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观及其当代价值(诗经中的爱情观)

作为一部著于西周时期的文学作品,《诗经》不同于其他时代中某些描写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文学作品,而是以一种更加风雅淡然的写作风格,深度贴合劳动人民实际生活和真实情感,讴歌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美好品德,表达出普通民众对理想生活、事业、爱情等诸多方面的向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出自《诗经》描写浪漫爱情的古老诗句,不知鼓舞了多少青年男女坚守坚贞不渝的爱情,许下永结同心的山盟海誓,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诗经中的爱情观及其当代价值?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诗经中的爱情观及其当代价值(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爱情观及其当代价值

作为一部著于西周时期的文学作品,《诗经》不同于其他时代中某些描写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文学作品,而是以一种更加风雅淡然的写作风格,深度贴合劳动人民实际生活和真实情感,讴歌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淳朴的美好品德,表达出普通民众对理想生活、事业、爱情等诸多方面的向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出自《诗经》描写浪漫爱情的古老诗句,不知鼓舞了多少青年男女坚守坚贞不渝的爱情,许下永结同心的山盟海誓。

爱情是一种跨越国界、种族和阶级的普适性概念,每一个人都可以给出自己独有的答案。对中国人而言,我们几千年来从未中断过爱情概念的讨论和对理想爱情的描绘。爱情这个抽象的概念,寄托了中国人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对和谐的男女交往和生活模式所进行的具体化描述,大大丰富了历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的精神世界。但爱情是不一而同的,每个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因素都会对爱情观念产生影响。作为一名青年,我也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遇见自己所渴望的爱情,因此,在当今现代化社会中,选择并确立什么样的爱情观是我们每一位青年都需要回答的问题。

对于爱情,很多人给出了十分冷静的回答。他们认为,《诗经》中所描述的至死不渝的爱情只存在于人们的期望和想象之中,而永远不会走进我们的现实世界。他们认为,构建爱情的基础不是鲜花和誓言,而是黄油和面包。诚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似乎印证了他们理论的正确性。真理需要实践来印证,而人类生活永远不缺证道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很多人抛弃了年少的挚爱,投身于物质世界的汪洋大海,想要在世俗生活中崭露头角、功成名就之后再华丽转身,可惜挚爱已不在,一声叹息再难以追寻当年的白月光。此时的他们,往往会慨叹道:爱情终究败给了现实,爱情和物质终究是水火难容,《诗经》中美好的愿望,最终只会化为泡影。作为当局者,他们万般无奈,作为旁观者,我们也意难平。难道爱情面对现实只能不堪一击?我们就不能左手鲜花,右手面包吗?究竟什么是爱情?而爱情又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值得我们如此苦苦寻觅呢?

是的,人类是贪婪的。我们无法说服自己像自然界的动物一样,被简单的求生欲望和繁殖欲望所支配,深入思考,我们将会发现爱情能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富足,更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同时存在,但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其层次越低,促使人类对其追求的力量越大,随着需求层次的提升,其推动作用越小。从本质而言,爱情正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人正是在对异性的追求过程中(此处不考虑同性恋的情况)发现并证实自我价值。例如:异性之间会被彼此美丽的外表所吸引,也可能会折服于其独特的智慧和人格魅力。而这些是作为独立的个体所体验不到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夸耀自己的容貌或是智慧,因为评价这些特质的主观标准由不同的判断主体所决定。在爱情中,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认知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我们之后的改进和提升准备条件。

从更大角度而言,爱情是人逐渐社会化的过程的重要部分。根据社群主义的观点,我们每个人自出生开始,就处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并被来自各个不同领域的观点和事件所影响,它们都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人格和三观。然而,人作为庞杂社会关系中的微小一员,能够与我们建立紧密联系并且在长期相处中对我们施加影响的人寥寥无几,其涉及的主要范围局限于父母、伴侣、子女、兄弟、挚友等少数群体。于伴侣而言,爱情将两个陌路人聚合在一起(尽管爱的程度或深或浅),使得两者可以将各自身上所具有的社会特征进行交换并互相作用,这点在处于恋爱期间的年轻人身上尤为明显。有心理学家将恋爱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热恋期、反依赖期、怀疑期和共存期。在热恋期中,双方在彼此眼中近乎完美,不存在任何问题;而到了后两个阶段,双方则会逐渐认识到彼此身上的不同点,会对不同事物的看法或观点产生争执,进而开始怀疑这段关系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常被人们称作磨合期,也正是爱情所起社会化作用的关键步骤;如果双方度过磨合期,开始学会接受并悦纳彼此的不同点和不足,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对很多观点表示宽容和理解,这就表明双方已经可以维持并经营一段稳定的关系,在处理其在社会上所面临的各类事件时,将会带有彼此的处事风格和态度,而这些又必定统一于社会中的某类观点,此时爱情的社会化功能也已经基本实现。

出人意料的是,对爱情观念的引导和宣传或许还有对政治化意义的考量。对于古代中国社会而言,农耕社会是封建经济的载体,农业和纺织业是整个封建经济的根本,其生产的最小单位不是个人,而是家庭。作为农耕社会最稳定的生产生活形态,男耕女织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诗经》所宣传的忠贞爱情,有利于加强个体对家庭的忠诚,既有利于生产,也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其背后蕴含着对人们思想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的塑造,对后世影响极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爱情绝不是如《诗经》所言,仅仅是一种存在于人类臆想中的乌托邦,也绝不是如有些人所指出的爱情与物质两相对立。爱情概念和观念的背后蕴含着人类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思考。我们有理由相信,对爱情概念的思考和争论不会停止,因为它已不再是一个简单固定的文本定义,而是会随着人类发展进步而不断超越和更新的时代脚注。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遭遇普遍困境,人类价值取向多元化甚至碎片化,道德标准不断滑坡,传统封建父权观念、极端女权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日嚣尘上的今天,能否以更加平等宽容、积极负责的爱情观念激发善意、缓和矛盾、消除误解、引导共识,将是我们所有人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