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中庸思想)

提起中庸思想. 许多人便会很反感,对中庸思想不屑一顾,认为中庸就是折中思想, 是社会精粕是油滑世故无原则,是蒙蔽人们思想的病根。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中庸思想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中庸思想)(1)

《论语▪庸也》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孔伋所著 ,孔伋,字子思, 孔子 的 嫡孙 、 孔子 之子 孔鲤 的儿子

对于中庸这个概念, 许多人只是从其字面上加以理解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和取其正中等”。这样理解,其实是对中庸的曲解.比较表面化.简单化。未能掌握其真谛。中庸之道并不是算术概念中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它常因人、因事而异,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是机械的生搬硬套。臂如吃饭,每个人的饭量不同,饭量大的吃三碗比较合适, 饭量小的两碗比较适合,在这里不能绝对取其平均数,将两碗半敲定为人最合适的饭量。同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饭量也迥然不同。所谓的中庸不能简单地划定为某个中间数字或愈趋向中央愈好,中庸之道应该是取其最合理、最合适的部位。

中庸思想的内涵实质 是要求我们认识客 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 对任何事物都持谨慎与理智的态度,不盲从、不躁动,适可而止。儒家的中庸首先是指适宜、符合“礼”的行为。“庸”在这里做“用”讲,“中庸” 的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适宜、符合实用,也就是符合“礼”。

在《礼记》中:“子日: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贡越席而对日: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日: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由此可见,孔子所谓“中”是以“礼”的要求为标准的。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中”就是用来指人的内心世界,如《礼记.乐记》所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左传》中所谓“信不由中,质无益也”。《中庸》 之所以用“中”指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是为了说明:礼是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发的内心的。

由此可见,“中” 是内外贯通的。一方面, “中” 是指人内心的某种状态,即含而未发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又是外在的,即表现于外部行为上的“中道”,合于礼。内心的“中”是行为“中道”的前提,而行为的“中道”则是内心之“中"的结果。

总的来说,所谓“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如人性、本心等为出发点和根本价值依据,在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中寻求“中道”。也就是使内在要求,在现有的外在环境与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 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这也就是(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合内外之道” 。如果人们能恰到好处地修身处世、做事,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所以“中庸思想” 不是“折中思想" .中庸思想其实是种伦理学说, 也是种思想方 它保用的是内心之中与外在之 “节“的准曲奥合以达到“和”的大功用面中”的基本报期是话度,无过不及,给到好处追求中常之道,内外协调,保持平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