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炸灌肠(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

惊堂木一响,哩个啷个啷。我来贫一段,请君听真详。

列位,吃了吗您哪?今儿跟您唠唠老北京早年间特有的一种小吃儿——炸灌肠。

咱先不妨交待一下,现而今的灌肠可不是什么肠,只不过有着肠之形而已,它是以芡粉为主料做成的小面楔子。吃之前切成不规则的薄片儿,放在平底儿的油锅上煎制,炸得焦焦的微黄。吃时须得蘸着撒了盐花儿的蒜汁儿。

这里最有看点的就是那油,据说是猪肠油和一种特殊调料搭配而成,所以每每闻起来会有一股子怪味,然而炸出来的灌肠却是香艳得很哩!至于说这种特殊的调料是什么?至今还是个谜。

老北京炸灌肠(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1)

不过早些年前老北京的灌肠跟现在的可是完全不一样,一来得是真正的羊肠子或猪肠子,二来在制作上多是水煮而不是煎炸。

灌肠怎么来的?说法不一,但大家都认可的则是元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项发明,他们喜欢在牛、羊或猪的肠子里灌上不同调料,或煮、或蒸、或煎,口味自不一样。所以至今在内蒙一带,还能吃到这类真正的灌肠。

北京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农耕民俗与游牧习俗在这里交汇、碰撞,便生出斑斓异样的丰腴美食。

老北京炸灌肠(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2)

到了明朝时,灌肠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一个小吃儿了(《酌中志》、《明宫史》都有记载),那时的灌肠很少用牛肠的,多是猪肠和羊肠,里面灌以粉团儿和调味儿料,煎炸后变成红粉色,蘸些辣蒜咸盐,鲜润可口,咸辣酥香,别有一番风味。叫它“红粉嫩佳人”一点也不过。

灌肠从游牧民族传到农耕家庭后,人们对灌肠进行一番肆意的创新,却也成就了灌肠历史上的经典。

早年间的灌肠拢共有五种呢!分别是血肠、肉肠、肝肠、油肠、面肠,又叫“五绝肠”,而且这五肠五不常,五味各不同。

老北京炸灌肠(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3)

先说这血肠,就是灌了新血的肠子。每每在宰杀牛、羊或是猪时,将其新鲜的血液灌入洗净的肠子里,加葱、姜、椒粉等提味儿去腥的几样调料,水煮几滚之后,捞出锅切片儿吃。

接着说这肉肠,原是塞了碎肉丁儿的肠子。也就是将切碎的肉丁儿混以炒熟的面粉,再加些葱花、花椒面、姜面和盐一干作料,调匀之后装入洗净的羊(猪)肠子里,用慢火煮熟了切着吃。

再说这肝肠,是将切碎了的肝脏填入肠子里。一般多选择羊肝,斩成极细的小丁儿,再添加羊油和一干调料,灌进羊肠子里,煮透了就可以吃了。

还有这油肠,就是灌了羊油和肉丁儿的肠子。用新鲜的羊油加一些羊肉丁儿,以及姜粉、花椒粉、盐、葱末、野葱末等作料,一并灌进羊肠子里,煮熟了吃那才过瘾。

至于这面肠,说白了就是猪或羊肠子里灌些面糊儿,然而这里的面糊儿不是别的,乃是豌豆面粉调成的糊糊。再混合着姜粉、葱花、花椒粉、盐等小料,煮熟了切片吃。

老北京炸灌肠(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4)

清末时期,老北京的灌肠做出了名儿的得说是福兴居了,就在今天鼓楼大街一个叫后门桥的地方。它于清朝光绪年间开业,最初就叫“灌肠铺”,“福兴居”直到1917年才正式挂名儿。掌柜的姓普,普掌柜手脚利落,待人和善,渐渐的人们就习惯叫他“灌肠普”了。

