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晨读大声读(青少年接触屏读的年龄不断提前)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2020年发布的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

2019年中国成年国民屏读方式(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网络在线阅读以及平板电脑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9.3%,较2018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纸质图书(纸读)的时间为19.69分钟,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较往年均有所减少。这样的趋势不仅体现在成年人的阅读方式上,也体现在互联网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身上。

如何让学生晨读大声读(青少年接触屏读的年龄不断提前)(1)

相关调查称,这些被称作“互联网土著”的孩子,他们第一次接触屏读的年龄在不断提前。

关于纸读、屏读的优劣对比早已有之。赞成纸读者对其统治地位的动摇忧心忡忡,他们坚信,屏读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浅阅读、快餐式阅读,对于深层次的思考、批判性思维的构建等无益;而支持屏读者则认为,数字化阅读带来的便捷性、及时性和交互性等特征,是纸读无法比拟的。

屏读:不全是“看上去很美”

互联网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为成人和青少年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大众可以借助网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方便、快捷地查询、收集和阅读这些信息。同时,屏读内容可以添加纸质图书无法提供的视频、动画、声音等,满足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心理,对他们形成强烈的吸引力,进而能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不仅如此,屏读内容还有“对话”功能,实现人机互动,增强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时效性、提高学习效率。仅从这些角度看,屏读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然后,透过“刷屏”时间的与日俱增,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民阅读的与日俱“浅”——阅读内容的娱乐化和碎片化,“深阅读”的缺失正在引起更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

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校长朱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超过一定时间范围的屏读对孩子视力的伤害是不容忽视的。她认为,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而孩子们是非辨识能力差,很容易受到此类信息的干扰和侵蚀,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更谈不上获得系统的知识、进行整体性思考。

同样对屏读持“保留意见”的还有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刘晓洁女士。刘女士说,给儿子配手机是为了配合学校的英语听说教学。但自律性差的儿子往往以学习之名作“掩护”,浏览跟学习、作业无关的内容,甚至花不少时间在聊天和游戏上。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陈迪也有类似的担忧。她说,如果孩子年龄偏小自控能力稍弱的话,就可能在完成屏读的同时“跑偏”玩游戏去了,这样也影响阅读的质量。

相关的研究也表明,产生“网络依赖症”的青少年学生不光会减少真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而且也会缩减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纸读:在书香中与作者对话

无论这个时代如何发展,对纸读的坚守依然是不少人的阅读方式。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校长高峰对纸质书的热爱在圈内是出了名的。他表示,纸读会伴随翻书的动作、手指接触纸张传来的触觉也不同于电子屏幕。而除了触觉、听觉,油墨香带来的嗅觉也在阅读过程中传递着微妙的信息,使人有一种踏实的愉悦感。

这种踏实的感觉在朱郁眼里就是孩子们通过纸读与自己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她说,纸读可以实现深度阅读,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特别是通过阅读教材中名著名篇的节选,继而勾连上整部作品,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向善向好。

今年已经上大二的付勇在高考中获得语文高分。他坦言,纸读不只是单纯地获取知识或信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纸质阅读是高品位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三年的高中生涯,自己从纸读中感受到了宁静,从而减少了高考前的浮躁和焦虑。付勇还告诉记者,进入大学后的他依然延续着纸读的习惯,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纸质书刊的公信力和权威度相对较高,读这些内容深刻、能提升思想境界的高品质书刊,才能获得精神的成长。

“纸质的书籍还可以随时看、随时翻、随时与同伴交流,甚至还可以起到传承的作用。”陈迪说,在书上重要的地方圈圈画画,也是屏读材料不可比的。

大脑更喜欢屏读还是纸读

一项研究发现,使用电子屏幕的阅读者相比使用纸质书籍的阅读者,更容易忘记阅读的内容。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还有写作。使用电脑、iPad进行写作,对于仍在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会有一些创造性方面的负面影响。

大部分心理学家支持这个观点。另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更让人吃惊:当一个孩子在纸上书写一个字母,其大脑活动的激烈程度是成年人的三倍,但如果孩子使用键盘打字,大脑并没有产生相同的活动效果。

从另一方面说,科技的确是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活模式,但并不能改变人类的生理结构。如果完全依赖电子屏幕来阅读和写作,人类的理解能力可能会逐渐衰退。所以,有关专家指出继续阅读纸质书籍,使用一支笔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并不是一件坏事。

另外,研究人员通过观察阅读者的眼球转动发现,阅读过程中并不是逐字逐句去看字,而是经常出现跳跃,当理解不了或者需要巩固的时候又会往回跳。字体、行宽等差异会对阅读习惯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当一个人习惯了纸读,再跳到屏读就有点不适应,反之亦然。

屏读VS纸读 互为补充才是硬道理

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丰富内心、提升修养、锤炼意志、锻造能力,进而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前进。正是基于这样深远的考虑,国家提倡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全民阅读。

“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全民阅读的重点在于‘读’,而不在于究竟是屏读还是纸读。”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校长牟成梅解释说,当前社会上的各种浮躁之风让不少人找借口不读书。所以,她作为校长的一大职责就是在校园内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吸引学生读书,营造各种读书的氛围,让学生们读有益的书。

牟成梅表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有其适合的阅读方式和相匹配的阅读难度,万万不能为了追求“高大上”而拔苗助长。她以“聊斋”举例:小学生可看小人书或绘本,初中生可看《白话聊斋》,而高中生可看《聊斋志异》。她强调,改变原来传统的单一阅读方式,实现不同阅读方式取长补短,可以进一步提升阅读的兴趣,而不是把屏读与纸读当成一对矛盾体,只有两者互为补充才是硬道理。

如何让学生晨读大声读(青少年接触屏读的年龄不断提前)(2)

■专家视角

借助屏读提升兴趣 依托纸读提升能力

陈苗苗(童书育儿法创始人、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国内研究室主任):孩子该不该读电子书?电子书和纸质书谁才是儿童阅读的王道?这些争议一直存续。而且,当纸质童书开始主动与数字技术相融,电子书阅读势必是儿童阅读生态里不可忽视的场景。事实上,真要分析两种阅读场景谁更胜一筹,还不如说目前二者各有优势。

比如说,从培养儿童阅读兴趣角度,电子书优势在于,有动画、有音乐,更容易吸引孩子眼球,增加他们专注时长。另外,电子书交互性强,孩子小手点点戳戳,书上的人物就会动起来,孩子特别容易被代入。

但是,从培养儿童深度阅读、提升他们阅读能力角度看,纸质书又有其独特优势——它保证了儿童阅读的主动性,儿童可以捧起书,仔细观察画面细节。在观察中,儿童摄取信息能力、推理猜测能力都会提升。另外纸质书便于反复阅读,这有助于儿童对阅读内容进行整合,锻炼自己的比较、分析、概括思维。

不过,随着电子书越来越成熟,也随着纸质书越来越开放,双方都在从对方身上汲取优势。比如纸质书更重视纸艺技术,在形态、材质上突飞猛进,通过立体化的场景,提升儿童阅读兴趣。而电子书也开始向深度阅读发力,希望借助交互技术,让儿童从其场景中感受到智能阅读提升阅读能力的优势。

分析完二者特点,其实我们到底该选谁的答案也就浮出水面了。那就是借助电子书的优势,提升孩子阅读兴趣;依托纸质书,提升孩子阅读能力。但是,不管哪个场景下,家长都要有一定程度的参与,发挥我们在亲子共读中作为陪伴者、引导者的作用。

文字:凌月云

来源: 现代教育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