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习题(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练习题答案分析)

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

答案: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做出的反应。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习题(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练习题答案分析)(1)

二、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来问题。

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答案: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自然现象就是物候。

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案: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采用了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作者运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理顺序,可使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掌握。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习题(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练习题答案分析)(2)

三、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答案略。

四、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答案: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对现象的表述之中。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如何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习题(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内练习题答案分析)(3)

五、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答案:①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

②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是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