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的重要性(到底是知己知彼还是知彼知己)

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的重要性(到底是知己知彼还是知彼知己)(1)

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的重要性(到底是知己知彼还是知彼知己)(2)

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的重要性(到底是知己知彼还是知彼知己)(3)

这个情节是中央常委在商议傅作义和谈的事情。

任弼时问主席怎么看,主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句台词“知己知彼”,我突然察觉到整个词语是不是用错了,不该是“知彼知己”吗?

先看看这两个都存在于成语词典中成语来历。

首先,这两个成语的表面意思就是要了解敌人和自己才能做到“百战不殆”。意思都是源于《孙子·谋攻》。

查阅了几个百科和汉字网站,得到的结果,基本上是把这两个词语当作一个词语一个意思在使用。

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的重要性(到底是知己知彼还是知彼知己)(4)

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的重要性(到底是知己知彼还是知彼知己)(5)

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的重要性(到底是知己知彼还是知彼知己)(6)

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的重要性(到底是知己知彼还是知彼知己)(7)

实际上,这两个词语的出处是有区别的。

“知彼知己”出自《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而“知己知彼”出自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但上阵要知己知彼,若相持千战千赢。”

也就是说知彼知己是兵法所言,而知己知彼是戏剧所言,而这两个词在兵法中确实存在巨大的差异。兵法中把知彼放在知己之前,是有严谨意义的。

《孙子》中有几处提到知彼知己,都是知彼在知己之前。

谋攻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地形篇: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孙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在对抗和战争的环境下,最难了解一定是,而自己的情况都是相对容易掌握的。而且在战争的环境下,你想怎么做不重要,而对手在做什么,他们认为你会怎么做这才是关键。在一切的竞争中,优势、力量都是相对的。就像打牌一样,自己手里有什么牌一目了然,而最需要关注的是对手手里有什么牌,对方牌弱,你手里的烂牌也一样可以赢。


那么,作为军事家的毛泽东熟读《孙子》是必然的,历史上也有相关记录他老人家购买批阅《孙子》。

毛泽东在他1913年考入湖南第四师范读书时,就曾在学习笔记中记载有国文老师袁仲谦讲授魏源撰写的《孙子集注序》的相关内容;

然而由于革命工作的繁忙,直到长征到达陕北前,毛泽东还没有系统完整地阅读过《孙子兵法》原著。

1936年9月7日,毛泽东写信给在西安进行统战工作的刘鼎买军事著作。按照毛泽东的要求,刘鼎选买了一部分书送回陕北。但毛泽东看到买回的书后并不满意。

他于9月26日致电刘鼎,提出不要买普通的战术书,只要买战略学书、大兵团作战的战役学书,中国古时兵法书如《孙子兵法》等也买一点,张学良处如有借用一点。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指明要买《孙子兵法》。

毛泽东看了刘鼎买回的第二批书后仍然不满意,他于10月22日写信给叶剑英、刘鼎说: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毛泽东特别指出,要他们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在1936年12月撰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他第一次直接引用了《孙子兵法》中“谋攻”“军争”等篇中的内容。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其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第四节“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提到:

军事的规律,和其它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因此,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究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研究的主体。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那么在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中出现毛泽东说“知己知彼”的时候,他说“知彼知己”是不是更贴合军事家的身份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