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竞争力排行榜(启明创投专业为基)

创投竞争力排行榜(启明创投专业为基)(1)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邝子平

在中国创投圈,2005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一年被认为是美元基金在中国诞生的元年,随后大批分支机构落户中国,2006年启明创投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像一颗启明星一样冉冉升起,并在此后的十几年,成为中国创投圈最亮的“明星”。

启明创投先后在上海、北京、苏州、香港,西雅图、波士顿和旧金山湾区设立办公室。启明创投专注于投资科技及消费(Technology and Consumer, T&C)、医疗健康(Healthcare)等行业早期和成长期的优秀企业。

截至2022年7月,启明创投旗下管理11只美元基金,7只人民币基金,已募管理资产总额达到94亿美元,启明创投已投资超过480家高速成长的创新企业,其中有超过180家分别在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香港交易所,上交所及深交所等交易所上市,及合并等退出,有70多家企业成为行业公认的独角兽和超级独角兽企业。

01、既懂技术又懂投资的创始人

启明创投是由软银美国创业投资基金前执行董事、软银美国创业投资基金前执行董事Gary Riesche,英特尔投资部前中国区总监邝子平,思科前业务发展部高级经理周颖华联合创立,这三位创始人有着相似的履历。

三位创始人均是工科与商科复合学历背景。Rieschel拥有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美国里德学院生物学学士学位。邝子平拥有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MBA。周颖华先生拥有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硕士及学士学位。

三位创始人有着丰富的行业和管理经验。Rieschel先生曾在英特尔、Sequent计算机、思科系统等知名跨国企业担任高管。邝子平在硅谷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早年曾是软件工程师,后又在数字通信领域担任技术管理,曾在思科中国任职5年,担任过多个高级管理职位。周颖华1995年在IBM中国开始了其职业生涯,担任销售、市场和管理多个职务。

创投竞争力排行榜(启明创投专业为基)(2)

启明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Gary Rieschel

三位创始人都是投资界“老炮”。1995年Rieschel创立了软银美国风险投资集团(SBVC)开始了他的风险投资生涯。他在软银担任董事期间投资的12家企业都成长为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Rieschel很早就涉足中国风险投资行业,他在创立启明创投之前资助、创立了多个中国早期的风险投资机构,包括2000年成立软银中国,2001年成立赛富合伙人以及2004年成立策源资本。邝子平1999年开始从事风险投资,曾是英特尔投资部中国区总监,主导英特尔在中国大陆的战略投资业务。周颖华曾任职于思科公司担任业务发展高级经理,2004和2005年间,负责思科在中国的战略投资。在他的努力下,思科及其投资伙伴在中国的投资超过4000万美元。在此期间,周颖华同时还负责亚太地区的收购和战略合作。不过,创立启明后不久,周颖华便离开了启明创投,开启了另一段创业之旅。

02、既专业又专注的投资机构

创始人的履历为启明奠定了专业的底色,也为启明制定了专注的投资策略。

启明的官网显示,启明主要分为两个投资方向,科技及消费与医疗健康,其中科技及消费团队有17名成员,邝子平为主管合伙人,医疗健康团队有18名成员,梁颖宇和胡旭波为主管合伙人。这两个团队没有人员交叉,专注于各自的领域,这与许多机构既看消费又看医疗的组织形式相比,显得更专业、更专注。

正如邝子平所说,对科技含量很深的这些话题必须要有一个足够的认知,才能够投好这些领域,不能够停留在很粗浅的一个入门水平。对科技含量很深的项目研判,就必须有足够的韧性,才能够投好这些领域。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比如启明做硬科技投资人许多是有英特尔、思科、惠普、微软等科技大公司工作经历的人才。

启明的专业与专注不仅体现在团队上,在投资上也处处彰显。深耕科技领域多年的邝子平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判断,他认为未来人机交互将产生新的听觉、视觉、触觉,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进入世界第一阵营,有望诞生一批比肩全球的优秀公司。基于这一认识和判断,早在2014年国内资本还在为O2O疯狂时,人工智能便在启明的投资项目表里了。

