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心最易懂的句子(争论对错与划分阵营)

全文总结:诛心是否是好的,是否是必要的,要看诛心的样式,也要看争论的种类:如果争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是非对错,深入的诛心是好的,是必要的,表面的诛心有很大的问题;如果争论主要是为了划分阵营,最好能够深入地诛心,但表面的诛心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面对国与国之间的舆论斗争,诛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你不诛心,别人也要诛心,吃亏的只能是你自己,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诛心最易懂的句子?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诛心最易懂的句子(争论对错与划分阵营)

诛心最易懂的句子

全文总结:诛心是否是好的,是否是必要的,要看诛心的样式,也要看争论的种类:如果争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是非对错,深入的诛心是好的,是必要的,表面的诛心有很大的问题;如果争论主要是为了划分阵营,最好能够深入地诛心,但表面的诛心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面对国与国之间的舆论斗争,诛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你不诛心,别人也要诛心,吃亏的只能是你自己。

一、诛心通常所暗含的意思

双方争论时,经常会指责对方诛心,似乎诛心是个不好的事情。

诛心指的是什么呢?心表示什么?表示核心的信念,诛心就是指责对方关于某件事情的立场仅来源于主观的信念,而不是客观的证据,实质上就是把批评和指责直接指向对方的信念、信仰。这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

指责对方诛心就是指责对方质疑自己关于某件事情的立场仅来源于主观的信念、信仰,而不是客观的证据,并且认为这种质疑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合理的。

通常,争论的双方都不会承认自己在诛心,而是指责对方在诛心。

信念或信仰是什么呢?信念或信仰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某种倾向以及对这种倾向的热爱、实践和坚持。

那么信念从哪里来的呢?来自于传承和实践;传承方式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学习等;虽然在传承接受的过程中,人对接受来的认识倾向也会有各种思考和鉴别,但主要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只代表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本来的价值倾向。

信念来源于实践,是指人对世界的直接和间接体验会对传承来的信念进行调整;就是说,人会获得一些新的证据,并用这些新的证据对传承来的信念进行验证;如果通过验证,就继续坚持;如果通不过,就存疑,如果多次通不过,就会带来信念的改变。信念来源于实践,是人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体现了人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也体现了人的认识的灵活性。

既然人的信念可能来自于传承,也可能来自于实践,指责人的立场来自于信念,而不是客观证据,实质上就是指责对方不会通过获得和分析客观证据来调整立场,进而不会调整信念;因此其信念仅来自于被动接受,来自于他本来的价值倾向,完全没有来自于实践;在指责者看来,被指责者或者没有主动性,没有思维能力,没有灵活性,或者思维僵化,认识教条,没有客观性,存在主观偏见,或者二者并存。

这是诛心时,指责者所内涵而没有言明的基本意思。有没有引申的含义呢?引申的含义可能有很多,这里说两条。

第一,既然被指责者存在主观偏见,那么他也很可能不会公正地对待客观证据,他的证据很可能是有问题的,是故意挑选出来的,至少是片面的;进一步,他可能对证据弄虚作假,那问题就更大了,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还是品德问题。

第二,现实中,信念通常是与利益挂钩的,指责立场仅仅来自于信念,实质上暗指,被指责者可能存在拿人钱替人说话的可能;这比品德问题严重多了。

因此,当指责对方关于某件事情的立场来源于信念,而不是客观证据时,也就是诛心时,实质上是在说,对方没有主动性和思维能力,存在主观偏见,甚至存在弄虚作假的可能;一个既没有思维能力,又被主观偏见所左右的人的立场还会符合客观规律吗?还值得重视吗?如果再加上引申的含义,那么被指责者以及被指责者的立场就更不值得重视了。

被指责者的反击通常是用诛心的办法指责对方的诛心。

反击对方诛心,通常的说法是,对方也仅仅是在攻击自己的信念,所用的攻击手段也仅仅是他自己的信念,因此对方实质上也是在用信念表达立场,与自己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对方关于思维能力和主观偏见甚至道德品质的指责,也可以用在对方身上;这实质上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也是一种诛心。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指责立场来自于信念,还是反击诛心,实质上都是诛心,是相互诛心;这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好,双方在空对空,还有点人身攻击的意味;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会倾向于认为,讨论或争论时不应该指责对方的信念。

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诛心一定只能是上面讲的那样吗,有没有其他的样式?二是诛心的作用只能是质疑对方的思维能力和客观性以至于道德品质吗?还有其他作用吗?信念本身不包含什么信息吗,不起作用吗?

