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物象作用题解题方法(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作用专练)

散文物象作用题解题方法(文学类文本阅读之物象作用专练)(1)

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在文中多次出现的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的含义(内涵)和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上下文进行分析。

一、小说的思路:

主要还是从人物、情节(包括线索)、环境主旨等方面分析,要点:①交代/衬托典型环境(通常是自然环境一类的事物)②渲染……氛围(通常是自然环境一类的事物);③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情节或是人物之间的纽带);④反映人物的心理、衬托人物的品质、丰富人物形象等;⑤丰富故事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⑥揭示/突出主旨等;⑦前后呼应、结构严谨;⑧运用象征的手法;⑨呼应标题;⑩表现人与物之间的情感等。

二、散文的答题思路:

内容(字面上的含义):1、它们往往强调情感文章的主旨。2、分析象征手法。

结构(上下文关系)1、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情节或是人物之间的纽带);2、上下文照应,结构严谨;3、呼应标题等。

附录:

(1)要注意前后文中反复出现的物象的形象是否有变化,特别是在散文中。变化的物象的内涵很可能也会有变化。

三、典例探究:

醉郎花 王庆高

拂晓时分,东方鱼肚白。

我们奉命在玉皇顶山头坚守了一天一夜,敌人还没有进攻。深秋季节,山风寒凉,我和战友们真有点儿耐不住劲儿,巴不得战斗早点儿打响,也好叱咤风云般地痛痛快快活动活动身体,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鱼死网破,再不受这种窝窝憋憋的苦罪。我禁不住用胳膊肘捣了捣身边的排长,压着嗓音问,排长,拂晓有戏没?排长瞪我一眼,说你脑子进水啦?拂晓时分!

我们团在海岸防御战斗中担任坚守要点的战斗任务。坚守要点,就是要像钉子那样死死地钉在要点阵地上;即使表面阵地失守,也要坚持坑道战斗,等待大部队反冲击战斗打响,配合大部队反冲击,再一举夺回表面阵地。部队在玉皇顶要点山头一线展开。从昨天拂晓进入阵地到今天拂晓,已经整整一天一夜,还没看见敌人的影子。你说,打兔子的老是见不着兔子,谁会不急?排长提醒拂晓时分,的确是个关键时刻,战斗往往在这一刻打响现代文阅读答案醉郎花王庆高拂晓时分,东方鱼肚白现代文阅读答案醉郎花王庆高拂晓时分,东方鱼肚白。

我克制地扭动了一下身体,拨拉了一下手边的草丛,几朵小黄花探出头来,在晨风中摇头摆脑,艳艳地对我微笑,仿佛在说,你急什么,我们陪着你们呢!我蓦然来了兴致,指着小黄花对排长说,排长,小黄花,多可爱!

排长没吱声,但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排长伸出手采了一朵,放在鼻孔处嗅了嗅,禁不住出了声,嗬,好香啊!我也手贱了,伸手采了一朵,放在鼻孔边上嗅,就是,好香!我叫不出这种小黄花的名字,悄悄问排长,什么花呀?这么香!排长诡谲地压着嗓音说,“醉郎花”!

醉郎花!我一遍遍地在心里念叨。噢,我终于明白了,醉郎花!我对她爱不释手,细细地品味她的芳香,会意地向排长回应微笑。排长突然竖起耳朵,好像听到了什么声音,仓促将小黄花装入上衣口袋,一脸的严肃。我也赶紧学着排长将小黄花小心翼翼地装入上衣口袋,手指紧紧扣住冲锋枪扳机。

“轰隆”一声巨响,敌人舰炮的炮弹在前沿阵地炸响了。敌人开始进攻了。这时,连长一声喝令:“退回坑道,保存实力!”排长大声命令:“撤!”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撤回了坑道。顿时,敌人舰炮的炮弹排山倒海般地在头顶上爆炸,坑道里的空气都在颤抖,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我和战友们荷枪实弹蹲坐在坑道屯兵洞里,出神地望着黑黝黝的洞顶,聆听表面阵地的炮声变化,等待着战斗时机。

敌人果然像蚂蝗一样,漫山遍野地向山头冲来。敌人的飞机,也开始轮番向山头阵地攻击,掩护陆战队地面进攻。我军歼击机在空中与敌机接上了火,砰砰啪啪的枪炮声一阵阵地在我们头顶上空炸响。显然,敌人已经攻破滩头防线,疯狂地向玉皇顶高地进攻,妄图一举拿下高地,控制战争主动权。

“短促突击,把敌人压下去!”连长命令。排长大喊一声“冲啊!”跃出了战壕,我们一个个像下山虎,向敌人猛扑过去,刹那间,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晕头转向,敌军纷纷溃退。

