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的桑树(如今仅剩下零落的桑树)

养蚕,这个极少数人所熟悉的行业和我们国家的发展历史一样悠远长久,养蚕业也是流传至今唯一没有任何进化改变的古老行业。养蚕的目的很简单,就只是为了获得蚕丝,早在远古时代,中国用蚕丝做的丝绸就经丝绸之路名扬四海。

养蚕的桑树(如今仅剩下零落的桑树)(1)

养蚕

在90年代初的黔北山区,家家户户都靠种植玉米,再用种出来的玉米养上几头猪来维持生活。一直以来,这种简单的农耕模式并没有改变农民贫穷落后的现实,也正因如此,外界人笼统的给这片地区的人们下了一句定义“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为了改变现状,这里的人们变得更加勤劳,同时也尝试了各种能致富的方法,其中就有养殖丝蚕。

那是一九九三年的时候,在我们黔北山区,为了改变贫穷的现状,镇里开始下乡推广种桑养蚕。由镇政府牵头与外商合作,外商负责提供蚕种、收购等事项,农户就负责养蚕、出丝。

养蚕的桑树(如今仅剩下零落的桑树)(2)

当时为了致富,大多数农户都是说干就干。大家纷纷把玉米地改种成桑树,很多农业种植户就摇身变成养蚕农,当时我家就在其中。

从农户变成养蚕户可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转变过去的。蚕种还好解决,可蚕要吃的桑叶却一时半会没办法搞到。记得九三年年底时,村里运来很多半米高的桑树苗,到了第二年开春,大部分玉米地就变成了桑树地。

在这过渡期间,桑树地还得继续种上玉米,猪还得照养。可能是由于桑树苗运过来的时间太长脱掉了水分,种下去的桑树苗成活率只有对半的比例。到了下半年,村里又补种了一些,这才把空缺的土地都栽满。

养蚕的桑树(如今仅剩下零落的桑树)(3)

摘桑叶喂蚕

到了一九九五年,桑树成林,我家才算真正开养蚕。养蚕对于内行人来说是较为简单的,但是对我们村这种刚转入行的门外汉来说却显得十分陌生。

养蚕人可不能像种庄稼那样粗心大意,学会之后才知道养好蚕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从前期的蚕卵到幼虫,再到成蛹吐丝结茧,都需要用心去照顾。养蚕人必须要对蚕的各个阶段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到合理范围,还要对各个阶段蚕的喂食条件进行详细的安排,除了这些,在养蚕过程中,蚕的卫生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

尽管村里人都提前去村里的技术指导处了解了不少。结果第一批蚕还是没有养好,忙活了半年却没有收获多少蚕丝。此时,其它很多农户和我家情况差不多,也许大家都是经验不足吧!为了生活,很多农户已经没办法再等待来年重新再养。有些按耐不住的农户纷纷把种植的桑树砍掉,再重新种上玉米。

养蚕的桑树(如今仅剩下零落的桑树)(4)

蚕结茧

我家最终选择了接着再养,有了上次的经验,第二年总算出产了些蚕丝。可是在卖掉蚕丝后一算成本,忙活了一年了,竟然还不如养头猪划算。直到后来,村里人由于搭了土地又没赚到钱,都不再看好这个行业,最终大家又把种下的桑树砍掉,这股养蚕的浪潮才算失败收场。

如今,当年种下的桑树还些零落在山上的某些角落,而桑树早也成材,每年还会结很多桑葚。而曾经的养蚕人早已经彻底告别那些穷困的日子,村里至今也没有再出现过养蚕的人家。

其实回想起来,那些年养蚕的路子也并非完全行走不通,只是由于条件封闭,信息不及时,再加上羊群效应的影响,这条路才多了很多绊脚石。如果换在当今这个时代,这条路也许早就走通了。当村里的人们再次提及养蚕那次经历时,也只能遗憾地摇摇头,全当一次创业失败的经验教训罢了。

养蚕的桑树(如今仅剩下零落的桑树)(5)

蚕蛾

注:本文由“家是故乡浓”根据早年真实事件所写。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说明出处。

有感的朋友请点个关注、留言吧,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