如果诛心是像上面讲的那样,那争论就会无休无止,并且不会给人带来新的更深入的认识。但诛心一定只能是这样的吗?这需要我们对信念进行深入的分析。

如果诛心仅仅是在质疑对方的思维能力和客观性,那么诛心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但如果诛心还有其他的作用呢,能够一味地反对诛心这样的行为吗?

二、表面诛心与深入诛心

我们在前面说,信念或信仰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某种倾向以及对这种倾向的热爱、实践和坚持;这是我们对信念或信仰的普遍理解,但也是表面理解;这不是信念或信仰的全部,在信念的表面理解下面,还有信念的支撑基础。

我们知道,信念是一种认识倾向,那么信念来源于哪里呢?这是我们第二次问这个问题,前面那一次是从人与信念互动的角度,这一次是从信念的认识来源的角度。

要形成作为信念的倾向性认识,首先要有观察到的证据,要获得观察到的证据,需要观察方法,要形成观察方法,需要我们对世界有一些认识,这些认识可能与我们的某些信念有关;要获得观察到的证据,还要选择观察范围和观察对象,这一选择本身又决定于我们的经验和认识,这些经验和认识又可能与我们的某些信念有关;要对观察到的证据进行论证需要逻辑,逻辑也来自于我们的认识,这些认识也可能与我们的某些信念有关。

因此,认识是一个交叉联系、循环递进的过程。我们的某一个信念就处在这一交叉联系、循环递进的过程的某一个节点上。某一个信念的支撑基础,最广义的解释就是我们的全部认识和认识过程,最狭义的解释也要包括认识过程中处在这一信念前面的那一个环节的各种认识要素,包括,观察对象,观察方法,观察结果,论证逻辑等。

双方讨论或争论时,信念的支撑基础会影响到讨论双方关于观察范围、观察方法、论证逻辑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会对论证过程所用的证据和论证逻辑产生影响,进而对立场产生作用。

因此,在讨论或争论时,指明信念是必要的,指明信念时,不但要指明对信念的表面理解,还要指明信念的支撑基础,不但要指明表面理解和支撑基础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指明表面理解和支撑基础与正在进行的论证过程的关系;只有这样,双方的讨论和争论才是建立在清楚明确的基础上;如果双方是建设性的讨论,如此做,能够把讨论引向深入;如果是以胜负为目标的争论,如此做,能够找到对方的根本性的弱点,是致胜的关键。

从这样的意义来讲,通常意义的诛心(也可称为表面诛心)是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的,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当然,仅仅是表面的诛心还不够,要诛得深入,深入到信念的支撑基础,深入到表面信念与支撑基础的关系,深入到支撑基础如何影响论证的证据和逻辑。

如果说表面的诛心给人空对空的感觉,那么深入的诛心则会直达对方认识的深处,是实打实。如果双方经得起深入的诛心,关于诛心所暗含的意思自然就会消散,如果经不起深入的诛心,那暗含的意思就被证实。

三、诛心与约束己方----信念的约束作用

我们在前面分析诛心时,所涉及的争论还是通常意义上的,就是双方用语言表达他们之间的矛盾,并试图以此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是错误的。

但有一些争论,双方也有证明对错的目的,但这只是次要目的,主要的目的是划分阵营,区隔支持者与反对者。

以区隔阵营为目的的争论,通常是争论双方观念坚定,对立明显,信念与利益挂钩,双方都知道没法让对方认错和改变信念;因此,对错在这里已经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争论稳定和壮大自己阵营的力量,降低对方阵营的力量。政治争论和宗教争论通常含有这样的特点。

对以区隔阵营为目的的争论,证据和逻辑的重要性的降低,而信念的重要性升高,信念成为划分阵营的主要工具;在这样的争论里,诛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稳定和壮大自己阵营的力量,包括稳定自己阵营原有的力量和争取第三方的支持(至少是不反对或中立);这一部分分析前者,下一部分分析后者。

在区隔阵营的争论中,双方都认识到很难改变对方阵营的大部分人,但每个阵营中都会有小部分人信念不那么坚定;双方都想稳定住自己阵营的这一小部分人,而争取对方阵营的那一小部分人。

双方的可能策略是:封锁对方阵营的信息还是开放对方阵营的信息,用客观的温和的证据和逻辑还是用偏见严重的激烈的证据和逻辑。

对于开放还是封锁信息,双方的优先策略肯定是封锁,因为如果一方开放而另一方不开放,开放的一方会被对方的信息影响,而封锁的一方则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双方的优先策略都是封锁对方信息。

对于用温和客观的信息还是激烈偏见的信息,双方的优先策略是激烈偏见的信息,因为在基本封锁信息的情况下,指责对方的激烈偏见的信息至少能够稳固己方的那一小部分人,或许还让对方的信念不坚定者有所改变;而温和客观的信息并不能稳固己方的那一小部分人,能否让对方的信念不坚定者有所改变是不确定的,因此双方的优先策略是激烈偏见的信息。