战斗整整打了12个小时,黄昏时分,表面阵地失守。我们不得不退守坑道。连长光荣牺牲,排长代理连长,我代理了排长。部队首长命令我们,坚守坑道,配合大部队凌晨向敌军发起反冲击,夺回表面阵地。

休整时,老排长从上衣口袋里掏出那枚小黄花,放在鼻孔处深情地嗅着,脸上顷刻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向老排长身边凑了凑,开逗说,想嫂子啦?老排长顺手推了我一把,去,去!我没有离去,向他凑得更近了。老排长悄悄给我咬耳朵说,你嫂子月底来队啊!我算了算,到月底还有一周时间,战斗该结束了。我暗自为他祝福。

凌晨三时整,山头上响起隆隆炮声,排山倒海般地响个不停,我军反冲击开始了。坑道里立刻沸腾起来。上级命令我们立即投入反冲击战斗,老排长率领我们冲出了坑道,冒着炮火向山头冲锋,和敌人短兵相接,展开了近战、夜战,直杀得敌人鬼哭狼嚎,节节败退。白天丢失的阵地,又重新回到我军手中。我亲眼看到,老排长从一个士兵手中夺过队旗,把它插在了玉皇顶山顶可就在这一霎,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颗流弹击中了他。我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抱着老排长,痛哭道,排长,我们胜利了呀!……快到月底了呀!

老排长使出最后的力气,从上衣口袋摸出那枚小黄花,断断续续地说,给你……嫂子,醉……郎……花!

考题回顾:小说中的“醉郎花”有何深意?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题要点:特殊物象的作用有: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原因、背景等;②烘托人物性格、心理,寄托情感,突出人物形象;③暗示情节,使情节更合理(或更戏剧性);④具有象征性,或比喻意味;⑤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增强感染力(发人深省);⑥物线,串联情节,使结构严密紧凑;⑦揭示主题(凸显主旨)表达观点。⑧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题方法:条分缕析,分条分点;②结合文章剖析作用要点。③要点精准,不少不重

答题示例:①醉郎花是深秋野外常见的一种小黄花,在文中是艰苦的战争年代乐观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幸福美好的人生愿望,凸显了文章主题。②醉郎花寄托着人物最深沉的情思,使老排长形象更为丰满;③醉郎花作为物线,贯穿小说全文,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④醉郎花使原本残酷的战争岁月,带上了浪漫的情怀,给小说环境增添亮色。

巩固练习:

飞来的木桶 高军

1939丰冬天,沂蒙山区比往年冷得多。这样的气候对患有肋膜炎的徐向前来说是很不舒服的。

部队很快就要从东高庄村移防了,一有空闲徐向前总是到老百姓家里多转一转。

这天他和警卫员随意走进了麻其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被窝里取暖。麻其想从床上起来,徐向前赶紧上前一步,按住了他:“大爷,够冷的哈。”徐向前觉得那破被子薄薄的,仅有很少的一点暖意,“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说着,他把自己披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麻其的薄被子上面。警卫员想阻止,徐向前摆手阻止他说下去:“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

麻其心中一热,眼睛有些湿润起来。徐向前倾着身子,拉着他那粗糙的手与他家长里短地说着话。麻其看徐向前嘴唇有些发青,想把大衣让他披上。徐向前用力制止了:“大爷,这是送给你的。”

告辞的时候,麻其还是起来了,徐向前赶紧给他披上大衣,拉了拉领子:“这样会暖和一点,别送了,有空我再来看你……”

拐过院子墙角的时候,警卫员突然对徐向前小声说:“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太容易冻实心了,要是……”徐向前摆摆手制止了他,大步向前走去。

这些天天气太冷了,饮马水很快就被冻住了,冻实的冰块倒都倒不出来,非常麻烦,警卫员打的小九九是想要麻其家的木桶,但看到徐向前很坚决地摆了手,知道没有戏了也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可是说来也奇怪,第二天警卫员在大门楼下发现了一只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木桶,他高兴地拿着去井上打满水,提回来就放到了马头前面。他站在一边,高兴地观察着,马悠闲地喝几口水,偶尔抬起头来看他一眼,温驯的眼睛中好像充满感激之情。

“怎么回事儿?”警卫员转眼一看,是徐向前来了,正用严厉的眼光逼视着自己,食指直直地指着木桶。“我、我……”警卫员正想解释,被徐向前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什么我,赶紧给麻大爷送回去。”警卫员想,肯定是自己昨天说的话让大爷听见了,大爷知道咱们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偷偷把木桶给送过来了。于是赶紧倒掉水,提起来就小跑着去了。

徐向前在军用地图前思考着,时而也会用手在上面指点比画一下。不一会儿,警卫员提着空空的木桶慢吞吞地回来了。

徐向前转回身来:“怎么回事儿?”

