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简史第五章二节内容(第四章共和元年)

共和国简史第五章二节内容(第四章共和元年)(1)

  周朝人在周公旦建设好的国家里幸福的生活了三百多年,虽然也有时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生,总体上来说马马虎虎也还过得去。

  一直传到了周王朝第十代君主周厉王手里,由于国家也经常发生战争啊、灾荒啊什么的不幸事情,再加上他父亲周夷王那一代发生了争权夺位的动乱,于是到他这一代手里发生了中央政府财政紧张的问题。

  为了应付下面不听话的小弟叛乱、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隔三差五的水灾旱灾……等等国家过日子避免不了的糟心事情,周厉王同志想要搞钱了。

  他想到的办法是把国内的山川之利收归国有。山上的树木野产、水里的鱼虾珠贝,以后都是国家的,不准老百姓再免费上山去打猎伐木,下水去捕鱼拾贝,再去就得向国王缴税。

  这是什么意思呢?用现代术语来解释,就是他要实行经济改革了,就像我们搞改革开放一样。但他不是要搞开放,而是要施行类似于现在烟草专卖一样的国家垄断经济政策。

  我们现在知道,俺们中国山上的树木野兽都是不准老百姓去随便猎杀、砍伐的,准你去你才能去,否则就叫偷伐偷猎,那是要被法律制裁的。

  周厉王所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要叫我们现代中国人去,没问题,都能接受。不过在当时可是断了老百姓的一条财路。

  那时候的老百姓别的也还好,民风淳朴,平时也好管理,让他干啥就干啥。但有一样,就是不能断他财路,否则跟你拼命,所谓民风纯朴也就是相当于民风彪悍啊。

  周厉王的改革政策在朝廷的经济工作讨论会议上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就一意孤行,委任了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负责强行把这项经济改革政策推行下去。

  荣夷公刚把政策颁布出来,全国立马一片反对声,炸锅了,国人们纷纷数落周厉王的不是。山川之利是大自然对所有人的馈赠,凭啥你周王说霸占就霸占,简直是岂有此理。

  周厉王也不是好惹的,一看老百姓们不听话,这家伙就组织了一伙人到街上去监视国人,那时候的国人也就是指的住在城市附近的居民。监视者们一旦发现有人在骂周厉王,就可以立即把他杀了。

  周厉王无意间首创了国家的特务恐怖统治手段,中国的后代君主们义无反顾的继承了这位前辈的创造发明,并将之发扬光大,到了明代出现了相当于现代美国中情局、联邦调查局一样的职能部门:东厂、西厂、锦衣卫。

  清代更厉害,有政府暗杀组织“粘杆处”,看字面是管处理夏天树上乱叫唤的知了的,实际是皇帝的私人政敌处理小组,遇到不听话的直接干掉,法律程序都省了。

  清代还发明了密折专奏制度,等于所有官员都有可能兼任特务职责。中国古代统治者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实践,使得古代中国的政治统治学始终领先于国外,为祖国争了光。

  

  特务们这么一搞,镐京市的市民们在街上遇到熟人都不敢交谈了,一交流就有可能讨论起时下的改革政策,万一被特务们听见,那可是要掉脑袋的。

  大家在街上碰到,互相拿眼睛瞄一眼,就算打过招呼了。这叫“道路以目”,一个成语,周厉王逼出来的。

  老百姓不敢说话,周厉王高兴了,感觉自己的经济改革政策可以顺利进行了,不过当时有个叫召公的大臣看不过眼。

  就劝周厉王:“不让人民开口说话,就像阻挡江河不让它们流动一样困难啊,你得修筑河堤来挡住水流,慢慢的水会越来越多,最终会把河堤冲垮的,那时候危害更大。”

  又一个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惜穷疯了的周厉王根本听不进去。

  召公说对了,在被高压的特务统治欺压了三年后,镐京的国人们终于受不了了,他们发起了暴动。

  这下周厉王麻烦了,他可以找一批人在街上监视市民,但是当国人全体暴动的时候,他却没有能力镇压。

  镇压暴动需要军队,理论上周厉王在镐京应该有西六师15000人的卫戍部队。不过这会儿国家的军队集体消失了,周厉王成了光杆司令。

  那镐京的军队去哪里了呢?呵呵,都在的暴动队伍里呢。

  

  为了说明这些军队为啥成了暴乱份子,我们需要继续穿越回到那时候的镐京,看看那时候军队组织的情况。

  “嗖”的一声,你已经站在镐京附近的高山上,向镐京俯视,那时候的丰镐二京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沣河东西二岸的平原上,一片几十平方公里的农田中间,有二座隔河相对的城市,河西的是丰京,河东的是镐京。

  二个城市都用高一丈的城墙围着,各自有八九平方公里的面积。城外农田里像星罗棋布一样的散落着无数的居民住宅。他们以五家为一比,五比为一闾,四闾为一族(一个村),五族为一党,五党为一州,五州为一乡。

