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人都比较有气节(我以我血荐轩辕)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饱含着鲁迅先生对民族家国的热爱和“死而后已”的决心,从中我们也能看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魂。

真正的文人都比较有气节(我以我血荐轩辕)(1)

文人风骨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社会阶级就按照“士农工商”的类别来划分,读书人因为能够入仕做官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真正的文人都比较有气节(我以我血荐轩辕)(2)

而到了宋代,依靠“黄袍加身”上位的赵匡胤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使文人的地位上升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真正的文人都比较有气节(我以我血荐轩辕)(3)

赵匡胤

宋朝时期,程颐、程颢兄弟二人创立的宋明理学兴起,到了南宋时朱熹集为大成,故又称“程朱理学”。

真正的文人都比较有气节(我以我血荐轩辕)(4)

理学重构和升华了儒家传统道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提升到了新的阶段,即“重义轻利”。强调通过自我道德约束达到理想化的完美的人,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出现了许多极具民族气节的诗词,如我们都熟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气势雄浑,铿锵有力,激奋人心。

真正的文人都比较有气节(我以我血荐轩辕)(5)

而文天祥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的代表性人物,则不止因为他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这样的铿锵诗句,更是由于他一届书生却披挂上阵,真真正正置之生死于度外,实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二十一岁考中状元。在宦海沉浮多年,未受重用。三十七岁辞官,散尽家财,招兵买马,自请抗元。被俘,忽必烈以高官厚禄相诱,不降,从容就义,谥号“忠烈”,终年四十七岁。

真正的文人都比较有气节(我以我血荐轩辕)(6)

文天祥

“宁死不屈”似乎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最高气节。

燕王朱棣篡位后,诏明代大儒方孝儒拟即位诏书,方孝儒挥笔写下“燕贼篡位”,高喊“死即死耳,诏不可草。”凌迟,诛十族。一路为朱棣篡位出谋划策的姚广孝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真正的文人都比较有气节(我以我血荐轩辕)(7)

王艮,明朝时期人,科举考试中考得第一名,可在殿试时,因面貌不端,“状元”之名被建文帝赐给了胡广,王艮成了第二名。靖难之役,朱棣即将攻入南京城,胡广、王艮、谢缙三人相商,胡广高声陈词,决意以身殉国,誓死不降,王艮垂泪不语。朱棣进城,胡广“召至,叩头谢。”而王艮早已于家中饮鸩自杀。

民族气节

跨过了历史洪流,我们对着史书点评,在感慨和奋勉之余,或许还会生出一些不同的想法,文人着实愚钝。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能活为什么不活,死了除了证明清白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可是,我们又确实需要这样的人,历史需要这样的人。如谭嗣同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文人的气节是“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屈”,总说“文弱书生”“书呆子”,可是他们的根骨中有宁死不屈的气节,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延绵不绝之所在。

范伟在《南京!南京!》中饰演的唐先生在临死前对日本兵说:“我老婆又怀孕了。”只要中华民族的气节还在,中国人就是杀不完的,子又生子,孙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我是创作者野峤,关注我,为您推送更多文人轶事和文学作品解读。感谢您的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