警卫员汇报说:“麻其大爷家的木桶还好好地在家里呢,他根本不承认这是他家的木桶。”徐向前自言自语道:“难道是长着翅膀自己飞来的?”警卫员赶紧接上说:“咱们什么异常情况也没有发现,什么动静也没听到,早晨起来大门楼下就发现了这只木桶,说不定就是自己飞来的呢。”徐向前瞪了他一眼,他赶紧住了嘴。徐向前又问道:“老人家怎么说的?”警卫员小声说道:“大爷说,找不到主儿就先用着呗。”徐向前嘱咐道:“先注意观察情况吧,看到底是谁给咱送来的,然后再做处理。”警卫员出去了,徐向前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又回到了地图前面。

又过了一天,一切都已收拾整齐,部队就要出发。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招呼说:“走吧。”警卫员有些疑惑,但还是听话地紧跟上了脚步。

他们再次来到了麻其家的小院子,麻其看着警卫员提的铁筲桶,问道:“这个……”徐向前用一只手揽着麻其的肩:“天气太冷了,咱们屋子里说话吧。”

坐下后,徐向前说道:“麻大爷,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我们过来向你告个别,再来看看您老人家哈。”麻其说:“别见外啊,你送我的棉大衣可暖和了。”徐向前说:“前天早上,我那里突然飞去了一只木桶,我用来饮马可好用了,特别是这大冷天。可是,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麻其呵呵一笑:“山里奇事多,长翅膀也是有可能的。”徐向前用舒缓的语调深情地说道:“玩笑话咱就不多说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这说明我们的军队是得到了拥护和支持的,我们深深感谢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啊。大爷啊,我有了那飞来的木桶,这两个铁筲桶也就用不着了,想着送给你哈。”麻其摇头:“这不行这不行。”徐向前笑了笑:“这也能给我们行军减轻一些负担啊。”麻其嗫嚅着:“你看看你看看,这刚送了我大棉袄,怎么能再要这个啊?”徐向前说:“不是说军民一家吗?咱们就别分你我了好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交代沂蒙的天气状况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徐向前将身上大衣赠送给麻其作铺垫。

B.文中“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实则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

C.伏笔是小说常用的手法,如文中“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就为下文将铁筲桶送给麻其埋下了伏笔。

D.“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文中连用两个问句,刻画出了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的心理。

2、文中画线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3、简要分析“木桶”这一事物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案:

1.D(“刻画出了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的心理”分析错误,应是明知故问)

2.①动作描写的方法,用“按”“脱”“盖”等一系列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徐向前关心爱护百姓的形象;②语言描写:“大爷,够冷的哈”“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等极具方言特色的语言,拉近了徐向前与麻其老人的距离,形象地刻画了徐向前平易近人的一面。(答对1点2分,两点5分)

3.①是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木桶”叙事写人,“木桶”贯穿全文始末。②展现人物形象,通过“送木桶”展现了麻其老人知恩图报的品质,通过“还木桶”塑造了徐向前治军严明的形象。③揭示主旨。揭示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小说主题。(每点2分)

青 磨 曾冠华

土围村人对屹立在湄江河畔的三角寨山有着深厚情感,谁出远门时,便会听到一句话:想三角寨了,就回来。

他第一次出远门,娘也不例外,声声句句叮嘱说,儿啊,想三角寨了,就回来。他跟娘点头时,还是挺机灵的一个小伙子。可是,回来了,却是傻样了。好在,娘再也看不到他了。那年,土围遭鬼子,娘跑得急,半道上脚打滑,摔下了山崖。然而,爹在呀,看他愣愣的样子,听他嗡嗡嗡地说话,急火攻心,一下子病倒了。鬼子投降了,万盼着他从广州读书学成归来,可眼前这?为什么呀?三年后,全国解放,他家的家产、田地前后被分。不久,爹也撒手人寰。

当年,他离开大屋,提出要青磨。农会主席说,你背得动它,就送你了。他先抱走磨盖,回头背走磨座,那份英武无人能比,农会主席擦着额头的汗说,牛呀,青磨。他由此得名。

他以五谷庙为家。“破四旧”那年,五谷庙被毁,他才又搬回村子,住进生产队的一间闲屋里。老旧的碗碗罐罐就算了,他依然带着那副笨重的青磨,这成了全土围的笑话。

青磨喜欢喝豆浆,可不会种豆。他种豆怎么也不成功。别人只要撒下种,日后便会有收成,青磨不然,他种的豆连芽也没见发过。猪都想不出锅炒豆种,就他使那样的昏招!老天……

年底分粮,青磨将一半的工分换大豆。人们疑惑了,豆浆能当饭?

田间地头,重活非青磨莫属,众人在旁起哄吼号子:一二三、一二三。大伙喜看他汗如雨下的狼狈,爱听他气喘吁吁的执着。土围的男人女人,笑成一团。

青磨原本聪慧机灵的一个读书人,出门几年人变傻了,让人牲口那样使唤干活,推磨做豆浆算是唯一干的自家活了。

青磨似难忘某种场景,他嗡嗡嗡不间断地自言自语,一边埋头干活,直到收工为止。一天下来,别人10分,他8分。

青磨问,为啥少2分?

