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适合出游吗(宋朝人的端午节)

毕大费/文

记得,四年前的端午节,我写了篇祭屈原的长文。这个端午节,因为有感于一篇宋人笔记,正好闲在家中,于是,写成此篇类似《端午节考》的长文。说明一点,本文并非要否定端午节来源,而是想赋予端午节以更厚重的历史承载,以及更广博的历史价值。全文约5500字,读完约需15分钟。是为序。

端午节适合出游吗(宋朝人的端午节)(1)

【1】

宋代人,爱记笔记。正经的,有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记录了很多当时和过去的典制礼仪、纵横韬略、学术渊源等。不太正经的,有苏东坡的《东坡志林》,既有正经内容,也有野史八卦,还有搞笑段子,摘抄一则如下:

东坡食肉诵经,或云:“不可诵。”坡取水漱口,或云:“一碗水如何漱得!”坡云:“惭愧,阇黎会得!”

翻译过来的意思:苏东坡,一边吃肉,一边念经。有人说:不行啊,吃肉的时候,不能念经,装叉遭雷劈啊!苏东坡吓了一跳,赶紧找水漱口。此人又说:一碗水如何能将那个业障漱干净?苏东坡红着脸说:啊呀,惭愧,看来,只有那些得道高僧,吃肉之后,才能将业障漱干净。

这个故事,看上去好像是吃货苏东坡,拿自己开涮,哪有这么简单?他是拿宋朝那些吃荤不吃素的和尚开涮。那么,宋朝和尚,真的这么豪放吗?另一本宋人笔记,张舜民的《画墁录》,有如下记载:

“旧日,(大相国寺)有僧惠明,善庖,炙猪肉尤佳,一顿五斤。”

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有个叫惠明的和尚,擅长做饭,烤五花肉特别好吃,一顿能吃5斤。宋朝一斤近六百克,五斤相当于现在的六斤,堪称大胃王。

抛开宋代著名的不肯吃素的花和尚鲁智深不说,仅看这两个相互验证的段子,有没有发现宋人笔记的史料价值?它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市井风俗与人情百态,只要肯研究,信息量很大。

端午节适合出游吗(宋朝人的端午节)(2)

【2】

关于宋朝人如何过端午节,我的研究史料,主要也来自宋人笔记,作者名叫朱辅,笔记名称为《溪蛮丛笑》。其中一则,叫做“大十五”,全文如下:

蛮乡最重重午,不论生熟界,出观竞渡,三日而归,既望复出,谓之大十五。船分五色,皂船之神尤恶,去来必有风雨。一月前,众船下水,饮食男女不敢共处。吊屈原,正楚俗也。

翻译成白话文之前,对这段文字中的标黑知识点,略做解读:

1、端午节,也称重午,或者是重五、端五、端节、艾节、夏节。据清人笔记《燕京岁时记》考证,初五也是五月单五,“端”可能是“单”字转音,也就是说,端午最初可能叫做“单午”,或者“单五”。

2、古今学者们,为了“端午”这个名称,可谓操碎了心,反复考证“端”的由来、“午”的出处,想想确实这个道理,明明是五月初五,为什么要叫端午?它干嘛不叫“五五节”?自2020年5月5日起,上海市政府已将每年的阳历此日,定义为“五五购物节”。

3、既望,就是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代人讲究,每个农历月的日子,都有专门的名称,比如,初一叫朔日,就是没有月亮的日子;初二叫既朔,既是已经之意;初三叫朏日,望文生义,就是一轮新月芽绽放光芒;初八九叫上弦,半个月亮爬上来,东暗西明;十四叫即望,即是接近的意思;十五叫望日,月亮最圆最亮;二十二三日是下弦,半个月亮又爬上来,西暗东明;每月最后一天称晦日,晦是幽暗,没月亮,伸手不见五指,古人心慌,于是认为,这天不吉利,有晦气。每个月的月相变化,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轮回。

端午节适合出游吗(宋朝人的端午节)(3)

4、皂船,是指黑色的船。古人将黑色称皂色,古人的鞋子大多黑色,所以叫做皂靴。古代差役的工作服是黑色的,所以称作皂隶、皂役、皂快、皂班;皂隶的部门经理称作皂头。古代还有句俗语,叫做不分青红皂白,说的正是古代四种颜色。

5、皂船之神,指的是黑龙舟,在古代史中,黑龙是一个邪恶的形象。西汉淮南王刘安作品《淮南子》,收录了一个关于黑龙的黑历史。“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这段文字,可以看成是中国版的创世纪,在本故事中,由于黑龙作恶多端,被女娲给宰了。

端午节适合出游吗(宋朝人的端午节)(4)

6、饮食男女不敢共处,就是指男女分居,吃饭睡觉都不能在一起,进入禁欲期。《礼记·礼运》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说,吃饭和男女性爱,是人类的最大欲望,和孔子的"食色性也”差不多一个意思。这些男女为什么要禁欲?后面会讲。

