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故事来源(喀秋莎的故事)

喀秋莎故事来源(喀秋莎的故事)(1)

喀秋莎博物馆

国际在线报道(驻俄罗斯记者 孙娟):提到前苏联歌曲《喀秋莎》,相信很多听众都不会陌生。这首歌曲虽然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但却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被广为传唱。在最艰苦的战争岁月里,歌曲在前线战士们的心中点燃了胜利的希望之光。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的福斯霍达村,常住人口只有几百人的村庄里却拥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喀秋莎》博物馆,这里收藏了所有关于歌曲“喀秋莎”的珍贵资料和记忆。

喀秋莎故事来源(喀秋莎的故事)(2)

在福斯霍达村,村民们不论老少都能唱上几段歌曲《喀秋莎》。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创作这首作品的全部灵感就是来自于他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在静静流淌的乌格拉河河畔,梨花开遍山野,一位名叫喀秋莎的姑娘曾经站在俊俏的河岸上等候着他的爱人从战场归来。福斯霍达村不仅有歌曲喀秋莎的博物馆,村里还在河岸边地势最高的地方建起了一座象征性的喀秋莎纪念碑。

喀秋莎故事来源(喀秋莎的故事)(3)

中国人对于歌曲《喀秋莎》的感情同样非常深厚。在博物馆创建后的30年时间里,尽管村庄地处偏僻,但仍有中国学生、中国的电视摄制组慕名而来。博物馆创立不久还收到过一封来自中国新疆的信件。信中写道:“我是一位学自然地理的环境科学工作者,身上的艺术细胞虽然很少,但从50年代以来,《喀秋莎》这首歌就深深地迷住了我,激励着我。1965年,我的女儿出生了,在取名时我想起了《喀秋莎》。按照中国的习惯,我给她取名为‘秋莎’,中国的喀秋莎。”

喀秋莎故事来源(喀秋莎的故事)(4)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创作了这样一首打动无数世人的作品?《喀秋莎》博物馆馆长柳德米拉·普罗霍连科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36年,已经移居莫斯科的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回到家乡。 也许是这一次的故乡之行给他留下了太多温暖而美好的印象,在返回莫斯科之后,当回忆起和村民们在一起度过的愉快时光,他写下了八行诗句,这就是歌曲《喀秋莎》的雏形,“1938年,作曲家马特维·布朗杰尔邀请伊萨科夫斯基为他的爵士乐队11月的演出季写一首新歌。伊萨科夫斯基说,自己近期没有新作,只有一首未完成的八行诗。当年夏天,伊萨科夫斯基前往雅尔塔度假,布朗杰尔随后也赶到那里,在给八行诗配上音乐之后,他决定请伊萨科夫斯基继续这份未完之作。”

喀秋莎故事来源(喀秋莎的故事)(5)

1938年11月28日,布朗杰尔的音乐会如期开演。当最后一个压轴曲目奏响时,女歌手瓦莲京娜·巴吉舍娃走上舞台,她所演唱就是伊萨科夫斯基作词的歌曲《喀秋莎》。音乐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于是歌手又演唱了第二遍、第三遍。歌曲《喀秋莎》自此开始走入人们的心中。

喀秋莎故事来源(喀秋莎的故事)(6)

那么歌曲中所提到的喀秋莎是否真有其人?多年以来,关于喀秋莎的来历一直有很多的猜测。柳德米拉·普罗霍连科娃说,伊萨科夫斯基从来没有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过喀秋莎的原型究竟是谁。事实上,这个在俄罗斯非常常见的女性名字,在伊萨科夫斯基所创作的作品中,曾经出现过多次。也许她只是一个综合的形象,“有一种说法是,歌曲是为了纪念他的第一位女老师叶卡捷琳娜·戈兰斯卡娅,因为伊萨科夫斯基曾对朋友说,他的一生得益于两个女人,其中一个是自己的母亲,还有一个就是第一位老师戈兰斯卡娅。1938年歌曲《喀秋莎》是他第三次用这个名字,喀秋莎在诗人的心目中就是一种最亲切、最温柔的化身。是一种需要他特别呵护的人,就像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他的女儿。”

喀秋莎故事来源(喀秋莎的故事)(7)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歌曲《喀秋莎》开始在前线士兵中被传唱,因为他们认为,《喀秋莎》唱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温暖记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他们有了迎接胜利的信心。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老战士亚历山大·费德洛维奇如今已经92岁,而喀秋莎的旋律以及喀秋莎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了他的记忆中,“大家都希望在家乡能有一个喀秋莎等待着我们从前线胜利归来。战争中我和一个战友的侄女通过信,其中有一封我至今还保存着身边。在信中女孩告诉我,她们在后方努力工作,生产各种食品、日用品,好让在前线打仗的我们有充足的保障,她们等着我们的归来。”

喀秋莎故事来源(喀秋莎的故事)(8)

在博物馆里有一件粉红色的衬衫,它的背后是另外一个关于喀秋莎的故事。那是在1941年,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年轻姑娘,曾在德国人的司令部工作,给苏联红军传递秘密情报。在身份暴露后,德国人将她和她的160多个同乡一起带到卡斯普良斯克湖边枪毙,“临刑前,姑娘高声唱起了歌曲《喀秋莎》,直到生命的最后。后来,姑娘的母亲给博物馆写来一封信,讲述了女儿牺牲的故事,并将女儿曾经穿过的粉色衬衫赠送给了博物馆,而当年她就是穿着这件衬衫送自己的丈夫去了前线。”

喀秋莎故事来源(喀秋莎的故事)(9)

为什么这首歌可以在战士们的心中获得如此强烈的反响,乌格拉市《星火》报主编加琳娜说,它的歌词中虽然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但是这些朴素的语言却打动了所有的听者,“因为往往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少有距离感,更能亲近人们的内心。而那些费解的华丽辞藻,也许很难让人相信和记住。伊萨科夫斯基的作品就是这样,用最简单的话语直达人们的内心。”

如今的喀秋莎博物馆已经更名为伊萨科夫斯基故居纪念馆。在福斯霍达村,还有一座以伊萨科夫斯基命名的学校。除了《喀秋莎》,伊萨科夫斯基创作的其他卫国战争歌曲《红莓花儿开》、《灯光》至今还在被人们传唱着,成为关于那场残酷战争的最生动的纪念碑。而对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将诗人伊萨科夫斯基以及关于喀秋莎的那些故事永远地珍藏起来,让更多的世人可以了解到70年前这里所发生的一切,也是他们对于那场战争的一种独特的纪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