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37句名言精髓(荀子精选10句富有哲理)

荀子,名况,字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生于约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出自先秦《荀子·大略》。

释义:滚动的弹丸到凹凸不平的地方就停止了;流言蜚语传到智者那里就再也传不下去了。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出自先秦《荀子·劝学》。

荀子37句名言精髓(荀子精选10句富有哲理)(1)

释义:融化于圣贤的道德的精神修养就是最高明的,没灾没祸的幸福就是最持久的。

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

出自先秦《荀子·解蔽》。

一身不能兼做两件事,所以聪明的人总是选择一件事专心地干下去。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出自先秦《荀子·劝学》。

荀子37句名言精髓(荀子精选10句富有哲理)(2)

释义:君子的学习是为了培养自己优美的品质;小人的学习是为了取悦于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出自先秦《荀子·劝学》。

君子学习广泛,而又能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不会犯错误了。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出自先秦《荀子·劝学》。

荀子37句名言精髓(荀子精选10句富有哲理)(3)

释义: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但长大后习俗却不同了,这是因为后天的教化而使他们这样的啊。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出自先秦《荀子·儒效》。

释义: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理解不如实行。学习到了实行也就到头了。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出自先秦《荀子·修身》。

荀子37句名言精髓(荀子精选10句富有哲理)(4)

释义:看到善良的行为,一定一丝不苟地拿它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心怀恐惧地拿它来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坚定不移地爱好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因此而被害似的痛恨自己。

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

出自先秦《荀子·儒效》。

释义:君子说话有界线,行为有标准,用心能专一。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出自先秦《荀子·天论》。

释义: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节省财政开支,那么老天也不能使国家贫困;积蓄必备的物资,按时进行生产活动,那么老天也不能使国家产生什么弊病;遵循自然规律,治国不乱折腾,那么老天也不会降祸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