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与菩提(揭开收藏的面纱菩提与佛珠)

佛珠与菩提(揭开收藏的面纱菩提与佛珠)(1)

菩提,拼音是pú tí,意思是佛教梵语音译名,指顿悟的境界。

《百喻经·驼瓮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堪笑世人懵懂,不识菩提路径。”

菩提是顿悟、智慧、知识、道路的意思,广义讲是断绝世间烦恼的智慧。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菩提即为觉悟,成就佛果之意。

菩提子乃西藏语Bo-Di-Ci 之果,而非指菩提树之果实,产于雪山附近。其树属一年生草本,春天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呈穗状;夏秋之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俗用为念佛之数珠,故称菩提子。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又于本草纲目无患子条中,举出无患子之七种异名,其中之一即称菩提子。

佛珠与菩提(揭开收藏的面纱菩提与佛珠)(2)

北京故宫,一座历经中国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在故宫的西北角,有一处神秘的院落英华殿,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家礼佛的殿堂,就在大殿前的院子里,生长着两棵树龄将近500年的古树,它们见证了许多皇家秘事。

这两棵树叫作“九莲菩提树”,它们大小基本一致,树高接近10米,树冠面积将近150平方米,浓荫蔽日,蔚为壮观。大树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根据《明史》的记载,这两棵古树是由明朝李太后在同一时间亲手栽植的。

公元1563年,年仅10岁的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继位。他的生母李氏被尊为慈圣皇太后。由于李太后是宫女出身,地位卑微,在纷繁复杂的宫廷斗争当中,李太后急需寻找一个巩固地位和皇权的途径。她说自己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是九莲菩萨的化身,而且九莲菩萨还在梦里面给她传授了九莲菩萨的经。于是建了英华殿,在殿内供奉九莲菩萨,殿前种植了两棵菩提树。

佛珠与菩提(揭开收藏的面纱菩提与佛珠)(3)

依靠着神权与皇权之间的特殊关系,这两棵菩提树在皇家禁院里得到了细心照料,茁壮成长。可是,500多年来,这两棵原本属于热带的树种,为何能够在冬季严寒的北方地区存活下来,却一直是一个谜。如今,在科学的印证下,才还原了它们的真实面貌。

原来,这两棵被称为“九莲菩提”的古树,并不是真正的菩提树。它的学名叫作“欧洲大叶椴”,是一种适合在寒冷地区生长的树种。这种椴树的树形优美,叶片宽大,是著名的观赏树种之一,因为这种树的树叶和果实,和菩提树十分相似,所以一直被误传了下来。

佛珠与菩提(揭开收藏的面纱菩提与佛珠)(4)

无患子树(学名:Sapindus)四川称油患子,海南岛称苦患树,台湾又名黄目子,亦被称为油罗树、洗手果、肥皂果树。无患子与荔枝跟龙眼同属无患子科,其他地方名:搓目子、假龙眼、鬼见愁等等。相传以无患树的木材制成的木棒可以驱魔杀鬼,因此名为无患。而拉丁学名Sapindus是soap indicus的缩写,意思是“印度的肥皂”,因为它那厚肉质状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会产生泡沫,可用于清洗,是古代的主要清洁剂之一。约有13种,分布于亚洲、美洲和大洋洲。中国产于长江流域以南。

众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非专业人士,往往可能会将自然界中哪些质地坚硬、纹理细腻、颜色为紫红色、打磨之后呈现光泽的木头,称为红木。其实,所谓“红木”,只是一个通称,具有若干不同的科属和类别。各类木材,都可以用来加工制作成佛珠,也就是说,但凡自然界周期长、质感好、结构密实硬度高、纹理色泽深沉美观、耐腐性强的名贵树种,自古以来都曾被人们用来加工制作过佛珠。不过,佛教通常将木质坚硬不朽,香气芬芳永恒,色彩绚丽多变,辟邪迎祥百毒不侵的沉香、檀香、紫檀、绿檀、黑檀,称为“佛教五檀”或“圣檀”,并认为用着五种檀木所制作的佛珠为上品。

佛珠与菩提(揭开收藏的面纱菩提与佛珠)(5)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收藏热度高居不下,手串被炒作的非常混乱。就拿星月菩提来说,是近些年炒作的产物,放在古代并没有星月菩提一说,完全是商业炒作。就像当年的天珠一样。(关于天珠前面文章有介绍)在如今的文玩市场手串已经泛滥成灾了,不要盲目跟风,理性消费,量力而行。

佛珠与菩提(揭开收藏的面纱菩提与佛珠)(6)

(图片来源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