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六个癖好(慈禧夜间召见这个洋人)

慈禧,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即使到了今天,提到她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唾骂。1908年11月14日,37岁的光绪帝暴崩,73岁的慈禧选择3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在仪鸾殿去世。73岁这么一个年龄,对慈禧在人间来说已经足够,可谓是很“圆满”了,但慈禧并没有想到在她去世若干年后,有个“洋人”却写了一本书,为她再次制造了一些荒诞不经的故事。

慈禧的六个癖好(慈禧夜间召见这个洋人)(1)

慈禧


埃蒙德·巴恪思,1873年生于年英国约克郡列治文市,祖上是曾经显赫的奎克家族。巴恪思是长子,承袭男爵爵位,就读牛津大学。1898年巴恪思来到北京,因为精通汉语、满语和蒙语,很快成为《泰晤士报》以及英国外交部的翻译。1903年,满清政府擢升他为京师大学堂(后为北京大学)法律和文学教授。1904年成为英国外务处专员。

埃蒙德·巴恪思

巴恪思说,1904年8月8日,立秋,他在八大处的碧默岩暂住,收到李莲英的短笺:“恭奉慈旨:着巴恪思今晚来园,有要事。钦此。”李莲英还告诉他:“最好乘爬山虎(一种山地肩舆)而入,以避人耳目:轿子留在颐和园门外一里左右。有人等候。太后将专赐500两银子与汝仆役。机密。”这就有了巴恪思与慈禧太后的“秘密会见”。

不管接下来的事情怎么样,这中间都有这样一个不变的事实,即那一年巴恪思33岁,而慈禧已经69岁,距慈禧去世的时间已经没几年了。

在这种“不可能”的基础上,巴恪思开始撒谎。

巴恪思说,李莲英把他带到了一间小屋,与太后寝宫相邻。在让他“全身芳香”的同时,还向他提了许多“宝贵意见”,准备好了该准备的一切。接下来的事情不堪入目,巴恪思说,“她(慈禧)披着一件湖绉轻袍……房内放着几架电扇,还以精致的景泰蓝小橱储了冰块,清凉无比”。慈禧这个正69岁的老妇人,甚至成了巴恪思“心爱之人的替身”。

整整一夜,“当一切便如婚礼的钟声一样美好,直到(清晨)李(莲英)进来告知太后,到了清水瘾——早上的鸦片时间,接下来她要去听军机处的奏禀”……“她(慈禧)体贴地赐茶于我,让我告退,下午再来。”

这有可能吗?

得了500两银子后,巴恪思说:“我备感虚弱,坐进山地轿子之前,路途虽短,却酷热苦人,我不得不着人搀扶。”而回到住处,正是日落时分,巴恪思巧遇一位僧人,僧人对他说:“汝容颜甚衰!”巴恪思也说,“我的样子疲惫倦怠”。

巴恪思必在撒谎无疑,69岁的慈禧早就不是和他一样的年轻人了。

慈禧的六个癖好(慈禧夜间召见这个洋人)(2)

慈禧


二、社会环境与宫廷生活的不可能。


慈禧的六个癖好(慈禧夜间召见这个洋人)(3)

巴恪思

我们都知道,清朝受从宋朝就开始的“男尊女卑”影响,强调“从一而终”,并推崇程朱理学,“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使慈禧在生活方面不同与唐朝武则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允许她那么做。而针对被网友炒得火热的这一事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慈禧不可能有这么一段“跨国恋”。

沈渭滨教授称,从清代森严的宫闱制度就可看出:

第一,非太监不能进入宫内,同治帝的天花病是在宫外患的,这反过来证实,偷情这类事件是绝对不可能在宫内发生的;

第二,慈禧太后所居的西六宫,在故宫里环套森严,结构紧密,每一个宫门都有太监把守,任何人不可私自进入,官员也是一样,寝宫制度严格,不可能有外国人随便出入;第三,慈禧的每一次出巡都有大量的跟班,根本不会一个人偷偷地出宫。根据这样一些很明显的证据即可以证明,慈禧不可能和宫内、宫外的人密行苟且之事。(郭潇雅《学者:慈禧不太可能与“英伦男爵”发生情爱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

