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人岑参简介(曾两次行走西域的唐代诗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塞诗人岑参简介(曾两次行走西域的唐代诗人)(1)

西域

这是我们求学的过程中必学的一首诗,可以说是唐朝边塞诗的代表作,是诗人在第二次行走在西域的大地上送归京使臣时所作,生动的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也深刻的表达了爱国之心和战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这个诗人就是唐代边塞派诗人的岑参,他虽然是唐朝的宰相岑文本的玄孙,父亲也曾经当过地方的行政长官,但是却死的早,岑参从童年开始就家境孤贫,成了一个苦孩子。他在三十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在35岁的时候成为了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掌书记,怀着满腔热血踏上了西域的土地。

一、西域之行

一身从远使,万里赴安西。——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天宝八载,也就是岑参三十五岁那年,他远离家乡,告别妻子,踏上了去西域安西上任的路,经过河西走廊,就进入了西域。

在吐鲁番曾阿斯塔那古墓曾经发现过一个用唐代文书糊成的一个纸棺,这些文书是天宝十二载至十四载期间一些西域驿站供应马料的账目,其中就有岑参的马在这里留下了消费的痕迹,记载道:“岑判官马柒匹共食清麦叁豆伍胜,付健儿陈金”,意思就是岑判官等人的七匹马在这里用了马料,最后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而在这期间,在安西活动的朝廷人员中姓岑的只有岑参一人。

这段记载的年份应该是封常清掌管安西的时候,而由此可以看出,岑参的官职也从掌书记升为了判官。那么他第一次是按照什么路线到达安西的呢?也就是现在的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在唐代时,随着侯君集破高昌,在西州设立都护府开始对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经营。又为了防止吐蕃、大食、突骑施等势力的侵略,逐步构建了以河西节度使为后方根据地、以安西街都市和北庭节度使向西发展的军事格局,并在思路要冲要道上设置了军镇、守捉、戍堡。烽燧等,牢牢守卫着丝绸之路的畅通。

边塞诗人岑参简介(曾两次行走西域的唐代诗人)(2)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行至高昌,就分为南北中三道。其中北道苦寒,又有西突厥侵扰最不安全;南道需要穿过万里黄沙,自然条件恶劣;而中道在一些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一些文书中经常被记载,应该是但是商旅选择最多的,较为通常安全。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白发悲明镜,清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

——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岑参在他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送李副使副碛西官军》等诗作中,描述了往来于安西、长安之间的朝廷命官们的情况,从诗中的地名可得知,他们经常走的正是丝绸之路中道。诗中常出现的赤亭,是从伊州向西丝绸之路南北道的交汇处,扼守着进入西州的门户。

初步推断岑参到达安西的路线应该是:从长安出发,行至陇山的大震关,然后到达秦州(现天水)、渭城(今陇西)、金城(今兰州),顺河西走廊行至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然后出玉门关,到达交河、越过银山进入焉耆,走过铁门关之后最终到达安西。而岑参的足迹不仅仅限于到达安西,从《北庭作》等诗中可知他到过北庭,即今吉木萨尔县;从《首秋轮台》可知他到过轮台,即今米泉附近;从《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可以他还到过遥远的热海,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塞克湖,不远处就是托克马克——曾经的碎叶城。

岑参一生中并不是只有一次到过西域,而是两次。第一次就是作为高仙芝的幕府掌书记赴西域上任,在安西干了两年,得到了高仙芝的赏识,短短两年时间就从掌书记升到了判官。而第二次是在他在天宝十载(751年)回长安之后的三年后,作为北庭都护伊西节度瀚海军使封常清的僚属再度到达西域,也是两年时间由判官升为度支付史。虽然岑参两次在西域担任都不是什么高官,但是他对西域各地基层的接触是最方便的,对唐代西北边疆的政治、军事情况有很多的了解。

二、岑参诗作中的西域

边塞诗人岑参简介(曾两次行走西域的唐代诗人)(3)

岑参

现在能看到岑参的诗有三百六十首,而其中的边塞诗只有五十多首,仅占15%。而为什么说他是边塞诗派的代表呢?是因为他的诗里能看到很多内容,包括对友人惜别之情、西域风光、金戈铁马等。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

