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8课笔记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详细批注)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重点)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难点)

3.在熏陶感染中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素养)

作者简介

端木蕻(hóng)良(1912—1996年),作家。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山西、重庆执教,在香港、上海主编过《时代文学》《大刚报》副刊。著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科尔沁旗草原》,短篇小说《鹭湖的忧郁》《憎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作品有长篇小说《曹雪芹》,以及散文集、剧本等。

背景资料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自己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的决心。

课文及详细批注

七年级下册语文8课笔记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详细批注)(1)

七年级下册语文8课笔记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详细批注)(2)

七年级下册语文8课笔记土地的誓言(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详细批注)(3)

重难点分析
  • 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说一说。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而忧伤、愤怒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战斗、牺牲的坚定信念。

  • 作者为什么将广大的关东原野称为“她”而不是“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着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

  • 回顾全文,如何理解题目“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比较独特,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