7、楚俗,自然是楚地风俗,那么,楚地指哪里?实际上,这个区域,曾经数度变迁。公元前十世纪,周成王封熊绎为子爵,封国仅五十里地。据《清华简·楚居》记载,楚国建国之初,熊爵爷搞了个宗祠,想要祭祀,没有贡品,只好到隔壁的鄀国,偷了头小牛,又怕该国牛主人找过来,连夜杀了祭祀。熊爵爷穷得没法,就将族人带到荆地发展,就是现在的湖北,此后,队伍不断壮大,很快扩张至湖南,现在说的古楚国,通常是指湖北、湖南。到了公元前613年,著名的楚庄王熊旅即位,进一步攻城略地。据《战国策·楚策》载:“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 ,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汉书·地理志》载:“楚地,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尽楚分也。”结合现在的地图看,包括湖北、湖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江西、贵州、重庆、广东部分、河南中南部、安徽南部,楚庄王时代是楚国高光时刻,楚庄王甚至“问鼎中原”,差点革了周天子的命。

端午节适合出游吗(宋朝人的端午节)(5)

【3】

翻译之前,再说说《溪蛮丛笑》作者朱辅的相关背景。

查了很多资料,关于作者的相关信息,极其简略,生卒年不详,南宋安庆怀宁(今安徽潜山)人,字季公,朱翌子,曾在辰州(今湖南沅陵)任通判,时得见闻,著《溪蛮丛笑》,保存了当时湘西各族社会的历史重要资料。

通判这个官职,始于宋朝,排在知府、同知之下,辅助知府分管粮盐都捕,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兼民政局长吧,介于正处级与副局级之间,官不算大。另外,通判多半设在边陲的地方,用以弥补知府管辖不足。

在上一节,留下两处知识未做解读。等到搞清作者的工作与创作背景,就方便理解了。《溪蛮丛笑》的“溪蛮”,是指五溪蛮,据《水经注》载,“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

作者任职在沅陵,靠近武陵地区,紧挨潕水。更重要的是,通过百度导航地图查到,潕水与汨罗江,通过沅江相通。而汨罗江是屈原的自尽之地,端午风俗由汨罗江流域传至潕水流域,自然便利,能够逻辑自洽。

蛮乡最重重午”,蛮乡就是指武陵地区。

宋朝之前约500年,东晋人氏陶渊明,曾经前往武陵地区旅游,偶遇武陵捕鱼人,写出著名的《桃花源记》,就是作者朱辅任职的地方。然而,一个隐藏的真相就是,过去的若干年,武陵地区一直属于蛮夷之地。在《宋史·蛮夷列传》也有记载:

“西南溪峒诸蛮,历晋、宋、齐、梁、陈,或叛或服。”

陶渊明所见到的武陵人,为什么悠然自得?因为此地是苗徭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古人将既不属于汉文化范畴,又未纳入官府管理体系的区域,称为“生界”,没人来纳税、收公粮、派劳役,自然活得潇洒自在。那些纳入管理体系的少数民族,则称为“熟界”。宋朝时期,还曾将居住在偏僻地区的非汉族住户称为“生户”,反之,归化的少数民族则称为“熟户”。

“不论生熟界”,是指宋人将蛮夷之乡分为两类,一类是未归化民众所在区域称为生界,一类是已归化民众所在区域称为熟界,合称为生熟界

端午节适合出游吗(宋朝人的端午节)(6)

【4】

现在再来看看,在宋人朱辅的笔记中,宋朝的湖南人,如何过端午节呢?

湖南当地人,最重视端午节,到了每年五月初五,无论山里人、乡下人,还是城里人,全都出门,大家一起赛龙舟,浪三天,才回家。到了五月十六,再次出门去浪,第二次赛龙舟,当地人称为“大十五”。

龙舟有五种颜色,分别是黄龙、青龙、黑龙、白龙、红龙。其中,黑龙舟的样子,看起来,最凶恶,每次出行和返程,必定风雨交加。

早在端午节前一个月,所有的龙舟开始下水,为赛龙舟做准备。从那时候起,男女分开居住,夫妻不得同房。追悼屈原大夫,正是楚地的风俗啊。

此处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细节:

一是湖南人过端午节,分为三次。端午节前一个月,有龙舟下水仪式,大家都要出门去浪,现场看热闹;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正日子,大家肯定要去浪,浪三天;五月十六,再出门,继续浪。宋朝人过一个端午节,放了三次假,有没有感到羡慕嫉妒恨?

二是根据作者记述,黑龙舟的样子,简直是吓人,它为什么每次出行都会风雨交加?是当地风雨较多,每次都有巧合?还是作者的夸张笔法?这条黑龙舟,难道自带人工降雨功能?逻辑上讲不通,不科学嘛。

三是纪念屈原就纪念,为什么男女要分开?为什么要禁欲一个月?纪念其他人为什么不要求禁欲?

四是端午节,吃棕子,纪念屈原,这个勉强说得过去。那么,为什么要赛龙舟?龙舟与屈原的关联度是什么?纪念其他人为什么不要赛龙舟?

五是赛龙舟为什么要五色龙?搞一两条龙不行吗?龙舟为什么一定是五色龙?

