

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4)

明世宗

为什么我花这么长的时间来判定麦福是不是世宗的潜邸旧人呢?有这么重要吗?答案是重要。因为从世宗对待麦福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世宗对正德时期宦官的态度,特别是麦福在嘉靖元年的那次提拔。

武宗是盛年而崩的,死得十分突然,虽然没有子嗣,但谁都没料到会因一次落水而短时间内暴毙。而世宗朱厚熜能够入继大统,说白了还是杨廷和等朝中大佬的一次豪赌,对于世宗来说就是一次“被中奖”,毫无任何准备。

小宗藩王入继大统,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朱厚熜在之前没有经历过任何君主式的培训,没有一个成熟的“东宫班底”,即便是那批王府的幕僚和近侍,也缺乏起码的政治成熟和行政经验,说朱厚熜是孤身一人来北京“打天下”的都不为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世宗在继位初期过得并不安宁,比如“大礼议”,比如武宗生母张太后的软硬手段,说白了就是几派人在争抢话语权。

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5)

明武宗

世宗有多难?一方面他要革除正德时期的弊政,比如宦官乱政的现象,查办了一大批原先武宗身边的近侍;另一方面他又要努力稳定朝局,向杨廷和等文官大佬频频示好,也要照顾皇族的各种情绪。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稳固自己的皇位。他一个人势单力薄,王府旧人还没完全成长,那么就只能从武宗的老人中寻找,所以有这么一批宦官在世宗继位后,也得到了信任,并被火速提拔,麦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

这么看来,皇帝在紧要关头,还是信任太监多一些。

但为什么这个人是麦福?在我看来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麦福足够年轻,适合长期培养。麦福是弘治十一年出生的,在嘉靖元年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年纪。而世宗当时也就十五六岁,二人的年纪代沟比起那些朝中动辄五六十的臣子来说,并不算大。

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6)

明代官员

第二,麦福并非武宗的核心近侍。武宗的核心宦官圈层经历过两次清洗,刘瑾倒台的时候倒了一批,武宗驾崩后杨廷和以”武宗遗诏“又处理了一批,即便是一些口碑还算说得过去的宦官也都夹着尾巴做人。而麦福不在上述任何一类人中。对于世宗来说,麦福的政治倾向是没有问题。

第三,麦福幼年入宫,深谙宫廷路数,经验丰富。一个自小就入宫的小黄门,兢兢业业地爬到了乾清宫,这从侧面足以证明在复杂的宫廷生态中,麦福是有自己的生存方式的。同时之前也说,世宗的府邸旧人还没成长,这时候用麦福这一类的宦官,是最直接高效的。

第四,麦福应该有一定的文化学识,且得到了世宗的认可。这么说吧,一般自幼入宫的小黄门,长大后能够服侍皇帝太后的,一般都多少有些文化知识。内书堂还记得吗?专门教授小黄门读书的地方,老师都是翰林院的顶流人才,司礼监的藏书也向他们开放。同时,世宗自己也是个读书很好的孩子,读书人与读书人之间的吸引,是天然的。

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7)

故宫

以上四点,也就决定了麦福在嘉靖年间的飞黄腾达。我们可以看下麦福之后的履历。

执掌禁军,拱卫皇权

嘉靖元年,迁御马监左监丞,改御用监佥押管事,升左少监;嘉靖三年,升太监,赐宫中骑马,改御马监,监督勇士四卫营;嘉靖五年,提督上林苑海子;嘉靖七年,御马监掌印太监,提督勇士四卫营;嘉靖八年,提督十二团营,掌乾清宫事;嘉靖九年,掌上林苑海子关防;嘉靖十一年,提督礼仪房并浣衣局;嘉靖十三年,总提督内西教场操练并都知监,带刀;嘉靖十六年,提督东厂;嘉靖十七年,兼掌尚衣监印;嘉靖二十四年,迁司礼监;嘉靖二十八年,司礼监掌印太监;嘉靖三十一年,卒。

啧啧,这个升迁速度,事实上从嘉靖三年开始,麦福就已经算是世宗的核心宦官了,后来的一切不过是按部就班罢了。何以看出?

嘉靖三年的,麦福已经开始接触禁军了。到了嘉靖八年,提督十二团营,说明世宗已经把自己的人身安全交到了麦福手上。

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8)

明军

麦福的这一系列擢升,确实看呆了当时很多人,要知道一般提督东厂的太监都是司礼监的第二或第三秉笔太监担任,为的是分权,避免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势过重。而麦福却开启了掌印太监提督东厂的先例,以致后世如魏忠贤等人都纷纷效仿。

以上履历我还是做了部分删减的,如果百分百还原细分,麦福的仕途涉及了皇帝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俨然是世宗的大管家。

那麦福到底在嘉靖朝发挥了怎么样的影响?有学者帮我们细致地分析了《实录》中关于麦福的只言片语,从马政、“大议礼”、冗员、张延龄案、庚戌之变等事件中,讲述了麦福在各种历史事件中的参与程度和影响。

