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年轻时候的生活(大家风华季羡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说,把心留在东方。”这是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对季羡林先生一生的概括。

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一生待人真诚,行事正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他对学业、对事业热情执著,他用他的身体力行影响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乃至每一个国人。时值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我们深深地怀念他。

季羡林年轻时候的生活(大家风华季羡林)(1)

我想从认识自我谈起。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自我当然离自己最近,应该最容易认识。事实证明正相反,自我最不容易认识。我经常剖析自己。想回答“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我自信能够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的。

我认为,自己决不是什么天才,决不是什么奇材异能之士,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中不溜丢的人;但也不能说是蠢材。我说不出,自己在哪一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天赋。绘画和音乐我都喜欢,但都没有天赋。

在伦理道德方面,我的基础也不雄厚和巩固。我决没有现在社会上认为的那样好,那样清高。一般人的印象是,我比较淡泊名利。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象,我名利之心兼而有之。只因我的环境对我有大裨益,所以才造成了这一个假象。不过,我在这里必须补充几句。我决不会奔走、钻营、吹牛、拍马,只问目的,不择手段。那不是我的作风,我一辈子没有干过。

我是一个谨小慎微、性格内向的人。考虑问题有时候细如毫发。我考虑别人的利益,为别人着想,我自认能达到百分之六十。我认为,一个人除了为自己着想外,能为别人着想的水平达到百分之六十,他就算是一个好人。我过去犯过许多错误,伤害了一些人。但那决不是有意为之,是为我的水平低修养不够所支配的。在这里,我还必须再做一下“老王”,自我吹嘘一番。在大是大非问题前面,我会一反谨小慎微的本性,挺身而出,完全不计个人利害。我觉得,这是我身上的亮点,颇值得骄傲的。总之,我给自己的评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好人,但不是一个不讲原则的滥好人。

我经常说,我少无大志,中无大志,老也无大志。这都是实情。能够有点小名小利,自己也就满足了。可是现在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子。已经有了几本传记,听说还有人正在写作。至于单篇的文章数量更大。其中说的当然都是好话,当然免不了大量溢美之词。别人写的传记和文章,我基本上都不看。我感谢作者,他们都是一片好心。我经常说,我没有那样好,那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

我感到惭愧。

季羡林年轻时候的生活(大家风华季羡林)(2)

我自己是喜欢而且习惯于讲点实话的人。讲别人,讲自己,我都希望能够讲得实事求是,水分越少越好。现在困居病房,长昼无聊,除了照样舞笔弄墨之外,也常考虑一些与自己学术研究有关的问题,凭自己那一点自知之明,考虑自己学术上有否“功业”,有什么“功业”。我尽量保持客观态度。过于谦虚是矫情,过于自吹自擂是老王,二者皆为我所不敢取。我在下面就“夫子自道”一番。

我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已经有七十年的历史。

根据我自己的估算,我的学术研究的第一阶段是德国十年,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原始佛教梵语,我的博士论文就是这方面的题目。

1946年回国以后,由于缺少最起码的资料和书刊,原来做的研究工作无法进行,只能改行,我就转向佛教史研究,包括印度、中亚以及中国佛教史在内。 在印度佛教史方面,我给与释迦牟尼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提婆达多翻了案,平了反。 在中亚和中国内地的佛教信仰中,我发现了弥勒信仰的重要作用,也可以算是发前人未发之覆。

我一向重视文化交流的作用和研究。 在这方面,我不但写过不少的文章,而且在我的许多著作中也贯彻了这种精神。 长达约八十万字的《糖史》就是一个好例子。

季羡林年轻时候的生活(大家风华季羡林)(3)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散文创作。我从中学起就好舞笔弄墨。到了高中,受到了董秋芳老师的鼓励。从那以后的七十年中,一直写作不辍。我认为是纯散文的也写了几十万字之多,但我自己喜欢的却为数极少。评论家也有评我的散文的,一般说来,我都是不看的。前几天,病房里的一位小护士告诉我,她在回家的路上一气读了我五篇散文,她觉得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向上的感觉。这种天真无邪的评语是对我最高的鼓励。

还要说几句关于翻译的话。我从不同文字中翻译了不少文学作品,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

季羡林年轻时候的生活(大家风华季羡林)(4)

此外,在提倡新兴学科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工作。 比如敦煌学,我在这方面没有写过多少文章,但对团结学者和推动这项研究工作,我却做出了一些贡献。 又如比较文学,关于比较文学的理论问题,我几乎没有写过文章,因为我没有研究。但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会却是在北大成立的,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 此外,我还主编了几种大型的学术丛书,比如《东方文化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我觉得有相当大意义的工作是我把印度学引进了中国,或者也可以说,在中国过去有光辉历史的有上千年历史的印度研究又重新恢复起来。现在已经有了几代传人,方兴未艾。

季羡林年轻时候的生活(大家风华季羡林)(5)

以上是我根据我那一点自知之明对自己“功业”的评估,是我的“优胜纪略”。 但是,我自己最满意的还不是这些东西,而是自己胡思乱想关于“天人合一”的新解。 我的“天人合一”要求的是人与大自然要做朋友,不要成为敌人。

而要说从我身上还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勤奋。 我一生不敢懈怠。

2002年10月3日写毕

(本文编选自《居京琐记》,作者季羡林,篇幅所限,略有删节。图片来自网络)


季羡林年轻时候的生活(大家风华季羡林)(6)

《居京琐记》 季羡林◎著 北京出版社

季羡林年轻时候的生活(大家风华季羡林)(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