人回他,那2分,叫二。

青磨摇头摆脑,一脸纳罕。

人说,二是两条棍子,一条棍子多一条棍子的意思,权当它筷子吧,吃饭用。

青磨说,豆浆就好。

土围逢闹运动,青磨都上前台,成分高,不斗他,斗谁?

转眼几十年时间过去,青磨仍旧一个人住在老屋,一有时间就转动那副笨重的青磨。青磨发觉屋里的碗碗罐罐陆陆续续少起来。某晚,传来有人翻墙摔伤的呻吟声。青磨叹息,把凳子放到墙根去。再有人翻墙,搭到凳子的脚收住了。

青磨不全傻的消息由此传开。

上面来文,以字为证:青磨,原名洪文轩,永安土围村人,抗日期间,任国军营长,台儿庄一战,率部与敌浴血奋战,致残。

原来,青磨在广州读书期间,瞒着家里,投笔从戎打鬼子去了。

只三天,青磨死了。他屋里的碗碗罐罐一只都没了,墙角落的那副笨重青磨静默无声。

一位操着半洋半中口音的俊后生找到土围,说是洪文轩的后代。

战场上,青磨把军需大豆放炮火轰烫的钢盔里搅熟,靠它充饥,攒力气打鬼子。台儿庄一战前夕,青磨接受任务,务必安全护送女上尉屈颖离开。他们原本相爱,只是因为打仗,谁都没有袒露心迹。屈颖知道这次战斗非同寻常,那晚含泪抱住了青磨。屈颖跟青磨说,炒大豆燥,吃多了对身体不好,等抗战胜利,我天天磨豆浆给你喝。屈颖脱险后,传来战报,青磨率领军队,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阵地遭受狂轰滥炸,将士们伤亡殆尽。

青磨奇迹般回来,嗡嗡嗡地说话,爹发觉不对头,合计着趁早给他蒙一门亲事,说儿子留洋归来,会操外语。只是,没人上当。

俊后生说,屈颖是我奶奶,民国三十八年九月,她带着我爹去了美国。奶奶临终说,在土围村,找着一副座底刻篆体“御”字的青磨,便是家了。

果然,翻起磨底,“御”字赫然入目。原来,厨官洪氏告老还乡,朝廷为奖其忠诚勤勉,特赐青石御磨一副,以表皇恩浩荡。

青磨的坟墓被修葺一新,土围村人常来祭拜。不久,由俊后生出资,将本土作家创作的小说《青磨》改编拍成同名影视作品。土围村成了特色景点,观光的游客抚摸青磨,纷纷品尝用它打磨的纯正豆浆。

青磨转动,磨口的豆浆往桶下滴答滴答……

奔腾的湄江河,屹立的三角寨,说不完的故事流传,青磨最重。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土围村人对“青磨”挖苦讽刺、起哄,固然有不知情的原因,但也反映了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表现出人性丑陋的一面。

B.文章写“青磨”不会种豆时,采用“猪都想不出”“老天……”等语句,用以突出“青磨”出身成分高,从小缺乏农业知识

C.“青磨的坟墓被修葺一新,土围村人常来祭拜”,这句话表明人们对英雄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尊敬、怀念英雄,令人欣慰。

D.文章结尾对湄江河、三角寨山的描写,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相结合,增添了故事的厚重感。

5.小说主人公“青磨”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中的事物青磨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4.B(“从小缺乏农业知识”于文无据,“青磨”用锅炒豆种,是战争中的习惯对他的影响太大。)

5.①具有家国情怀。“青磨”去广州读书时,投笔从戎打鬼子,浴血奋战,报效祖国。②厚重坚实。作为抗日英雄,“青磨”数十年默默无闻;他虽然残疾,但勤劳肯干,在饱受打击中,坚守人生。③坚守爱情。“青磨”守护着青磨,守护着爱情;坚持磨豆浆的习惯,寄托对往昔的怀念。④善良宽容。因有人偷“碗碗罐罐”摔伤,他把凳子放到墙根。

6.①青磨是故事的主线,串联起了故事。“青磨”与屈颖在战争中的爱情与青磨相关(约定抗战胜利后每天磨豆浆);“青磨”退伍后每次搬家都带着青磨;孙子认祖归宗,以青磨为信物。②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如“青磨”为何对青磨情有独钟?为何喜欢喝豆浆?设置层层疑问,使情节富有吸引力。③使故事余韵悠长,增添感染力。结尾“青磨转动”,连接现在与未来,代表怀念与传承,“青磨最重”赋予故事以厚重感,引人感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