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从成语里的河南看中原文化)

河南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蔡瑛

戚建庄著的《成语里的河南》今年8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深刻了解中原文化的一本好书,值得赞贺!

成语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从成语里的河南看中原文化)(1)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是民间的历史记忆,是百姓的憎爱情感,是大众的借鉴标尺。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之根、中华文化之源、黄河文明中心,历史丰富厚重,许多成语植根于中原大地。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先后有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诞生了洛阳、开封、安阳、郑州、商丘等古都,涌现了老子、庄周、墨翟、韩非、商鞅、张良、张衡、杜甫、吴道子、岳飞等历史名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河南作为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近三千年,可谓处处有典故,处处有成语。

作为成语,一旦约定成俗,便世代相传,融化于人们的记忆里,乃至成为本民族最显著、最辉煌的文化基因和符号,成为文化创新的不竭动能。在成语中,不仅可发现厚重的中原历史文化,更连接着璀璨的未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美丽中国中,是有特别意义的载体与媒介。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戚建庄著《成语里的河南》,以成语打开中原文化的千门万户。

《成语里的河南》共225千字,内容分为四部分:

一、神话传说。伴随着民族的起源,神话传说成为最原始的文化符号,原始先民探究自然和社会之谜,把部落英雄神圣化,赋予他们用无所畏惧、无所不能的精神和力量去征服自然、战胜困难。《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河图洛书》《大禹治水》等,就是上古时期神话传说的典型代表,而它们则出自河南。

二、诸子百家。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基本出自我国原典文化,如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墨翟《墨子》,《鬼谷子》《列子》《庄子》,以及汉朝的贾谊、张仲景、许慎和唐朝的韩愈等诸方面的文化大家。他们的经典名句是成语中的精华,我们应当传承。本书所选诸子百家,多数是河南人,所以,他们的文化创造是河南的骄傲。个别的虽然不是河南人,如孔子、范仲淹等,但书中所选成语却是他们在河南这块热土上产生的智慧结晶。

三、诗词歌赋。中华民族自有文字之后,最伟大的文化符号就是诗词歌赋,包括《诗经》、唐诗和宋词。其中流传千古的成语比比皆是。但本书所选取的都是与河南有关的,要么是《诗经》中的《郑风》和《卫风》中的少量成语,因为当时的郑国和卫国都在河南境内;要么是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诗中的成语,因为他们都是河南人。还有个别的不是河南人,如宋朝的李煜、范仲淹、苏轼等,但凡选取他们创造的成语,亦是发生在河南境内。

四、历史典故。我们耳熟能祥的历史典故绝大部分都见诸历史典籍中,如《周易》《周礼》《尚书》《史记》《汉书》《晋书》《宋史》等。从中选取发生在河南的历史故事,可知河南历史的悠久和厚重。

将这四部分综合成书,年代从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开始,截至科学文化繁荣的宋代结束,以传统文化中的原典文化和经典著作为蓝本,以历史名人为线索,来追踪祖先的智慧流变。纵览本书所选取的300余条成语,或出自于神话传说,或出自于历史故事,或出自于名言隽语,语言简约、气韵灵动,展现了成语的绵绵魅力。它们基本涵盖了河南省所有的省辖市,由成语观照河南历史,再由历史解读典故,积珠成串,堪称一部充满现场感的河南历史;从多层面、多侧面提炼中原文化的众多文化符号,堪称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原文化简明读物。

成语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从成语里的河南看中原文化)(2)

戚建庄,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共党史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八届河南省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十二届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巡视员;河南省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素质教育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美丽河南》《地方人大工作关系理论与实践探索》等20部 。

责编 金鑫 编辑 石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