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里关于礼的解释(你可知礼仪之邦)

故我在31期:微国学,每个人都能了解的国学

第二章 六经

四、礼经

礼指礼仪制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这也是履行“仁”的具体方式。礼有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严格秩序规定,从这个角度讲,又可以认为礼是一种政治秩序。既然是一种政治秩序,那么、仁、义、忠、孝、智则是礼的基础。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礼就成为中华文明的主干部分,而孔子及儒家学派又对礼的维护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论

相传,周公曾“制礼作乐”,而孔子则以礼乐教授弟子,历代君王以“礼治”相标榜,因此,古代礼制的周详程度,实属其他国家所罕见。以《周礼》、《仪礼》、《礼记》为代表的“三礼”,则以礼法、礼义、礼仪为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被历朝执政者和儒家所重视。

说文解字里关于礼的解释(你可知礼仪之邦)(1)

传统婚礼

《仪礼》一书,宋人王应麟根据内容分为四大类:《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三篇记载祭祀鬼神、祈福之礼,属于吉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四篇记载丧葬之礼,属凶礼;《士相见礼》、《聘礼》、《觐礼》三篇记载宾主之礼,属宾礼;《士冠礼》、《土婚礼》、《乡饮酒礼》、《燕礼》、《大射仪》、《公食大夫礼》记述冠、婚、宾、射、蒸、食之礼。属嘉礼。

17篇中,除《士相见礼》、《少牢馈食礼》、《大射仪》、《有司彻》外,其余均有“记”。现一般认为“记”为孔子弟子所作。《丧服》其下还有传,一般认为“传”为子夏所作。

周礼

《周礼》是一部宏大详密的官制体系之书,全书分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篇。由于末篇《冬官司空》亡失,汉代以《考工记》补充。前五篇均以“唯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开篇,往下分述各官职能。其中天官冢宰掌握国家的治理,长官成为太宰;地官司徒掌握教育,长官称为大司徒;春官宗伯掌国礼,长官成为大司伯;夏官司马掌军事,长官称为大司马;秋官司寇掌司法,长官称为大司寇。据说冬官的长官为大司空,以掌管百工为主。

《周礼》在六官之下,又各分设了60个机构。如此繁杂的官僚机构,不要说周朝,空前强大的秦朝也没有做到,所以《周礼》设计的官制制度,空想的成分比较大。

代替《冬官司空》的《考工记》是目前所见的中国最古老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记载了大量的先秦时期的手工业技术、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生产成果和水平。

说文解字里关于礼的解释(你可知礼仪之邦)(2)

百官朝拜图

西周法律体系中礼与刑有相同的地位并且相互联系,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首先礼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的,侧重于预防,而刑是惩罚制度,侧重于制裁。其次礼与刑的适用范围不同,礼是以维护贵族特权为核心的,奉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基本原则。

礼记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者解释经书《仪礼》的文章汇集。其成书年代及作者来历说法不一。在西汉时期,《礼记》有古文、今文两版,流传过程中,由孔子弟子所作的古文版失传,今文版分成了两个版本。郑玄认为这两个版本是由西汉戴德、戴圣叔侄两人所编纂,故后世称这两个版本为《大戴礼记》(85篇)和《小戴礼记》(49篇)。后来《大戴礼记》备受冷落,流传仅剩39篇,而《小戴礼记》被列入儒家十三经,并简称《礼记》。无论哪个版本,作者都不是一人,其中的多数篇章是孔子的弟子所撰,且兼容了先秦的其他典籍。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和《中庸》原是《礼记》的两篇文章,朱熹将其单独提出,并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后代入仕应考的必读之书。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说文解字里关于礼的解释(你可知礼仪之邦)(3)


故我在,你想看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发什么

微国学:每个人都能看懂的国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