面对这些,巴恪思的述说仿佛一个“没事人”,在他的眼里清宫制度就根本不存在。

慈禧的六个癖好(慈禧夜间召见这个洋人)(4)

李莲英

见太监、宫女这些人,我们在这里就不说了。巴恪思说,在慈禧“正式接见”他时,他们在傍晚还乘着宫船游了一次湖,参加者“除了太后、皇后、李莲英、我,还有两个年轻的满族侍女”。

“年轻的皇后并不美丽,但颇有个人魅力。有人把我介绍给她,我跪下请安,她说:‘免礼。你来陪伴老佛爷,我非常高兴。你要好好做事、多讲笑话,让她满意。’皇后穿着浅黄色湖绉产自湖州的一种丝绸。长袍,燕尾蝶的碎花,发型是当时流行的拉翅清代晚期流行于满族和其他宫廷女子之中的一种发型。尽管笑容欢畅,但是因为有兔唇,她的表情还是让人无法喜欢。”巴恪思说,甚至,“年轻的皇后愉快地向我道别:‘你先老实等着。太后孤寂,你在侧服侍,须使她喜欢。’”

巴恪思说一定是弄错了地方,这不是在他的国家某个贵族的家里,而是在清宫。

然而,这并不影响巴恪思把故事“编”得更加离奇:“上午(按巴恪思的说法慈禧应该是去听军机处的奏禀了),我在湖边稍作散步,不期竟然遇到光绪,乘着藤制的御椅,并不友善地审视着我(在我跪下请安时),然而并未要我解释为何会在皇宫禁地出现。”

然而,仅有这些不合理的“离奇”,巴恪思觉得还不够,他说,“她(慈禧)深情地与我告别……她说:‘莫让他人知晓。’但是在中国往往无密可保。我想,此事很快就会添枝加叶,传遍域外”。“事实”也是巴恪思还没回到自己的住处,已经是“消息传播如飞”。

如果这事儿是真的,也不知道巴恪思有多少个脑袋?更别说他以后有机会写什么书了。

慈禧的六个癖好(慈禧夜间召见这个洋人)(5)

光绪


三、巴恪思自身条件的不可能。


慈禧的六个癖好(慈禧夜间召见这个洋人)(6)

清朝女子

我们回说一下巴恪思这个人吧,他从未结婚是有“秘密”的,那就是他是个同性恋,对女性毫无兴趣,但他和慈禧却有了故事,而且是唯一的。因此,他所谓的故事本身就是天方夜谭。在众多英国学者的眼里,被冠以“北京隐士”称号的巴恪思“半是疯子,半是骗子”。“疯子”饱满的热情、狂想和“骗子”老练的从容与自信,让他成了一个出色的“小说家”。

也许,巴恪思这个洋人在清宫的生活并非如鱼得水,才想像出了这档子事儿。

我们知道清朝因为封闭,认为洋人如果没有茶叶就会因消化不良而死去,还认为洋人少一块腿骨,不会下跪也不能“伏击”(在地面上跪着打仗)。虽说到了慈禧的时候,人们都多多少少地知了类似于此的事情有些不可能,但对外界的了解还是相当有限的。慈禧本人也是,她的无知比老百姓好不到哪里去。

第一次坐车时,慈禧见司机与自己平起平坐,就下令让人家跪着开车,和乾隆一样地闹笑话。但在“会见”巴恪思的那个晚上,慈禧一下子就变成一个对西方了如指掌的人。她与巴恪思谈谈中国戏、说说杨贵妃与唐明皇也就罢了,但离奇的是,他们居然还谈到了费利克斯·福尔、海因里希、阿历克斯,等等。

巴恪思分明是忘记了,他坐在黄包车上,当时的中国人见了都要遮遮脸,而慈禧若能掌握那么多“外界知识”,清廷也不至于落后挨打成那个样子。

一切都不过是病态的淫荡,不过是巴恪思自闭的想像。顺便说一句:即使一个正常的男人,如果轻易公开他与某个女性的私情,在中国人看来都是不道德的。(文/路生)

慈禧的六个癖好(慈禧夜间召见这个洋人)(7)

清朝(影视)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欢迎关注作者更多原创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