这“灌肠普”的灌肠为什么受欢迎?先得说他家的制作手法:选用猪肥肠,灌上切得匀称的猪肉丁儿、一干香料以及淀粉,先煮后煎,煮后不软也不硬;特殊调配的猪油煎制时火候均匀,保证不老还不皮,吃时浇上盐汁儿和蒜末儿,外焦里嫩,清香扑鼻。

不单单如此,“灌肠普”扬名立万儿得益于一个人,谁啊?——老佛爷慈禧。

有一次这位老佛爷到地安门的火神庙进香,因为离着鼓楼不远,有那溜须的大臣便推荐了“灌肠普”的灌肠,慈禧听着新鲜就兴冲冲地乘銮驾到了后门桥。

等尝过“灌肠普”的灌肠之后,这位贪嘴儿的老家雀儿只觉得滋味满满齿颊流香,于是下了道懿旨,要求“灌肠普”定期向朝廷进贡灌肠。从此,“灌肠普”这小小的店铺及小小的灌肠一跃成了皇家贡品。

上世纪初,福兴居的对过儿开张了一家叫“合义斋”的灌肠铺子,门脸不大,掌柜的为招揽生意,对灌肠的制作方法进行了改良和创新。

首先是改变福兴居的制作手法:用红曲水调配面粉做成糊糊,小料中另加入了丁香、豆蔻等十多味的作料,灌入猪肠子里蒸熟了切成片儿,再以猪油煎制。吃时加些微的辣椒面儿,吃起来咸辣酥脆,显见的,无论在色相上还是口感上都更加的丰满。

其次是创意性地做户外广告:特意将煎灌肠的鏊子摆在店门口,掌勺的大师傅一边吆喝着,一边翻动鏊子上的粉色灌肠,那腾腾热气袅袅飘散,大老远的就能闻见灌肠拌以蒜汁儿的那股独特的香味儿。

“合义斋”很快在当时就成了一介“网红”,不管是拉洋车的、扛大个的、做小买卖的,还是青年学生、年轻学者,都喜欢到这里来尝鲜儿。

老北京炸灌肠(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5)

民国后,老北京出现了一种走街卖灌肠的:一副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抽屉的小柜子,柜子上是一块黑乎乎的小案板儿;一头则是个煤火炉子,炉子上就是平底的铁铛子,因为用久了显得乌漆嘛黑。

兹要遇到了光顾的食客,这小贩就从抽屉里取出一根灌肠,在小案板上噹噹噹地剁成片儿,铛上抹一层猪油,将灌肠放在上面“吱吱”地煎,直到焦黄为止,就手再用小铲儿往小碗蝶里一扣一按,浇上蒜汁,食客就可以拿小竹签子扎着吃了。

老北京炸灌肠(老北京的那些念想儿)(6)

其实,这些在庙会、集市上兜售的灌肠,在当时往往被叫做“攥肠”,更趋于平民化,跟现在的炸灌肠很相似。道理很简单,小户之家,没有多少本钱,如果真用猪肠子或羊肠子,不但费时挑费还高,怎么办?想辙呗!

还得从制作上打主意,也不得不求“简约”作风:先将淀粉和红曲水调成稠糊的面团儿,也有用淀粉、红曲水和豆腐渣调成稠糊状的;再“攥”成猪肠之形,上锅蒸熟成了“粉灌肠”;吃前只需将这“粉灌肠”切成菱形片儿,在饼铛内用猪油温火煎至微微的焦黄,取出来盛于小碟儿内,淋些盐水蒜汁儿,您就可以甩开腮帮子美美地吃了。

后来不知怎么的,红曲水都不用了,直接用纯淀粉做原料,直到今天。

上世纪中叶,北京隆福寺东口有个“丰年灌肠馆”(今已消失), 算得上是一个老门脸儿,这里的灌肠就是用纯白薯淀粉制作而成,虽然也曾红极一时,却已然失去了往日的精致和荣光。

这正是:猪肠羊肠粉面浆,肠油池里待客尝。红粉不知何处去, 面团光棍吊郎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