  以这样和军队编制相对应的居民单位围绕着丰镐二京,这些农田里的农民和城市里的工商居民就是丰镐二京的国人,他们基本都是周国的本族人,大多是王室的远亲。国人有服兵役的义务,他们就是国家军队的来源。

  离城百里以外的郊外散落着的野人居住区,这里说的野人不是浑身长满毛的野人,而是那些被周国灭掉的其他民族方国的人民,也有一部分可能是向往周王朝的富裕生活,自己来主动投靠的。

  他们不是周国的本族,是自愿或者被迫接受统治的外族人,相当于二等公民。在政治待遇上低于周国本族国人,没有资格参军,不能分封土地。

  在周朝初期,野人主要就是由没被种族灭绝的商国人组成的。他们要服徭役,给国家当免费劳动力,打仗的时候要当后勤搬运工。

  他们也有自己的组织单位,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我们现在说的邻里之间就是来自这里),四里为酂(读赞),五酂为鄙(野人也可以称为鄙人,这个耳熟点),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这就是西周初期的乡遂行政区制度,这种城市的规划就是当时的所有诸侯国城市标准模板。

  周厉王的经济改革政策,得罪了所有人民,当然也包括这些国家军队兵员来源的国人们。把自己国家的军队都得罪了,还想搞改革,纯属痴人说梦。

  可能唯一在这场改革里得到好处的,就是那些可以在大街上随意杀人的特务了。拥有这么大的权力,看上谁家什么东西好,直接上门去,说你骂了国王你就是骂了,没处申诉去,除非你把你们家宝贝交出来,不然剁了你。这伙人就这样欺压了国人三年,其实老百姓还是挺能忍的,这么久才暴动。

  不动则已,一爆惊人。暴民们把找不到军队的周厉王吓得逃出了镐京,跑到河南一个叫彘的地方躲起来了。彘,就是野猪,这地方可能盛产野猪,不然不知道怎么起这么个名字,估计挺偏僻的。

  暴民们找不到国王,怒火还没宣泄,又去找太子。太子躲到了国务院总理召公在镐京的府邸里。

  召,是一个周王宗室贵族的封邑,召公,史称召穆公,祖上是周武王的弟弟,封国是燕国,和周公旦家族一样,他们家也留了一支子孙在周国国内的召邑,世代担任周国卿士。

  虽然国民们都知道召公是反对历王实行经济改革的,不会把怒火发到他头上。但是暴民们不知在哪里打听到太子躲到他这里来了,一窝蜂都堵到他家门口,叫嚷着让他交出太子,准备把太子剁成饺子馅。

  召公发扬大无畏的封建主义忠君思想,把自己和太子差不多大的儿子交给了愤怒的暴民,含着老泪看着自己的儿子被剁成了饺子馅。

  周厉王躲在野猪林里不敢出来,国家没有国王了。但是他又没死,他不出面主持政府工作,在朝廷的大臣们也傻了眼。

  几个大臣一合计,当务之急得先把乱成一锅粥的国民们安抚好,办法就是宣布经济改革政策作废,立即生效。宣布特务组织是非法组织,立即解散。

  其实特务成员们应该都在暴动里被剁成饺子馅了。然后再宣布国民们革命有理,造反无罪,参与这次暴动的国民一概不追究,其实也没法追究,这叫法不责众。这下国民们的才达到目的,平息怒火回家了。

  大臣们再去找周厉王出山,周厉王不干,政灭心死,周厉王已经心灰意冷了,被老百姓从首都赶出来,堂堂一国国王居然成了过街老鼠,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

  回去?回去我还搞经济改革,他们干吗?不让我搞,我就不回去。

  大臣们一听,算了,您还是别回去了,国家经历一次暴动已经够够的了。于是,国王与百姓势成水火,二不相容。

  当时的朝廷大佬们面对的情况是这样的:老百姓不希望国王回来,国王雄心壮志的改革被全国的刁民们破坏了,也不愿意回来。

  他天天呆在野猪林里,没有退位,名义上他还是国王。

  根据我们古代中国以后几千年积累的政治斗争经验,遇到这种情况办法还是有的,要么把他干掉一了百了,要么温柔点尊他为太上皇,让合法继承人取代他。

  但是,二千八百多年前的周朝,还没有发明太上皇这个职务。杀国君,大臣们大眼瞪小眼,都希望别人去杀,或者等别人开口。

  要杀随便你们谁去杀,我的态度是:不赞成、不反对、不负责,反正我不去。人人都是这个想法,怕担上弑君的罪名,这种事在当时也不流行,没人愿意开这个先河,大家都不是傻子,个个都猴精猴精的。

  好了,周厉王还在位,但是不上班,国家今后的日常工作到底由谁负责,这是个问题。

  还好,祖先还留下了另一种解决这种情况的实例,那就开国之初的周公旦辅政。

  大臣们一致同意按老办法干,因为现在没有大臣有周公旦单独摄政的威望,或者没人愿意单独在周厉王还活着的时候独揽朝政,落下骂名,要知道周公旦当年独自摄政也是被三监骂得狗血淋头的。

