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方言词语(话说武汉趣谈武汉腔调)

原创 蔡璧申

“扳”字

提到扳字,大家自然提到“扳马养的”武汉人经常挂在口边的“汉骂”。口里不干净,汉口话叫“带把(念第四声)子”,“扳马养的”就是常说的带把子。我们不妨了解一下“扳”的来龙去脉。

我对“扳”字的认识,首先从“扳沙”说起,小伢喜欢动,好奇心强,随么事要弄一下。折腾半天,这是天性。可大人不高兴,常呵斥:扳沙!

我们在河边长大了的伢,玩沙是很自然的事。只是在没有沙的地方呢?所以“扳沙”我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丰都是传说中的鬼城。它在长江川江北岸,属于重庆市。鬼城的江边有个地方叫“流沙坡”,是一片不长草的岸坡,据说人死后就要到那个地方去挑沙。把河里的沙堆上岸,天黑就开工。鸡叫就收工。只是天亮后挑上去的沙又溜下来。还了原,永远挑不完。所以叫流沙坡,客班轮船上行通过这里,大多晚上,在探照灯的帮助下才看清这里。此地人烟稀少。阴森森的。“扳”是折腾的意思。所以叫扳沙。

扳沙的故事,不知道与这个流沙坡有没有关联?有待考察。我的故事还没完。如果亡人在人间是好人,就会很快地轮回,早投胎。要是坏人,恶人的,还要继续搬沙,这叫“扳命”赎清了罪,就“扳拢去(ke)了”,不然“扳不拢去(ke)”这些也是汉口话中的常用语,因为扳字有折腾的意思。“扳妈”一词就成立了。折腾自己的母亲,啃老,为不肖子孙,有谴责的意思,就是“扳妈”,请看句式:

格扳妈,你跟老子滚!

格扳妈,什么东西?

格扳妈养的,算么事。

这个“格”字,作为助词,可以不做详细解释。四川土话有“格老子”口语,也是如此。有提出用“个”字,可以比较一下。

“扳妈”也不能都理解成骂人。如果口气平和,笑骂,相反倒还有亲切之感。一般对下辈对平辈带把子,只要不是吵架、打架的场合,也不认为骂人,谁也不敢对自己的领导对自己的父母“带把子”。

我也不太同意用“鸨母养的”解释。

武汉方言词语(话说武汉趣谈武汉腔调)(1)

“拐”字

拐字在汉腔中还是蛮有味的。现在用拐字的地方比较多,如打拐,拐骗等。你莫拐(偏离)坏的意思,搞拐了!(出了错)

拐字用的多的还有一个地方,就是拐子。拐子是对大哥的称呼,“家有长子,国有大臣”“长兄如父”“长兄长嫂如爷娘”,说明大哥在家庭中的责任。我们武汉人喜欢用拐子称呼大哥,是一种服从和尊敬,是充满亲情的,在非血缘人际关系中表达不一般的情感。为什么呢?我们探索很多出处,很有意思。

我想谈谈,从拐杖的文化说起:拐杖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早期的人类,那是离不开棍子的,自卫和狩猎的需要,发展成为武器和拐杖。我记得有一个谜语: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打一生物?谜底是“人”。说是,小时爬行,长大直立行走,老了拄拐棍就成了三条腿。

拄拐杖也是有讲究的。在宋代包公案中有个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李娘娘在寒窑时拄竹竿,进了皇宫后拄的是龙头拐杖,这条拐杖连皇帝的龙袍都可以打。陈琳也拄着拐杖,那是皇帝赐给他的,可以拄上金殿的。

连妖魔鬼怪也有拐杖。那是邪恶的象征。他的拐杖是鬼头的,魔头的。蛇形拐杖是医学界的标志。魔术师也有拐杖,变魔术的道具。卓别林手上都不离拐杖,那是演喜剧的需要。来中国的洋人,辛亥革命的领袖们,都拄拐杖,有个名字叫文明棍。孙中山的铜人像造型就拄有拐杖,“文明棍”不仅孙中山手上,蒋介石手上都离不开它。

拐杖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武汉人对“拐子”敬爱有加是自然而然的。网友们都看到这一点。在汉口天津路里面有一家老人用品商店,各种拐杖琳琅满目,令人睹物生情。

最后,我再说一个神话中的拐子。东游记中的八仙,铁拐李,俗名李玄,得道最早,他是八仙的老大。尽管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当之无愧的拐子就只有他。

武汉方言词语(话说武汉趣谈武汉腔调)(2)

“毛”字

两个爹爹下棋,一个爹爹要悔棋,另一个爹爹按着棋子,连声说:“不行不行,输了就认输,莫毛痞呀。”武汉话“毛痞”就是不遵守约定,有故意不认输的意思。毛与痞有相同的意思,可以单独用,如这个爹爹可以这样说:“你莫毛啊。”还可以说“你莫痞啊。”“毛赖”虽然与“毛痞”意思差不多,但“毛赖”有毁约“混账”的味道,如借钱不打算还,还找些歪理搪塞,我们说,他在“毛赖”。

“毛”作为方言,古人也用得精彩。

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个故事:一次他与好友刘贡父谈天,提到当年过的苦日子,吃的“三白”饭。这刘贡父是个散泛人,有一天他用 “白饭、白盐、白菜”的皛 (xiao) 饭,戏称三白饭来招待他。数日后苏轼还席,没想刘贡父等了好几个时辰,饿得肚子咕咕叫,席上还是空空如也。原来,苏轼请刘贡父吃的是“毳(cui) 饭”,毳字由三个毛字组成,也就意味着无饭无菜也无酒。苏轼用机智毛赖了这桌席,不失为一段趣闻。

若武汉话中“毛”字单独用,还有“恼羞成怒”的意思。比如,两人开玩笑,其中一个人受不了,火了。这时旁边人解劝:“莫说,莫说,他发毛了。”指的就是恼羞成怒。

武汉人家有生孩子的。说他们家添了一个毛毛,或者说添了个毛头。男孩叫毛弟,女孩叫毛妹,男孩子女孩子都有叫毛丫的,“毛毛”的名字充满爱意,是亲切的称呼。

武汉方言词语(话说武汉趣谈武汉腔调)(3)

“去”字

武汉文友在用去字时,为了表示是汉话,喜欢用“克”字代替,其实大可不必。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是普遍的。我记得很早有学者写文章,强调汉字的纯洁性,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比方说“六”字的发音,普通话liu,汉口话念lou。没有必要用陆字代替表示汉口话。

《洪湖赤卫队》韩英唱“早上船儿去(ke)呀嘛去(ke)撒网”,不是本土的歌唱家,大多唱“去(qu)撒网”,没有王玉珍原唱的过瘾。剧本上就是一个“去”字,不研究,就唱不出民歌的风味;“去”字不用改成“克”,唱不对,说明功夫不到家。后来《洪湖赤卫队》搬上银幕,保持原歌剧的韵味,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好评。这说明地方的,也是全国的,成为经典。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武汉方言词语(话说武汉趣谈武汉腔调)(4)

清同治黄鹤楼

编辑:水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