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十七章如何解读(老子第二十八章全文解读)

【第二十八章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老子第十七章如何解读?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老子第十七章如何解读(老子第二十八章全文解读)

老子第十七章如何解读

【第二十八章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全文解读】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道自己雄武有力,群狮在捕猎时仍坚持轻柔地接近猎物,以保证捕猎时的成功率,它们行动低调,就像静静流淌着的小溪。【结合后面的句子“为天下溪,恒德不离”,这句话应该不是描写狮子这种畜生的,它们不可能“恒德不离”。】

在受到攻击时,野鸭妈妈知道自己比鸭宝宝们强大有力(知其雄),所以假装出受伤跑不动的样子,于是猎手锁定了它,让鸭宝宝们从容逃跑了,之后自己也逃进水塘里。这样鸭妈妈守护住了它的那些弱小的宝宝(守其雌),野鸭妈妈这样以身犯险,只是为了保护天下更低更弱势者(为天下溪)

知道自己确实比一些人强大时(知其雄),仍然要在他们面前保持(守)美好的合作姿态(其雌),坚持爱护守护(守)弱者、帮助弱势群体——就像鸭妈妈守护鸭宝宝那样(雌),总是坚持道德原则,就像溪水沿着水道流淌一样(为天下溪)。

知道(知)别人的强大,知道合作和合作团体的强大(知其雄),自己和自己能影响到的人们(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无法要求更多的人怎么做)应该保持柔美、柔弱的合作态势(守其雌),言行(为)遵守合作守则——即德的要求,就像天底下的溪水始终沿着水道流淌一样(天下溪)。

(当权者、执政者)在知道官府强大有力后(知其雄),仍应让官府保持柔美的服务姿态,让其中的工作人员做好对民众的服务工作(守其雌),让自己、官府和其中官员严格遵守法律原则和规章制度办事,就像天下所有的小溪水都是沿着水道流淌一样(为天下溪)。

【字意参考】

雄:1,公的,阳性的,跟“雌”相对。2,强有力的:雄师|雄辩。3,宏伟,有气魄的:雄心。4,强有力的人或国家。

守:1,掌握,管理。也引申为“职责”。《左传·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官名)守之;泽之萑蒲,舟鲛(官名)守之。2,防守,保卫。与“攻”相对。3,留守,守卫。4,守候;看守。5,遵守。6,操守。7,保持,保有。8,官名。

雌:1,母的,阴性的,跟“雄”相对。也用以表示柔弱。[雌雄]雌性与雄性。也用以比喻胜负、高下。2,[雌黄]矿物名,可做颜料,古时用来涂改文字。引为更改文字。也用以比喻:信口整改、随便乱说。

溪:(旧读qī)原指山里的小河沟,现泛指小河沟。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人们行为()如果能像天下的溪水一样温柔接物,并且总是沿着水道流淌(天下溪),那么就永远不会偏离道德原则的轨道(恒德不离)。言行永远不偏离道德原则的轨道(恒德不离),人们就像又变回婴儿的状态,不相互伤害,并且可以得到帮助(复归于婴儿)。

【字意参考】

恒:1,经常,常常。2,固定的,永久的。3,恒心。《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4,平常,一般。《战国策·秦策二》:甘茂贤人,非恒士也。5,指恒山。

德:1,道德,品行。《荀子 王制》:无德不贵,无能不官。2,恩惠,恩德。《韩非子 解老》:有道之君,外无怨雠[雠(chóu):仇敌,仇人]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3,心意。《诗经 卫风 氓》:士也罔极(罔极:无常,没有定准),二三其德。

离:1,离开;背离,违背。2,罗列,陈列。3,通“罹”。遭遇。4,通“丽”。附着。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

知道自己有荣耀,受人尊重(知其荣),仍要守护好没有荣耀不被重视的更多的弱势者(守其辱),要设身处地地为天下底层民众着想,恩泽四方百姓与平民(为天下谷)。能设身处地为底层民众着想(为天下谷),了解他们的疾苦,那么个人的言行和官府的方略就永远不会偏离道德原则的轨道(恒德),并且容易知足(乃足),不再有永远填不满的欲壑。

知道自己有着崇高的荣誉(知其荣),知道自己有权势、被人尊重(知其荣),仍要能坚持能承受()别人()对自己的责问、怀疑和批判(),仍能承受人们对自己的()不解或侮辱(),放低自己的心态(),使心胸开阔得象天下空旷的峡谷一样能通容万物(天下谷)。若能始终保持平常的心态,宽容友善,让心胸开阔如空谷(为天下谷),就能够始终遵循道德准则,并且容易得到满足,思想灵魂才会充实(恒德乃足)。

【字意参考】

荣:1,草开花。引为:谷类秀穗;草的花。2,茂盛。3,光荣,荣耀。4,屋两头翘起的部分。5,惑乱。《韩非子·内储下》:荣其意而乱其政。

辱:1,耻辱。《商君书 勒令》:其竟(境)内之民争以为荣,莫以为辱。2,辱没。《论事 子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3,侮辱,玷辱。《礼记 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4,屈辱,受屈。《左传 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塗久也。5,谦词。《左传 僖公四年》: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谷:两山或两块高地中间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

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此处的几句话可能是要求最高统治者及社会精英的。其他人社会影响力小,并且本来就生活于艰难困苦之中、朴素状态,不需要“复归于朴”】