我来严冬时,上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熟知造化工。

——岑参《经火山》

上面是岑参所描写的交河故城旁火焰山的《经火山》,火焰山就在时间的流淌中亘古不变,唐代时如何炙热,现在 依旧如此。这才有吴承恩的想象,创作出好多脍炙人口的《西游记》故事。

在《银山碛西馆》:“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中岑参描写了两个地方,一个是银山,也就是今天库木什大山,在山口有沙碛,打在脸上生疼,玄奘大师也是从这条银山道从高昌到达龟兹的,现在站在这里的山口还能感觉到沙子打在脸上。另一个就是铁门关,在现在的巴州焉耆县以西的山中,是唐代在西域地区的重要关卡,名列天下二十六关之一,岑参在《使交河郡》中写道:“铁关控天涯,万里何辽哉”,说明了铁门关是多么的险要。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又肥。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云遥旋灭。

——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这首诗是现存的关于描写伊塞克湖的珍贵诗篇,是唯一的,也是对伊塞克湖最早的记述之一,更加说明了当时安西都护府的势力范围有多大。可以读着这首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站在高山明珠伊塞克湖畔,任天山的云卷云舒,任风在脸上拂过,与友人道一声“珍重”,然后目送他的坐骑渐渐走远,不知道他能不能把我给家人的信送到呢?

边塞诗人岑参简介(曾两次行走西域的唐代诗人)(4)

伊塞克湖

在岑参的诗里还能复制出当时西域各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和睦交往。在大唐帝国经营西域以来,很好地维护了社会治安、大力发展生产,实现了西域大地上的经济繁荣,一派和平的景象,实现了又一次的民族大融合。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羶。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岑参《首秋轮台》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

——岑参《北庭西郊侯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唐朝时的北庭大都护府管辖着阴山州都督府,即今塔城一带。上面两首诗描写了当时西北边疆的安定平和。在《旧唐书·玄宗纪》中叶写道:“于斯时也,烽燧不惊,华戎同轨。西蕃君长,越绳桥而竞款玉关;此狄渠酋,捐毳幕而争趋雁塞。”当时的各民族人们和睦相处也反映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唐代文书上,其中有些字据上面的保人就有汉人也有少数民族,可见他们相互信赖,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是亲密无间、患难与共的。

边塞诗人岑参简介(曾两次行走西域的唐代诗人)(5)

在唐代有很多少数民族入朝为官,突厥酋长“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长安尚且如此,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将官就更多了,在平时的共事中,各民族的同僚关系愈来愈密切。岑参在《赵将军歌》中写道:“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以前的“单于”可是中原人心中忌惮的人物,但是此时在眼前的是两个亲如兄弟的将士在消遣着时光。据考证这里的赵将军就是一个叫赵玼的将军,而单于是突骑施部的首领。

除了以上的内容,岑参的诗里还描写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流发展,在他的《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铤歌》中就对西域的音乐舞蹈进行了热情的褒奖,他写道:“此曲胡人传入汉,诸客见之惊且叹……琵琶横笛和朱匝,花门山头黄云合,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飕飕。”诗中对西域特有的《胡旋舞》进行了绝妙的描绘,让现代的读者有一种欣赏芭蕾的感觉。

三、结语

虽然岑参作为一个文人,没有像高仙芝、封常清等武将一样在西域的沙场上留下赫赫功业,但是他的报国之情是不容忽视的,赤子之心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他的边塞诗作给后人研究唐朝在西域的活动和战争、了解但是西域人们的生活等各方面的习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后来,因为“安史之乱”爆发,岑参跟着封常清东归勤王,好友杜甫推荐他当了右补阙,后来又因为谏言有功被任命为起居舍人,但是不到一个月被贬为虢州长史,后又当过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嘉州刺史等官职。在去嘉州的路上,岑参还是怀着维护王朝统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当他到了嘉州之后却发现这里是他理想幻灭的山水,他的雄心已经随着身体的老去而老去。最后他又被罢官,选择东归回到故乡,可是他再也回不去了,只留下一个“岑嘉州”的称呼,作《招北客文》作为自己给自己的悼文,客死在成都。


岑参的生命中都在流离,最后真的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异乡人”,何其唏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