问题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严重,似乎,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不足以构成端午节的由来,起码是理由不充足,证据不充分。

端午节适合出游吗(宋朝人的端午节)(7)

【5】

端午节,究竟来自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大夫投江的纪念日?还是屈大夫的投江日,恰好是在端午节?换句话说,端午节是否早已存在,屈大夫只是选中这个日子,投江以明志?后人是否将古老的端午节与屈大夫投江日做了二合一?

民国大师闻一多(1899-1946年),曾于1942年撰文《端午考》,专门考辨了以上几个问题,原文约四五千字,此处不作引用,仅转述闻大师的几条结论。

1、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投江的节日,这个起源,不太可靠。

2、汉代文人蔡邕的《琴操》、晋代文人陆翙的《邺中记》,都曾经提到,战国时代的晋文公,为了纪念他的著名部下介子推之死,曾经下令,每年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做饭,只能吃冷饭。介子推逝于公元前636年,屈原逝于公元前278年,屈比介晚358年。也就是说,五月初五,不是屈原一个人的专属纪念节日。

3、端午节的起源,可能是对龙的图腾崇拜。

4、《汉乐府.吴歌》“五月节,菰生四五尺,缚作九子粽”,此处仅提到粽子,却没提及屈原。需要补充一句,“菰”就是今天的茭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人们用茭白叶子包黍米,蒸熟之后,称作“角黍”,它是粽子的祖宗,后来才发展为芦苇或竹筒制作粽子。

5、南北朝文人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越地传云,竞渡,起于越王勾践。”据越地(今浙江绍兴)人说,赛龙舟,起源于越王勾践,他当时为了战胜吴王夫差,组建水军,通过赛龙舟的方式, 组织军事训练。

6、吴越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端午节极可能是祭龙大会,既然是祭龙,五色龙当然要聚齐,粽子本是龙的祭品,而不是特别为屈原准备的。

7、祭龙仪式,是当时极其庄严神圣的事情,要通过召唤神龙,护佑人们的生活,所以,男女要禁欲,否则,就不灵了。

8、屈原,在这个伟大的祭龙盛典时刻,想到自己的祖国楚国,它的首都郢都,已被秦军攻破,楚国已失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他感到灰心绝望,生无可恋,于是投江,以身殉楚。

9、屈原,在当时,是一个现实的存在,而端午祭龙,却来自一个故事传说,并不靠谱。前者的意义重于后者,于是,人们对端午故事进行了改编,将相关习俗安放于屈原投江事件,使端午的故事更具价值和意义。

闻一多之后,另一位著名民俗专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生于1901年的广东人黄华节,也对端午节起源,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辨,他得出的结论,和闻一多相近。

端午节适合出游吗(宋朝人的端午节)(8)

【6】

最后,再说说《溪蛮丛笑》作者朱辅的身世之谜。尽管,在相关资料中,他的生卒年不详,介绍很少,信息量太小,但是,有条重要信息,不可忽略,“南宋安庆怀宁(今安徽潜山)人,朱翌子。”

顺着“朱翌之子”这条信息,很快查出,原来,朱辅竟是一个官二代、文二代。他的父亲朱翌(1097~1167年),号潜山居士,怀宁(今安徽潜山)人,1141年担任中书舍人兼实录院修撰,相当于皇帝秘书团队的成员。

由于朱翌不肯拜秦桧(1090~1155年)的码头,一人之下万人景仰的秦宰相,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将他贬官至韶州(今广东韶关)。

朱翌的才华横溢,18岁时,曾做过一首著名的咏梅诗:

流水泠泠,断桥横路梅枝桠。

雪花飞下,浑似江南画。

白璧青钱,欲买春无价。

归来也,风吹平野,一点香随马。

该诗写得清光明媚、风流俊逸,被公认为是咏梅词中最富特色的一首,有着“踏花归去马蹄香”的绝妙意境。当时的大名士朱敦儒,激赏此诗,还专门抄在自己扇子上,于是,人们误以为此诗是朱敦儒作品,直到南宋人陈鹄的笔记《耆旧续闻》考订,才恢复了真相。

宋人笔记,于此又立一功。

很显然,文二代朱辅的文学成就,不及其父,留下的只是此本笔记。纵观朱家父子的历史,父亲朱翌贬到广东韶关为官,当时那里属于边陲蛮夷之地;儿子朱辅派到湖南武陵地区为官,此处也属边陲蛮夷之地。由此来看,朱翌不肯结交当朝权相秦桧,秦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好在,父子两人的工作岗位,虽然位置较为偏远,身家性命还在,而另一位得罪秦桧的诗人兼军事家岳飞(1103~1142年),连带他儿子岳云,连命都保不住了。

南宋已是弱国,当国力变弱之时,常有大奸。在弱国做官,是一个高危职业,这也是朱家父子、岳家父子、以及屈原悲剧命运的原因。朱家父子算是既不幸,也有幸。

岳飞只比朱辅他爸朱翌小6岁,论辈份,朱辅应该称岳飞为鹏举叔吧!

(全文完)2200多年前的端午节,一位伟大爱国者的华丽死亡

百年之前:一位孤独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者

董先生的故事,曾经40个字,红了2000多年,已成经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