始终遵守道德原则,并且能知止知足,就会又回归到真实朴素的状态。

老子并不认为朴素是很容易做到的事。统治者就更难做到朴素了。《老子》三十二章说:“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这话表明:言行真实朴素虽然是生活中很小很普通的事,但天下没有哪件事比做到真实朴素更重要了,也没有哪件事比永保朴素更难做到了。通过“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才能做到“复归于朴”。这说明只有有爱心、大度宽容的人才能容易知足,容易知足的人后才能回复到“朴”的状态。宽容是“仁”的关键,孔子说:“苟志于仁,无恶矣。”古今统治者都做不到宽厚,所以做不到仁,也不能让自己和社会达到无恶的境界。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要知道什么是干净、纯洁、美好的、宜于人类协作的、让社会和平稳定可连续发展的思想和言行(知其白),更要防止(自己和他人)产生有损他人的、邪恶的、不宜于人协作的、不利社会长期和平稳定的、不利于社会连续发展的思想和言行的产生(守其黑),给天下(为天下)制订一则所有人都要共同遵守的、褒扬好的言行并严惩罪恶的道德法则(式)。

特别对(最高)统治者和社会精英而言,更要知道真善美和黑白对错(知其白)。

一定会有朋友产生疑问:社会精英能不知黑白对错吗?我认为他们还真不一定知道(当然,我可能更不知),我们的社会精英大V们不是对波尔布特、萨达姆等人赞美有加吗?

统治者更要防止(守)自己产生危害社会和人类的言行(其黑),他们的不健康言行对社会和人类产生的危害更大。

通过一句真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可以知道:主要由我们平民组成的人民提供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动力又是什么呢?动力就是运动和力,在机器中动力是由发动机提供的。所以,假如历史是一部车,那么我们平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发动机。但这发动机的动力是否强劲,一方面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能,另一方面取决于操作者的维护保养以及给油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发动机提供的推动历史的动力是否有效,取决于车的操作者对快慢和方向的把控,假如他们懒政、怠政,无知、自私、妄为,从不修正方向、调整速度,那么不但历史之车没有强劲的动力,而且常常进入泥潭或发生事故,这时任由发动机如何轰鸣,车都难以前进一步。历史之车的操纵者就是最高统治者和社会精英,所以规范、约束统治者及社会精英的言行比规范平民的更重要。要规范统治者的言行,就要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法律,在法律面前要人人平等,没有法外之人【有法外之人的社会一定还有残余的奴隶制思想】。所以,以统治者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不但要制订人人遵守的道德规则(为天下式),而且要成为天下人的道德模范和守法模范(为天下式)。商君与韩非子之法却是放纵大小君主和统治者并苛严治民的恶法。所以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法家与儒家并无区别。

【字意参考】

白:1,白色。引申为:纯洁,干净。2,(天)亮。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唱天下白。3,清楚,明了。也引申为“显著”。4,下对上告诉,陈述。5,空白。[白丁][白衣][白身]指没有功名的平民。

黑:1,黑色(像煤或墨的颜色)。2,黑暗:天黑。3,秘密;非法的;不公开的:黑市|黑话|黑户|黑社会。4,坏;狠毒:黑心。5,象征反动:黑帮。〈现〉

式:1,法式,标准,模范。也引申为:效法。2,用。《左传·成公二年》:蛮夷戎狄不式王法。3,表示双边劝令的副词。4,通“轼”。5,句首语气词。《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衰微)

为天下式,恒德不忒

(忒:差错,差别。帛书此字为弋头下贝)

【这句话的主语是啥?可以肯定不是要求我们平民的。主语分别是:当权者、执政者、能左右时局的社会精英,或是以上所有人士和由他们组成的团体】要制订天下人共同遵守的言行准则(为天下式),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严格遵守它(恒德),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特权(不忒)。

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如果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能遵守道德准则(恒德),没有特殊的法外之人和法外之时(不忒),这样天下就能回复到(复归于)没有高【也就没有低】的平等大同状态(无极。极:高处,高低),也就回复到可以长期和平稳定没有止境的发展状态(复归于无极。极:极点)。

【字意参考】

极:1,脊檩,房脊。引申为:最高处。2,尽头,极点。引申为:到极点。3,最,非常。4,标准,准则。5,疲乏,疲劳。《汉书·王褒传》:匈喘肤汗,人极马倦。6,通“亟”。急。《荀子·赋篇》:出入甚极,莫知其门。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把未经加工的原木()分解开来()经过加工就能做成各种器具(则为器);圣人被任用(圣人用)就可以成为官员或首领(则为官长)。

建造大的建筑物或制作大的器具并不分割原木(大制无割);良好的社会制度并不对人的思想观念和地位进行分裂,各种思想观念共存,在制度面前和人格上人人平等(大制无割);理想的制度下没有政治、军事、经济和地域的割裂(大制无割)。

【字意参考】

制:1,裁制,制作;加工。也引为写作。2,禁止,遏制。《尚书·吕刑》:制以刑。引申:控制,掌握。《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哪里比得上)制天命而用之。3,规定,制定。《礼记·明堂位》:制礼作乐。4,规章、制度。5,帝王的命令。6,规模。范仲淹《岳阳楼记》:增其旧制。7,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丈八尺为一制。

割:1,用刀切断、截下。也特指切肉,宰割,2,分割,划分;割去;割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