结合起来看,双方的均衡策略都是封锁对方的信息,并用激烈偏见的信息指责对方;这些激烈偏见的信息可能很少影响到对方,主要是用来区隔己方和对方,在双方之间划出界线;这些信息一般是在信念的指导下寻找和组织的,服从于指责对方的需要;因此在这样的争论中,核心就是指责对方的信念,给对方的信念起一个低下、邪恶的,让人一听就会出现像厌烦、憎恶、愤恨、蔑视、鄙视等负面情绪的名字,使己方和(可能的)对方的一部分人认为对方和对方的信念是坏的、邪恶的,至少是低俗的、不堪的,令人难以忍受的。这就达到了区隔或划分阵营的作用。

信念在划分阵营的争论中的这种区隔作用就是信念的约束作用,主要用来约束己方。在这种争论中,诛心的作用就是极大地发挥信念的区隔作用,约束己方。

四、诛心与争取第三方----信念的引导作用

在划分阵营的争论中,除了争论双方,通常还会有第三方;争论双方都想争取第三方站到自己这一边,至少是不站到对方那一边。

第三方通常对双方争论的具体事情不是很了解,也不会很关心,除非第三方也有类似的事情。因此,仅靠争论具体事情的对错很难争取到第三方的支持,必须把具体的事情与某些普遍的、宏大的因素联系起来,指责对方在普遍、宏大的因素上的错误,并且对方在具体的事情上也是错误的,是由于对方在普遍、宏大的因素上的错误导致的;这样的叙事逻辑既能引起第三方的关心,也能引发第三方的认同。

这就是所谓的扣帽子,帽子戴到一方的脑袋上,帽子就代表这一方,甚至成为这一方的全部,帽子有问题就意味着这一方的所有事情都是有问题的,批评帽子意味着批评了这一方的任何事情。至于帽子与这一方的联系,这一方是否真有这顶帽子,可以先不管,先扣上就好;需要证明的事情,一时间很难做,并且第三方不一定真关心;关键是,帽子扣上了,就很难完全摘下,即使摘下也会在第三方留下印象。

这些普遍、宏大的因素,或者说那顶帽子,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要能够体现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内在思想和外在面目,能够影响具体的行为;信念以及与信念相联系的基本的行为方式就是这样的因素。人们通常会认为,如果信念与行为方式有问题,那么在具体的行为上肯定也会有问题,因为信念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有引导作用。

扣帽子就是一种诛心,是利用信念的引导作用,引导第三方的认识:先利用诛心,引导第三方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或信念,即被扣帽子一方的信念是坏的,邪恶的,第三方有了这样的认识或信念,就会认为被扣帽子一方的所有行为都是坏的、邪恶的;第三方认识到这一点,就可能在行为上站到扣帽子一方,反对被扣帽子一方;并且不是在一件具体的事情上,而是在许多事情上都站到扣帽子一方。

在划分阵营的争论中,如果一方诛心,另一方的优先策略一定也是诛心。如果一方不诛心,另一方的优先策略仍旧是诛心,最后双方的均衡策略就是都诛心,

因此划分阵营的争论需要诛心,也必须诛心,诛心能够引导第三方的认识,并有可能引导第三方的行为。

这里的诛心有没有约束作用呢?有的,有潜在的约束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就像在上面一部分的分析中,诛心对己方有没有引导作用呢?也是有的,但也不是主要作用。就是说,划分阵营的诛心,其作用在对内和对外方面是不一样的,对内主要是约束作用,对外是引导作用。

在最后这两部分对诛心的分析中,人们假定信念包含了一定的信息,尽管人们接收到的关于某一方的信念的说法由于诛心的存在不一定是真实的: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信念代表了这个人或这个组织的特征,人们是用这个人或这个组织的信念预测其行为方式,人们再根据这个预测决定自己对待这个人或这个组织的态度和行为。信念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源于信念包含一定的信息这一特点。

总结最后这两部分的分析,结论就是,如果争论的目的不是对错是非,而是划分阵营,那么诛心是必要的,而且是有用的。

全文总结一下,诛心是否是好的,是否是必要的,要看诛心的样式,也要看争论的种类:如果争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是非对错的,深入的诛心是好的,是必要的,表面的诛心有很大的问题;如果争论主要是为了划分阵营,最好能够深入地诛心,但表面的诛心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面对国与国之间的舆论斗争,诛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因为你不诛心,别人也要诛心,吃亏的只能是你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