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科技,智能语音独角兽云知声,自动驾驶独角兽文远知行都成了启明的囊中之物。启明采取生态打法,长期投入和全产业链布局,在垂直应用行业,启明创投投资了同盾科技、阿博茨科技、推想科技、梅卡曼德、Insillico,以及专注底层技术架构的壁仞科技、星环科技等。

比如,在文远知行这个项目的投资上,早在2017年邝子平就认为以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驾驶技术将颠覆未来整个出行行业,并开始关注国内的自动驾驶初创企业。

与大多数投资人仅关注商业化和估值问题不同,邝子平对于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有了充分的认知和判断,且对公司的业务、方向、能力和市场情况有过全方面的评估。很快启明创投在Pre-A轮就领投了文远知行,且在后续融资中连续投资。

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长期的赛道专注,邝子平也不会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更不会敢为天下先地加码人工智能。

VC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金融科班出身的投资人逐渐被技术出身的专业投资人取代,机构高薪聘请工科专业人才的新闻频频出现,启明的这种专业化的团队策略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尤其在医疗健康这一门槛较高的投资领域。

启明医疗健康掌门人梁颖宇被称为“最懂医疗健康的女性投资人”,在她的带领下,启明成为中国全球最活跃医疗健康VC之一,医疗板块投资项目超过170个,启明在医疗上的成功不止体现在投资数量上,投资质量也相当出色,包括甘李药业、诺辉健康、嘉和美康、贝瑞基因、堃博、神州细胞、康希诺、再鼎医药、启明医疗、加科思等。

虽然被外界称作“最懂医疗健康的女性投资人”,但其实梁颖宇并非科班出身,管理学出身的她首份工作是在PacRim Venture,在这里她接触到不少医疗科技项目,让她看到中国医疗市场潜力很大,也萌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

创投竞争力排行榜(启明创投专业为基)(3)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颖宇

2002年,她辞掉工作并开始了连续创业之路,在加入启明之前,她先后创立了引进癌症治疗方法和医疗器械的生原控股、百瑞肿瘤中心和肿瘤药研发公司诺凡麦医药。

2006年,应创始人Rieschel邀请加入启明,负责医疗健康方向的投资,并于2013年晋升为主管合伙人。

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梁颖宇一直没离开过医疗健康领域,成为“非专业”的专业投资人,这主要源自她对医疗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医疗投资的热情。在她看来,医疗是有温度的,而作为医疗健康企业背后的创投,也是有温度的,天然打着很深的“医疗烙印”,有着很强的医疗属性。对于医疗投资,她曾在《奇遇-我在中国的风投日子》一书中写道,“投资健康医疗是对人类本身最好的投资,是对生命质量和尊严最本质的尊重,也将给人类自身带来最大的回馈和收益。谈这场恋爱,终身无悔。”

比如在决定投资康希诺时,她的投资决策受到了质疑,因为2013年底,国内乙肝疫苗致死事件余波未平,国产疫苗不被市场看好,但梁颖宇坚持相信康希诺生物团队的研发能力与核心竞争力,2016年启明创投以3120万美元领投康希诺,2017年,启明创投又作为老股东继续投资了它。

不幸的是,2018年7月爆发的长生生物事件再次重创疫苗行业,当时康希诺处于IPO的当口,梁颖宇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那段时间她与康希诺管理团队共渡难关,一直与不同的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会面,同时也与券商沟通,在每一个推介会上,一次次着重向投资人说明康希诺生物与长生生物的差别,以及康希诺生物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她和康希诺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3月,康希诺生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H股上市。2020年8月13日,康希诺生物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开板以来首只“A H”疫苗股。