  还有就是万一哪天人家复辟了,多一个人担着也是好的,真要追究责任杀头,有个人陪着也热闹点。于是大家决定由当时的总理大臣召公、周公二位卿士共同执政,有事大家商量着来,施行民主共和制。

  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明确的纪年。从此,以后的历史记录以此为起点计算,以前的年份以这一年为基点来推算。

  十三年后,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持续罢工的周厉王,带着自己未竟的雄心壮志,咽下了最后一口恶气,驾崩了。

  这个驾崩也是《周礼》中的规定,那时候死也不能随便死,天子的死要叫崩,诸侯叫薨(读烘),卿大夫叫不禄,国人士叫卒,野人老百姓死才是死了。古人真是挺麻烦的。

  他崩了总算把位子空了出来,当年躲在召公家躲过一死的太子静,终于可以出来继位了,也终于可以结束让摄政大臣们提心吊胆的共和时代了。这位命大的姬静先生是西周最后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史称周宣王。

  他一生之中主要做了二件事情,一是到处打仗,二是破坏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位制度。

  为什么周国自己过得好好的,周宣王非要出去四处打仗呢?

  我们知道在商周之交的时候,中国大地上有很多从原始部落发展而来的部族国家(方国),周武王在孟津搞反商联合大会时,西方来参加大会的这类方国就有八百多,其他方向上还有多少这类部族国家,实在是数不胜数。周王朝建立后,这些部族国家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得到过周王室的分封。

  前面说过了,他们就是周王室眼中的杂牌军,基本上和敌人没啥区别。西周建立以来,吞并了不少,同化拉拢了不少,但是还有很多很多的少数民族国家没有接受西周王朝的统治。

  这样的国家或者说是部落,散落在中国的各个地方,他们的地盘和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的地盘犬牙交错的混杂在一起。

  他们之间不像周王朝诸侯那样是个联盟性质的整体,互相往来很少,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很强,还有些偏远地区的可能还处在石器时代。

  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和我们一般认为的古代中国最大的威胁――游牧民族不同,并不是以畜牧业为生的少数民族,而是生活在长城沿线(15英寸等雨线)以南,中国农耕地区的农业少数民族。他们的经济水平比周王朝诸国低,大多没有建造城市,定居在山区或者森林里。

  有的和周王室诸侯走的很近,愿意学习周王朝先进的文化、礼仪、制度,愿意被先进文明同化,最后投靠周国做了真正的诸侯或者诸侯国的老百姓。大多数自行其是,按照自己部族几千上万年来的传统习惯生活劳作。

  打个比较形象的比方,当时的中国就像现在一样,整个中国大地上,大多数区域是汉族聚居区,其间或者周边还有很多少数民族自治区。当然,我们现代的这些少数民族同胞都和汉民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但是周王朝那个时候的有些少数民族可没那么友好,经常为了土地、粮食、人口等等问题,和周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发生摩擦。

  他们与周王朝之间的战争,从周王朝建立之初就从未停止过,虽然周王国和他的诸侯们这几百年来发展的很快,但是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没闲着,他们也在抓紧生娃,提高生产力,扩大地盘。然而地就那么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少数民族和周王朝各国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烈。

  到了周厉王上台的时候,对周国本土威胁最大的是西方即陕西西北部山区里的戎人。这个威胁已经大到了让周厉王觉得,再不解决就得亡国的地步,这才是他迫不及待的搞经济改革,想要迅速强大起来的原因。可惜操之过急,把自己搞废了。

  周厉王的强国梦破碎,周宣王继位。威胁还在与日俱增,这就迫使周宣王不得不在有生之年努力的去解决这一问题。

  他在继位的四年后就开始了西征。而且不是一次二次,而是在他在位的四十五年里,持续不断的向东南西北四面进攻。

  周宣王继承老爹周厉王未竟的遗志,在他在位期间南征北战、东讨西伐,一刻不敢停歇,希望挽救四面楚歌的西周王朝于狂澜即倒、大厦将倾。

  但是到了宣王晚年,周国已经渐渐不支,对外战争胜少败多,不仅没把威胁打掉,反而在他死后的十几年后,他的儿子就被西戎之一的犬戎干掉,西周被迫东迁,跑到河南洛邑渐渐失去了对全国诸侯的控制权。

  周厉王也许是一个暴君,他在位期间做的坏事是为了让反对改革的国民闭嘴,实行了特务统治。但是他要推行的经济改革的目的应该还是为了国家的存亡,这其实也是一个想要负起责任的君主。

  他没能完成的将山川之利收归国有的经济改革政策,后来由齐桓公和管仲完成,并从此成为今后所有时代的固定国策。

  周厉王同志的在天衰灵,终于可以安息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