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患难与共(成语故事春秋篇-2)

在上一篇文章中说到关于千金一笑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当时西戎入侵周朝,虽然西戎被打败了,但京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边)的宫殿都被烧毁,所以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诸侯国郑国的掘突因在与西戎作战过程中英勇顽强,所以周平王把郑国新开辟的东边地方(今河南新郑)也封给了他,史称郑武公。

郑武公的夫人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窹生,小儿子段,因为窹生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所以姜氏不喜欢大儿子,却偏爱小儿子段,总是在郑武公面前夸赞小儿子,想让他立小儿子为太子,但郑武公未答应,还是立了大儿子窹生为太子,公元前743年,郑武公去世,窹生即位,史称郑庄公,继续替父亲帮着周王朝办事。

【初生嫌隙】

郑庄公即位后,他的母亲姜氏就一直提议要让他给弟弟“段”封一个城池,最早建议将制邑(今河南汜水西)封给段,然而郑庄公却不同意,因为那个地方是郑国除了都城以外最重要的城市,而且在他们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就嘱咐过,那个地方不能封给任何人,于是母亲姜氏又建议将京城(此处的京城并不是国都,也是当时的一个地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封给小儿子,京城也是个大城,郑庄公也有些为难,这时姜氏显得很不高兴了,指责他不讲兄弟情义,为了不惹母亲生气,郑庄公便决定将京城封给段。

第二天,他找来大臣们宣布,将会把京城封给自己的弟弟,大夫祭足却极力反对,他说:“京城是郑国的重要城市,而且经济发达,粮草充足,如果以后段图谋不轨造反的话会很麻烦。”众大臣也极力劝阻,但郑庄公力排众议,还是将京城封给了段。

段叔临行前,母亲姜氏把他拉到一边悄悄对他说:“你到了那边好好操练兵马,等时机成熟了,我在都城配合你攻进来,你回来做国君,才是最能趁我心意的。”

段叔到达京城后,一边招兵买马,一边操练军队,同时把周边逃到京城的奴隶和罪犯全部收留下来,就这样过了二十年,太叔爷的势力已经慢慢壮大了,大臣们将段叔要造反的事情汇报给郑庄公,提醒主公要多加防范,郑庄公却一直置之不理,结果没过多久,京城周边的两个小城就被段叔夺了去,祭足、大将军公子吕和大臣们纷纷建议派兵去镇压,而郑庄公却以不想母亲难过为由严词拒绝了。

【兄弟反目】 【母子结仇】

过了几天,郑庄公让祭足代他管理政务,称自己要去洛邑替周天王办事,于是便动身离开了都城,母亲姜氏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将这个情况写信告诉了小儿子段,让他抓紧带兵占领都城,段叔接到母亲的信件后很高兴,他向所有军队宣布,奉主公的命令带他们去保卫都城,随后便带领大部队离开京城,浩浩荡荡的前往都城了,哪知其实这一切郑庄公早就知晓,他已命公子吕早就埋伏在京城周围,段叔给母亲的回信也让公子吕找人截获,只等段叔大军一离开,公子吕就火速占领了京城,段叔走了两天后,听人报信说京城被占了,这下慌了神,随行的士兵们也都知道他们根本不是去保卫都城,逃了很多人,段叔率领剩余人马只能跑到就近的一座小城,然后面对士气低下的士兵和一座小城怎么能守得住呢,很快便被占领,最终段叔拔剑自刎,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临死前他扬天长叹:“我母亲对我太好,反而害了我啊!”

回到都城后,郑庄公将来信和回信全部给自己的母亲看,姜氏无话可说,郑庄公也对自己的母亲恨之入骨,嘱咐祭足将母亲搬离都城,送到城颍(今河南临颍)去住,同时发下毒誓:“不到黄泉,再也不和母亲见面。”黄泉,就是死的意思,就是说郑庄公这辈子都不愿意见到自己的母亲了。

成语故事患难与共(成语故事春秋篇-2)(1)

【冰释前嫌】

这件事情过去后,郑庄公去除了心头大患,心情也比较愉悦,可这样的心情没有保持太久,因为自从他把自己的母亲赶出都城以后,民间和朝廷上有很多议论,说他没有孝心,不能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其实郑庄公当时也是一时气愤,现在过了这么长时间,他的心态也已经慢慢缓和,也觉得不应该这样对待母亲。

有一天,城颍有个小官叫颍考叔,到都城来给国君进贡,郑庄公便留下他吃饭,席间他看见颍考叔把一块很大很肥的羊肉用布小心的报了起来,便问他为什么不吃。颍考叔答道:“我在这里有这么多好吃的,可我的母亲却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饭菜,我想带回去给她也尝尝。”郑庄公听到此话,便感叹道:“你真是个孝子啊,我虽然做了国君,却不能像你一样奉养母亲啊”,于是将自己发的毒誓说给了颍考叔听。颍考叔听过之后,却说,这有何难,不就是黄泉相见么,我们找人挖地道,只要土地里挖出水了,不就是黄泉么,到时再在地道里建一所房子,主公您不就可以和母亲在那里见面了么,郑庄公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委托颍考叔去办这件事情。

颍考叔找了五百人日夜赶工,很快就把他们设想的地道和房子建好了,同时把郑庄公的母亲接到了地道中的房子中,郑庄公从地道的另一头下去,与母亲见面,两人一见面,郑庄公便给母亲跪下了,说:“儿子不孝,求母亲宽恕”。母亲姜氏连忙将他搀起来,说:“是我不好,怎么能怪你呢。”就这样,母子冰释前嫌,郑庄公决定将母亲接回都城,马车回来的那一天,他与母亲同乘一辆马车,故意在城中多转了几圈,让百姓们都看看他的孝心。

以上便是“兄弟相残”的成语典故,这个故事不仅对兄弟间的相处提出警示,也对为人父母有着很好的教育意义。

看成语典故,知盛衰更替,得人生智慧,欢迎点赞关注收藏,本号会持续更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