03、谁投资谁管理,打造投后管理生态圈

这种专业又专注的策略为启明带来了投后管理生态圈。启明采取的谁投资谁管理的投后管理模式,因为投资人对项目最了解也最上心,在投资之前要做诸如行业研究、尽职调查等一系列工作,投资之后基于投前工作奠定的基础去跟CEO讨论策略,这对于投后管理至关重要。

本着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启明在被投企业的口碑相当不错,如大众点评的创始人张涛评价说,“启明创投在大众点评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给予我们最有力的策略支持”,微医集团创始人廖杰远说道,“我们与启明创投探讨中国医疗服务的创新发展格局,相互有诸多启发。”

与被投企业维持良好的关系,反补启明,并助力其打造生态圈。已投项目往往是未来项目的重要来源,例如,启明投资了小米,通过小米生态链策略也投资了很多优秀项目。已投项目也是市场信息最直接可靠的来源,比如在做尽职调查时,如果长期在这个领域里面投资、耕耘,当有一个新项目过来时,也许它周边的一些相关联的企业,就是已投企业,通过这个关系去了解这个新项目的信息,比起其他方式要更直接可靠。

04、逆市募资,坚定看好中国

7月11日,启明宣布新一期的基金已募资32亿美元。其中第八期美元基金已完成超额募资,总额25亿美元;同时,启明也宣布第七期人民币基金完成首轮关闭,规模为人民币47亿元(约合 7 亿美元)。

上半年,募资难,投资难,投资圈“躺平”之声迭起,启明的逆势募资无疑给市场打了一剂兴奋剂,这表明国际长期资金仍坚定看好中国。

根据清科研究数据显示,截至7月,2022年启明共投资42个项目,其中不少是对已投项目的追加,投资额达2.74亿元人民币。2018年以来,启明每年投资70多个项目,平均投资额约在28亿,从项目个数来看,启明2022年的成绩与往年持平,从投资额看,启明2022年投资额大幅下滑,这主要是因为今年启明投资了更多早期项目。今年启明投资Pre-A轮及以前的项目共15个,占投资项目的35.71%,而2021年72个项目中Pre-A轮及以前的项目仅14个,占比19.44%。在行业分布上,启明的投资重点依然在医疗健康,今年以来共投资22个项目。

近几年,启明的医疗健康迎来了丰收期,2021年收获了13个IPO,主要来自医疗健康板块,包括惠泰医疗、诺辉健康、堃博医疗、和誉医药、微泰医疗等。2022年,资本遇冷的情况下,启明仍收获了HilleVax、亚虹医药、仁度生物等IPO。

今年1月,邝子平撰文《投资中国创新的八个新底层逻辑》,总结出中国新经济正在走出与美国不同的创新路径;能在开放的创新环境中竞争的中国企业,具备更长期的投资价值;人口结构变化中,“科技原住民”比重越来越大,带来持续的创新红利;新一代的创业者群体具备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环境变化及全球供应链重组,中国创业者拥抱新全球化;用户流量型平台企业短期内难以再现;共同富裕时代,企业家在市场配置领域继续承担创富的使命;ESG已经是全球创业、创新者的通用语言等八个新底层逻辑,这八个新底层逻辑既是启明敢于重仓中国的理由,也是未来启明在中国投资的指导原则。

短期内,疫情、市场震荡给创投行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机构回归投资本质,洞察行业的变化,寻找真正好的公司的一个时机。

启明对于投资中国的医药、医疗健康产业,依然充满很大的信心,认为医药行业未来的增长逻辑是不变的。

说到投资领域,梁颖宇表示,我们还是会扎根在创新药、器械、诊断、服务等领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之前我们觉得被忽视的疾病领域也开始受到关注和重视,比如说慢性疾病、传染病、妇科疾病等领域,所以我们还是非常看好医药企业,会持续对很多新的公司和已投公司增加投资。

在科技及消费方向,投了几年AI的邝子平又瞄准了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技术会在未来十年、二十年根本性地颠覆很多行业,区块链技术是全世界通用的,前景可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