但我并不打算顺着这个思路走,一来其中很多史料过于简短,且枯燥乏味;二来,过于细致地分析,虽然严谨,却总让人觉得太过拘束,没有畅所欲言之感。我还是试着从麦福的履历,结合嘉靖年的事件,聊聊我眼中的麦福的历史地位。

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9)

故宫

麦福的仕途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御马监、禁军、东厂、司礼监

御马监和禁军,其实也可以看作一回事,就是麦福逐渐掌握兵权。御马监并不是简单的表面意思,事实上宦官体系的二十四衙门中,御马监和司礼监一个主武,一个主文,地位非常重要。

御马监直接统辖部队,即最早的“羽林三千户所”,然后是“四卫军”,再改编为“四卫营”和“勇士营”,可以算是皇帝的亲卫部队。同时御马监肩负着打理皇家草场、御马、皇庄、皇店等职责,在权力上算是内廷的兵部和户部。

麦福是在嘉靖三年掌握了御马监的兵权的,而嘉靖三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左顺门事件”。当时已经致仕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杨慎,鼓动百官就“大礼议”向世宗和张桂、桂萼等拥帝派官员逼宫,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可以说算是在世宗脸上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当然,最后是世宗一派取胜了,杨慎直接被夺官发配。

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10)

杨慎

我相信麦福在这一年再次入职御马监并非偶然事件,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大礼议”的持续影响,激化了世宗与文官集团的矛盾,使得世宗重新开始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全。这就是麦福上任的时代背景。

嘉靖十三年,麦福总提督内西教场操练并都知监,这就是让麦福搞内操了。内操说白了就是太监军,最早见于正统时期,当时北京保卫战的时候,也先打北京城,守彰义门的就有这么一支内操军。内操正式成为定制是在正德时期,后来一度被边缘化,直到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蒙古俺答汗再度领军进犯京畿地区,而当时京城的守备可谓一塌糊涂。

鉴于京军的糟糕表现,世宗对京军进行了整改,恢复了三大营的编制,并重新重视内操。麦福就是当时内操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顺便要提的,在嘉靖十八年的时候,世宗南巡,麦福也是作为皇帝钦命的看摊人员,留守京师。

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11)

皇帝出巡

内廷宰辅,势重不显

我们再说东厂和司礼监。东厂我们知道,是明代老牌的特务机构了,长期以来都压制着锦衣卫。当然,嘉靖年间陆炳做锦衣卫头子的时候除外,但这并不代表东厂实力的削弱。

司礼监呢?明代皇帝制衡内阁的大杀器,在皇帝的授意下可以自行“批红”,也就是对朝局政务有决策权。

嘉靖十六年,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是,张鹤龄死在了狱中;第二是,御史桑乔弹劾了礼部、工部、兵部、户部四位尚书。

张鹤龄是武宗生母张太后的亲兄弟,张家在弘治、正德时期一向跋扈。后来世宗打压张家,并疏远张太后,其实就是在压制皇族的不安定分子,巩固皇位。嘉靖十六年的时候,张家基本上已经失势好几年了,但张鹤龄在这一年下狱,并忽然暴毙,还是引起了朝中人心的混乱。这个时候世宗就需要加强自己的皇帝威信了,于是麦福空降东厂。

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12)

宦官 剧照

而言官弹劾四位尚书,其中礼部尚书就是严嵩。当时的处理结果是,世宗保下了严嵩和兵部尚书,另外两位被勒令致仕。客观地来说,言官的弹劾并非空穴来风,朝中很多大佬的部分举措也的确超出了世宗的忍耐限度。四位尚书,两位留用,两位致仕,表明了世宗息事宁人的态度,但以世宗的权谋之术,不可能没有防备。这个时候,特务系统又有活干了。

嘉靖二十八年,麦福以司礼监掌印太监之职提督东厂,说明世宗这十年来用麦福用得越来越顺手了。其实东厂掌握在司礼监手里还是御马监的手里,并不重要,关键还是看人。皇帝信任谁,谁办事得力,谁就上位。麦福在嘉靖二十八年,可谓位极人臣,其权势丝毫不亚于内阁首辅大臣,但更可怕的是我们却在很多史料里并没有找到这一时期麦福有怎么样的作为。

能隐忍,不高调,听皇帝的话,还用得顺手,这就是麦福最厉害的地方。只是仅仅三年以后,麦福便撒手人寰,享年五十四岁。

嘉靖皇帝最有名的事(嘉靖皇帝的内廷宰相)(13)

明世宗

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滥外长江空自流。

今天的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其前身是明代的护国寺和刚公祠堂,就是麦福在嘉靖二十九年的时候兴建的。广东的三水县,在明代能够设县,也与麦福当时的权势有关。至今在三水,还有一座太监洲。

明代嘉靖年间的宦官,并不是简单的被打压与否问题,而是这个群体在世宗的治下更加隐秘不显,却不代表他们失去了往日的帝王的信任与尊宠。有时候,这种大隐隐于市的参与,反而更能起到他们作为皇权拱卫者的作用。不要一听宦官就摇头,王振不是傻子,刘瑾不是疯子,魏忠贤也没有反社会人格,说白了一切都只是封建王朝的政治博弈罢了。而麦福的存在,更是嘉靖年特定历史时期的客观需要。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