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九九重阳(九九话重阳)

蔡升元整理

朋友圈九九重阳(九九话重阳)(1)

“九·九”话重阳九月九,重阳节,在我国历史悠久。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我国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曰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就有了重阳节佩茱萸、赏菊花、饮酒、食糕的求寿之路。

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踏秋节、老人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那么,重阳节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里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传说。

东汉时期,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过的虽说不算富裕,半菜半粮总还能维持生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不幸的事儿落到了这个不幸的家庭。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体遍野,无人葬埋。无情的瘟疫也夺走了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桓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瘟。他访遍名山高僧,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叫费长房。他很快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在仙鹤的指引下,费长房终于收留了桓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桓景废寝忘食,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终于练成了一身武艺。

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仙长又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瓶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桓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费长房的话告诉了乡亲们,让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日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让人们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听到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不过他,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

朋友圈九九重阳(九九话重阳)(2)

重阳节,登高节。唐·杜甫《登高》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重阳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登高避灾源于汉代,有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避灾的故事,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有记载。也有人提出,登高其实是源于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就有了登高吃糕,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九月重阳,相思凝聚心头,谁说秋风过后尽是凄凉,登高远望,层林尽染,如同我的思绪已扬帆远航。听秋虫歌唱,秋叶坠落枝头,看天高云淡,大雁列队南飞,多想也飞回昔日的时光,重温昨日亲情。隋·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朋友圈九九重阳(九九话重阳)(3)

重阳节,茱萸节。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也称茱萸节、茱萸会。唐·张说《湘州九城北亭子》就有:“西楚朱臾,茱萸节,南淮马戏台。”明·徐渭《九日朔与诸友醉得花字》也有:“不教酩酊归何事,望到茱萸节尚赊”的诗句。茱萸节,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三国·曹植《浮萍篇》有:“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的诗句。《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茱萸雅号“避邪翁”,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周楚《风土记》还有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避除恶气而御初寒。”

茱萸,其名字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吴国每年都得按时向强邻楚国进贡。有一年,吴国的使者将本国的特产“吴萸”药材献给楚王。贪婪无知的楚王爱的是珍珠玛瑙金银财宝,根本看不起这土生土长的中药材,反认为是吴国在戏弄他,于是大发雷霆,不容吴国使者有半句解释,就令人将其赶出宫去。楚王身边有位姓朱的大夫,与吴国使者交往甚密,忙将其接回家中,加以劝慰。吴国使者说,吴萸是我国上等药材,有湿中止痛,降逆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因素闻楚王胃寒腹痛的痼疾,故而献之,想不到楚王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听罢,朱大夫派人送吴国使者回国,并将他带来的吴萸精心保管起来。

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腹痛如刀绞,御医束手无策。朱大夫见时机已到,急忙将吴萸煎熬,献给楚王服下,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询问这是什么药?朱大夫便将去年吴国使者献药之事叙述。楚王听后,非常懊悔,一面派人携带礼品向吴王道歉,一面命人广植吴萸。几年后,楚国瘟疫流行,腹痛的病人遍布各地,全靠吴萸挽救成千上万百姓的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吴萸的前加了一个“朱”字,改称吴“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吴茱萸”,并一直沿用至今。

朋友圈九九重阳(九九话重阳)(4)

重阳节,菊花节。毛泽东同志的《采桑子·重阳》让人们领略了秋菊的风采。词曰:“人生易老天易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的风俗,所以古代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菊赋诗已成时尚。

野菊花虽小巧,但很团结,成群结队,一蔟拥,一大片。白色、黄色、蓝色、紫色,一个色条为伍,一个色系成阵,从不杂生一处,仿佛色彩斑斓的星河,闪烁着醒目的光点在风中轻轻摇曳。又像一束束电子萤光、塑料火花晶莹灿烂的可爱。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白'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客菊’。无处无之。”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这一刻,菊花酒摆放在桌前,咏菊诗回响在耳畔,那是“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的无奈;那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等待;那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景;那是“抱病起登江上台”的忧思;那是“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的情趣……那些温暖的、豪迈的、多情的诗句尽在耳边,让人们一颗颗柔软的心濡染得莹润浑厚。那象征延年益寿的菊花酒,将人们灿烂的脸庞映照得如花般动人。

朋友圈九九重阳(九九话重阳)(5)

重阳节,踏秋节。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又称“晒秋节”、“踏秋”,与三月三日“踏青”皆是家庭倾宅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重阳节野外活动也称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让:“(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处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辞育。"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的《秋词》把我们带进了秋天。淡淡的蓝天、淡淡的清风、淡淡的阳光,带上一份淡淡的心情,背上行囊,去踏秋。

一股股流水,淌过一丘丘田野,把岁月贯穿。在季节的交叉口,饱醮几笔金黄,涂抹点落寞,把叶脉与血脉同归的殊途,描摹出一幅意蕴深长的油画。透过那些粗细的不一的线条,我看见父兄身影,与草树重叠。我看见父兄们挥舞的银镰,把一些倒伏的句子收敛成诗。我看见床沿上的母亲,穿针引线,把漏落的诗意缝补。此刻,落叶与果实重叠着许多顺或不顺的过往,昆虫和我隐蔽的栖身所,在黄昏,抑或黑暗,把善良凸起。我的步履,在山岗、原野、村庄,踏出一个金色的秋……

朋友圈九九重阳(九九话重阳)(6)

重阳节,老人节。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古人对数字“九”很重视,把它当作“天长地久”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要给老人赠送糕点,因“糕”、“高”谐音,体现对老人高寿的庆贺,也是祝福他们活得更长久的意思。从晋魏时期开始,我国就有将重阳糕和菊花献给老人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重阳节又添了一层新的含意。

九月九,敬老日。这一天,游子把大包小包的情感从旅途的行囊中掏出,与父母一同分享,酒杯里溢出的醇香,早已称漫在老屋外不甘寂寞的杏树上。秋阳中,父母爽朗的笑声,已摆在院落的中央,幻化成最美好的食品,映照出他们菊花般的璀璨的舒心。重阳节,这份孝心,如小溪般流淌,叮咚回响。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敬老孝老的情怀。

朋友圈九九重阳(九九话重阳)(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